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教版高二语文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教学设计课题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制作教学目标1、在熟读课文基础上,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积累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掌握文言句式、通假及词类活用等常见文言现象,提高阅读和翻译能力。2、了解本单元作者散文的特点及各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学习与欣赏中国古代不同时代及不同体裁风格的散文,把握其内存的思想逻辑和情感逻辑,提高欣赏古代散文的能力。3、通过反复诵读,提要钩玄,因声求气,把握作品的意脉和情感,感受作者情感的起伏流动(气脉),认识古代散文在形与神关系上“散而不乱气脉中贯”的特点;体会古代散文中的逻辑性和抒情性,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流露的情感和阐述的道理。教学重点难点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知识,理解文章主题思想。2、分析文章脉络,把握其文气。教学方法朗读背诵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课时安排8课时教学过程学生活动《六国论》第一课时一、导入:同学们,唐太宗李世民曾感慨地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如何演变为秦一统天下,我们来学习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作者简介:请学生根据注释或课外阅读介绍苏洵生平简介,教师订正补充:三、读准字音,了解大意。1.点几个学生读课文,请其他同学评价,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断句。明确:老师补充强调易读错的字和重要的断句:2.听课文示范朗读,学生轻声跟读,疏通文章大意,提出句子理解中的疑难问题。3.诵读课文疏通大意四、翻译,落实实词、虚词第二课时一、了解文章大意、明确写作意图1.师生畅谈战国七雄形势2.师提问: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那么苏洵指出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明确:本文的中心论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注意这是一句被动句,用“破灭”引出意念上的被动。并且接着强调“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由于贿赂秦国导致实力亏损,才是被消灭的根本原因。3.提问:联系课文后边的内容来看,六国是不是所有的国家都贿赂了秦国呢?哪些国家没有贿赂秦国?为什么说贿赂秦国才导致六国相继灭亡?明确:没有贿赂秦国的国家:齐、燕、赵。没有贿赂的国家是因为贿赂的国家而灭亡的,因为“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失去了强大的援助,不能单独保存自己对抗强大的秦国。4.学生集体朗读课文第三、四段,概括第三段大意,并找出不赂的三国分别灭亡的原因。明确:第三段谈赂者是如何导致国力削弱终于使国家灭亡的,概述了韩、魏、楚三国赂秦的史实,论述了“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第四段不赂三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齐“与嬴而不助五国”、燕“以荆卿为计”、赵“牧以谗诛”。以三国的的事例为例,深化并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针对六国灭亡,老师也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些史实帮助学生分析理解)5.学生个人朗读第五、六段,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学生结合注释可能的回答,文中通过议论六国灭亡,批评北宋朝廷贿赂契丹、西夏以求苟安的国策,告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6.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二、课堂小结苏洵这位充满忧患意识,关心国家命运的北宋散文家,开篇提出中心论点,以六国为喻,反复申述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弊在赂秦”,其结果是削弱自己,强大敌人,最终导致自己的灭亡。作者借古讽今,用以提醒北宋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之覆辙。三、布置作业:1.整理本文的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要实词、虚词的含义,古今异义词,特殊句式及用法。2.完成教材配套练习。3.熟读背诵课文第三课时:一、领略磅礴气势,总结论证方法1.学生集体朗读课文前两段。思考:作为一篇史论,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又严密地做了理性分析,并提出了两个分论点,那么这两个分论点能不能颠倒顺序?作者这样提出论点有什么好处?明确:不能,因为“赂”是主要的,“不赂”是次要的,下文第三、四段分别照应了这两个论点展开。论点的提出开门见山、提挈下文、总贯全篇。文章开头,单刀直入从正反两面提出论点,容不得人反驳。第二段,设问呈疑,代读者提出疑问,接着径自作出回答,对论点进行了补充,从而把论述向前推进一步。引导学生读出一气呵成、前后相应的浑然一体的气概。2.小组合作总结第三、四两段的论证方法。要求组员相互间合作交流、补充总结出完整的答案。明确:第三段运用对比论证,比较秦和“赂”之国不同的做法与结局,分别从三个方面展开对比:①数量上,小邑——大城;得百倍——失百倍;大欲——大患。②程度上:得难——献易;有限——无厌;奉繁——侵急。在本段的最后,还采取引证法,引用《战国策》中的话,从道理上揭示了以地事秦的必然后果。通过三小层就赂秦国家灭亡的原因进行论述,有理有据,确凿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第四段运用例证法、假设论证和正反论证法。分析三国不赂秦的国家灭亡的不同的原因,概括举例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的论点,并在最后用“向使”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假设三国采取正确的措施,胜负存亡恐怕都是未知数,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小组交流讨论,安排好组织协调的同学、记录的同学、负责交流的同学、回答问题的同学)二、比一比,谁读得好。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在班上朗读第五、六段,其他小组同学进行评点,注意语气、语调,读出情感。三、总结全文本文在一个“赂”字上,即历史与现实的共同点,六国与北宋皆是采取屈辱求和的对外策略,以借古讽今的手法,运用对比、类比推理、比喻论证的方法,充分论证了六国破亡的原因,劝谏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以六国为借鉴,对辽、西夏的侵犯奋起反抗。行文纵横恣肆,气势逼人,论断斩钉截铁,巧妙地使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论证严密,结构严谨,语言朴素简劲,富有表现力,是史论中的精品。这呕心沥血的文字,将作为历史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警示后人。《伶官传序》第一课时教学步骤一、预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课文。二、范读。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示范朗读。三、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节奏和感情。四、结合课后练习,积累语言。1.词语[与]与尔三矢(给)求!无乃尔是过与(读yú,通“欤”)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为,给,替)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和)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亲附,亲近)[归]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附,归依)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知其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归还)若水之归下也(归聚,汇聚)[易]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容易)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轻易)以乱易整,不武(替代)[告]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祭告,祷告)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告诉,告知)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告之于帝(上报,报告)2.活用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振兴,使……兴盛;亡,使……亡。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夜,在夜间,名词用作状语,表示时间。东,向东,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3.句式[被动句]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智勇多困于所溺[反问句]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句末用的是叹号,但仍是反问句。)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第二课时一、自读要点(学生讨论)。①找出论点。文章开门见山提出论点:“呜呼!盛衰之理,虽曰无命,岂非人事哉!”连用两个感叹句表明作者对“盛衰之理”的重视,对“岂非人事”的强调,用一个“原”字推寻原因,点出庄宗得失之事,引出文章主要论据,确定全文论证的内容。“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葸在强调后者。②找出论据。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③文章如何通过正反论证突出中心论点的?文章在叙事中融人作者的议论,表达了作者的观点。引史评史,就史论事,在真实记述史实的基础上加以客观分析、评论,从中归结出道理,告诫人们汲取历史教训,这是史论文章的目的和特点。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惶出逃、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文章用对比手法和情感强烈的句式,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最终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印证了开头的论点,加强了文章的说理性,在最后一段进一步推论,仍用“方其……及其”的对比句式,推出“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扩展了论点,照应了题意,加强了文章的思想性。二、讨论:如何理解文章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伶官的情况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紧密,重点落实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过程直接联系起来,突出中心。《祭十二郎文》第一课时一、导入人生在世总会经历种种的悲欢离合,“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有聚就有散,生离也许就意味着死别。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自己和亲朋好友,然而,有时生命是那样的脆弱,不会因为我们的珍视和眷恋而停留。虽然“死者常已矣”,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思念和感伤。人生之不幸,往往会成就文学之大幸,这是文学史上最残酷的事实。“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一切最动人的文字都是从心底里流淌出来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祭十二郎文》就是一篇字字含泪,句句动情的抒情散文,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绝,成了祭文中的“千古绝调”。(板书课题)二、作者、作品简介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朗读课文,并正音。(注意作者在文中倾注的深沉真挚的感情。)2、检查预习,请学生分析作者与十二郎的关系3.进行语言方面的讲析点拨四.诵读、感悟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正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呜呼!吾少孤”至“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第二部分(从“去年,孟东野往”至“其然乎?其不然乎”),写十二郎之死。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第三部分(从“今吾使建中祭汝”至篇末),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五、诵读、积累在诵读中积累1.重点实词衔(含着)哀致(表达)诚掇汝而就(就职上任)汝不果(成为事实、实现)不克(能够)蒙其泽吊(抚慰)之孤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恨)2.活用成家以致汝(使动,使家成,使汝来)业其家(业,名词用如动词,继承……的事业)长吾女及汝女(养育,使……成长,可视为使动)3.重要虚词其:其能久存乎?(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表选择的连词)其无知,悲不几时(表假设的连词)乎:(助词,表疑问或反问语气,反问语气见“其”的例句)矣:其信然矣(判断语气,语气较重)六、布置作业1.课后练习二2.课后练习三第二课时一.研习课文内容(一)讲读课文一、二、三段。1.文章开头告诉我们了什么?明确:全文开头几句是祭文开头的固定形式,说明祭奠的时间,对象,首告闻丧以志哀。2.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是为纪念十二郎,为什么要详叙幼时及成年后与十二郎聚散离合的往事?明确:为了表现自己和十二郎的之间的深厚亲情,即虽为叔侄,实为兄弟,从而表达自己的深深思念。叙事是抒情的基础。往事历历在目,忆之深乃因情之切,于叙事中,亦可见作者真情。3.在这两段的叙述之中,你以为最动人的细节是何处?4.提问:文章从哪些方面写了韩愈的家境身世?请从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1)少年孤苦:“吾少孤”“惟兄嫂是依”“零丁孤苦”“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在孙惟汝,在子惟吾”。(2)为谋生聚少离多:“其后四年,而归视汝”“又四年,……遇汝从嫂丧来葬”
本文标题:散而不乱-气脉贯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1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