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三公九卿制(中央)郡县制(地方)郡国并行制汉朝汉惠帝以后,诸侯王羽翼日渐丰满,国势日盛,逐渐尾大不掉,“不听天子诏”,觊觎帝位。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诸侯王开始发动叛乱,对中央造成了严重威胁。面对诸侯国的尾大不掉,西汉的有识之士是怎样做的呢?课堂设问“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晁错《削藩策》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七国之乱汉朝“推恩令”——瓦解王国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实行“推恩令”,多立诸侯,王国领地不过数县,由郡守统辖。结果,王国越分越小力量削弱。具体办法:令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汉武帝“酎金夺爵”元鼎五年,汉武帝以诸侯王所献助祭的“酎金”成色不好或斤两不足为借口而夺爵,被夺爵者达106人,占当时列侯的半数。酎金是汉时诸侯于宗庙祭祀时随同酎酒所献的黄金。设置刺史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郡,各置刺史一人,刺史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汉武帝郡国并行制推恩令七国之乱汉朝唐朝唐朝节度使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较大自主权控制财权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材料三:到睿宗景龙、先天时就开始出现了节度使。为了加强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巩固边防,玄宗天宝元年(742)共设置了九个节度使和一个实力略次于节度使的经略使,它们是安息、北庭、河西、朔方、河东、范阳、平卢、陇右、剑南和岭南五府经略。……以上诸节镇中,兵力在五万以上的大镇有范阳、陇右、河西、朔方、河东。哥舒翰所统的“西方二师”,既是陇右、河西,安禄山所统的“东北三师”,既是范阳、平卢再加上河东,这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军事集团。——黄永年《唐史十二讲》节度使实力强大且兵力强盛。唐朝唐朝节度使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较大自主权控制财权强悍武力安史之乱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长恨歌》唐朝唐朝节度使军事上经济上政治上较大自主权控制财权强悍武力安史之乱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唐代开始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赐以旌节,故称。藩镇割据现象的实质是什么?实质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争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建隆二年(961)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太祖:“卿勿复言,吾已喻矣!”——《续资治通鉴长编》措施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一:……所以乾德初,就面讽带禁军的石守信,解除兵权;开宝初,又因藩镇王彦超等入朝,讽他们也把兵柄解除。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不至于时时怕“肘腋之变”;……各地精壮的兵,都送到京师,升为禁军。其留本州的,谓之厢军;大都老弱,而且不甚教阅,不过给役而已。——吕思勉《中国通史》收主要将领兵权,抽调精兵强将充实中央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北宋开国皇帝杯酒释兵权措施收将领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北宋军事上加强中央集权措施收将领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北宋军事上行政上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宋太祖乃用渐进的手段。凡藩镇出阙的,逐渐代以文臣。属于节度使的支郡,都令直达中央。各州官出阙,都令京朝官出知,以重其体,又特设通判,以分权。——吕思勉《中国大历史》材料一:……所以乾德初,就面讽带禁军的石守信,解除兵权;开宝初,又因藩镇王彦超等入朝,讽他们也把兵柄解除。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不至于时时怕“肘腋之变”;……各地精壮的兵,都送到京师,升为禁军。其留本州的,谓之厢军;大都老弱,而且不甚教阅,不过给役而已。——吕思勉《中国通史》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措施收将领兵权,抽调精兵充实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北宋军事上行政上财政上加强中央集权材料二:……宋太祖乃用渐进的手段。凡藩镇出阙的,逐渐代以文臣。属于节度使的支郡,都令直达中央。各州官出阙,都令京朝官出知,以重其体,又特设通判,以分权。——吕思勉《中国大历史》材料一:……所以乾德初,就面讽带禁军的石守信,解除兵权;开宝初,又因藩镇王彦超等入朝,讽他们也把兵柄解除。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不至于时时怕“肘腋之变”;……各地精壮的兵,都送到京师,升为禁军。其留本州的,谓之厢军;大都老弱,而且不甚教阅,不过给役而已。——吕思勉《中国通史》材料三:……中央的大权旁落,总是由于兵权和财权的旁落。宋太祖有鉴于此,所以特设转运使于各路,以收财赋之权。——吕思勉《中国大历史》赋税小部分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措施收兵权,抽精兵入中央派文官,设通判地方赋税由中央掌控控财权北宋军事上行政上财政上削实权收兵权加强中央集权改变藩镇割据局面加强中央集权知识延伸宋初从“兵”“权”“钱”三方面着手加强了中央集权,都有哪些历史影响呢?措施:实行行省制度评价: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1.河北、山西、山东由中央直接管理2.地方设行中书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3.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元朝地方分权中央集权1、汉朝:郡国二制并行与“推恩令”2、唐中后期:“藩镇割据”3、北宋:加强中央集权4、元朝:行省制度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二、君主专制的演进丞相(汉初)决策权司法权行政权皇帝尚书令侍中常侍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九卿内朝外朝有事上报汉武帝时三省制度逐渐形成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三省六部制皇帝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工部评价:相权一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尚书省(执行)门下省(审议)中书省(决策)皇帝中书门下:长官行使宰相职权枢密使:最高军事机构,分割宰相军权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北宋时期学思之窗•宰相李沆与宋真宗的这段故事,能说明些什么问题?①相权得到强化,皇权受到种种限制。②三司使掌握全国的财权。③贤明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有助于政治清明、社会稳定。元朝的中书省中书省皇帝吏户礼兵刑工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朝代措施影响汉隋唐北宋元西汉的中(内)、外朝制度;东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总揽大权三省六部制①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②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一分为二一分为三一分为三相权反弹秦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建立专制主义制度丞相权力很大趋势: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九品正中制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以本处人任诸俯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定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共九品.实质是什么?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1、汉朝的察举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3、隋以后各朝的科举制科举制的历程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贞观年间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创设武科和殿试;开元年间,提高科举地位;北宋王安石改革科举,废明经,进士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清朝前期承袭明代科举制,1905年清政府制定新学制,废除科举制。科举制的历程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一大进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中央集权。③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①严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②忽视实用性学问,不利于科技的发展。③阻碍了近代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是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文化因素。⑴积极:⑵消极:朝代制度标准方式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品行门第才学举荐评定授官考试①标准:②选官权:③选择方式:发展规律: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从地方收归中央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演变(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解决人事任免的问题)知识巩固1.刘邦看到秦短命而亡,认为这是由于王室孤立无援的结果。于是(C)A.实施政令由急切苛刻转为宽简舒缓B.践行以道为主兼采儒、法统治思想C.继承郡县制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D.创设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监督控制2.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C)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D.否定了汉朝的郡国并行制3.柳宗元《封建论》载:“时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符合这一论断的历史时期是A.秦朝B.西汉C.南北朝D.唐朝【答案】B解析:西汉初年,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地方诸侯王势力坐大,威胁中央集权,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发动叛乱,最终被平定,而西汉时期各郡县并无发生叛乱。由此柳宗元得出了这样的结论。论断中有“国”、有“郡”,说明这一时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只能是在西汉时期。对郡国并行制的评价,或者是对郡县制和分封制利弊得失的比较应当是难度稍大一点的问题。4.天宝末年,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①“渐肆奢欲,怠于政事”②“为政之要,惟在得人”③外重内轻,加强边防增置军镇④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委以宰相要职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5.唐朝设置节度使和经略使的主要目的是A.巩固三省六部制B.加强对西北的管理C.突出对边疆的防御D.完善全国军事格局6.唐朝后期有一项新政策,即任用番将,提出这项政策的宰相是A.杨国忠B.李林甫C.姚崇D.宋景CCB7.对于北宋在地方各州设立通判一职,下列表述正确的是()A.掌管地方司法大权.由中央派文官担任B.是各州最高行政长官,各州公文由其签署生效C.负责监督知州,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D.分割知州财政权,将各州大部分赋税运送中央8.《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实现了中央集权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DC9.下列不属于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特点的是()A.集中相权B.百官权力分散C.重文轻武D.军事上内重外轻10.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A.削弱节度使的实权B.实行更戍法C.设置转运使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解析:材料体现了宋太祖“重文轻武”的指导思想,由武夫悍将把持的州郡,改由中央派文臣任知州,从而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AD
本文标题: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三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88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