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自然科学论文 > 第四讲2-自然辩证法
第四讲生态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生态系统规律•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战略与人类未来§4.1生态自然观确立的现实根源一、全球性生态危机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案例1.doc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代反思1.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演变•“人顺天”“人制天”“人和天”•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人不仅仅是一种自然存在物,是自然界长期演化的产物;而且是自为地存在着的存在物,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愿望主动地、积极地适应和改造周围的自然界,使其顺应自己日益增长的需要。•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人与自然关系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既是人的自然化过程又是自然的人化过程。2.人类中心主义案例2.doc人类中心主义,是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主张以人为核心的观点。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类才具有内在价值,只有人类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其它存在物仅有工具价值。3.非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人视为与自然平等的存在,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核心地位。尊重自然的的自身发展,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4.2生态系统规律为了加深对环境问题的科学认识,寻求生态危机的解决途径,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和协调发展,就得研究和提炼出生态系统的规律。一、闭路循环规律闭路循环规律是生态系统的规律之一。在生态系统中,物质从物理环境开始,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又回到物理环境,完成一个由简单无机物到各种高能有机化合物、最终又还原为简单无机物的生态循环,即“生产——消费——复原——生产”的运动过程。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说,物质闭路循环的科学图景所反映的就是物质的转化再生与多层次分级利用的过程。物质的转化再生是指在物质闭路循环过程中,物质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变化,原料或产品的称谓也在不断转换。科学研究表明: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并不能在一次利用转化中全部转化为下一环节所需要的原料或产品,其中总有一部分滞留在这一环节的运动过程中,经过几次甚至更多的过程才能完全被利用、转化。人类劳动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但是,人类活动加速和扩大的只是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消费”这一环节的运动过程。但消费的各个环节之间并没有形成“原料—产品—原料”这一物质多层次循环利用、废物转化再生的机制,许多物质资源被当作废物排放,而且许多废弃物难以为生态系统的还原者还原。总之,自然界物质循环是一个闭路循环的过程,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生存智慧”。但是长期以来人类并未真正把握它。二、反馈调控规律反馈调控规律揭示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它使复杂多变的生态系统结构不断趋向系统的目的,达到生态平衡。1.反馈调控的层次性2.反馈调控的目的性3.反馈调控的复杂性4.对人类自身行为反馈调控的启示三、天人和谐规律循环再生过程和反馈调控机制昭示了生态系统的内在和谐性。1.恰当的要素比例2.稳定的层次结构3.和美的外在形式4.绵延的生机活力5.精致的系统耦合三大规律系统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这些规律理当成为人们制定行为规范和进行社会实践的依据。相应地,要想保持生态系统的这种和谐统一的局面,离不开对生态三大规律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实践。§4.3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设计人与自然的和谐可以逻辑地展开为三个层面,即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一)人与人工自然的和谐1.“合真”的增益作用2.“向善”的消费功能3.“达美”的直观效应人与人工自然在真、善、美三个方面都可递进实现和谐。人类实际上也一直在不懈地追求这种和谐。(二)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的和谐1.形式协调2.作用互利(1)宜人结构的相容共生(2)物质能量的良性循环(3)熵产生最小原则3.意蕴相洽(三)人与天然自然的和谐1.要素比例的协调性2.物能循环的低耗性3.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人与人工自然和谐了,人工自然与天然自然和谐了,人与天然自然和谐了,“人—人工自然—天然自然”巨系统也就和谐了。•要素比例的协调性,是指系统各组成部分的数量搭配恰到好处,增之一分则太过,减之一分则不足。•物能循环的低耗性,是指“天—地—人”广义生态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物能利用的效率高,由资源转化滋生的无用物质和无效能量少,而且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足以消化这些无用物质,自养生物所固定的太阳能足以补充这些无效能量。•信息交流的合目的性,意为合乎自然目的性和社会目的性。自然目的性的终极状态是自然系统的高度有序化,社会目的性的最高境界乃是人类社会的高度有序化。两者应该是同步的高度有序化。二、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条件1.确立辩证的自然整体观2.掌握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3.注重提高人的道德水平4.调整社会关系,建立合理的社会制度三、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实意义(一)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二)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内容。胡锦涛同志将人与自然的和谐纳入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框架之内,并给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的规定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其中,生产发展的核心是循环经济的发展。生活富裕的核心是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良好的核心是维护和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4.4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人类未来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酝酿和形成1987年,布伦特兰夫人主持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在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1992年,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会议通过了《21世纪议程》,将可持续发展由概念、理论推向行动。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委会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该议程构筑了中国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战略框架。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1.发展原则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发展是人类共同的和普遍的权利。2.可持续性原则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不能超出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即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人与人之间的公平,还要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3.共同性原则这涉及人类生活在同一地球上,地球的完整性和人类的相互依存表现了人类根本利益的共同性。生态危机的全球性表现了人类所遇到的历史挑战的共同性、人类努力的共同性和人类未来的共同性。4.公平性原则公平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代内公平,即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当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二是代际公平。由于自然资源的有限性,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当代人不能以损害后代人满足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和环境为条件。三、走向可持续发展人类走向可持续发展的两大难题:•1.稳定人口规模•2.创造稳定的气候条件它们与南北冲突相关……..\链接1.doc稳定人口的难度在发展中国家。•1983年,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球的3/4,21世纪初已经占4/5,到2020年,将会上升到5/6。地球上适宜的人口数量,应当在50亿以内,而现在全球人口已经从60亿向70亿迈进。全世界每秒钟增加3人,每天增加25万人,每年增加1亿人。全球人口的增长,在100亿以内无法止步。稳定气候的难题首先摆在发达国家面前。•“据估计,在美国,一个人从出生到82岁,总计将消费56万加仑水,2.1万吨汽油,10万磅钢材和1000棵树的木材”。•包围地球的大气中,80%以上的二氧化碳是在20世纪工业文明高度发展中形成的。•美国人口占全世界的4%,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世界的25%。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能源消耗大国,2000年消耗了超过10%的世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燃煤大国,是第二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第一大二氧化硫排放国,粉尘、氮化物的排放更是世界之最。据科学家预计,到2025年,中国将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排放温室气体最多的国家。环境保护造成的利益格局变化是十分棘手的问题。拯救环境,时不我待。不久的将来,拯救地球环境的行动将很可能超越国家主权。链接2.doc•未来人类有无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可能?你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在环境问题上,你主张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试说明理由。小辞典•罗马俱乐部:由意大利经济学家佩切依在1968年4月发起的由科学家、教育家、经济学家、人类学家和企业家共同组成的研究群体。1972年发表第一个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以后陆续公布了《人类处在转折点》等十个研究报告。这些报告涉及的问题极其广泛,不但为人类盲目追求经济增长敲响了警钟,而且提出了促进人类与环境良性发展的价值体系和全球战略——既要在环境的限度内追求人的自由发展,更要以人的发展来优化环境。小辞典•斯德哥尔摩会议:1972年6月5日~16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出席这次会议的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13个国家的1300多名代表,除了政府代表团外,还有科学家和一般劳动者。会议广泛研讨和总结了有关保护人类环境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并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最终形成并公布了《人类环境宣言》等一系列世界性文件。通过这次会议,“只有一个地球”成为响遍全球的口号。斯德哥尔摩会议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次召开的专门研究人类环境的会议,是人类环境保护史上的第一重大转折点。小辞典•《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指出当今世界面临的16个严重环境问题,并提出一系列政策目标和行动建议。报告把环境与发展这两个紧密相关的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提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能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持久、稳定的支承能力为基础,而环境问题也只有在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才能得到解决。只有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掌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才能使这一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得以解决。《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与普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标题:第四讲2-自然辩证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06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