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影视剧本创本(第八章)
影视剧本创作人物形象篇第八章影视人物的属性与特征•第八章影视人物的属性与特征•第一节影视剧人物的属性••一个人做什么就说明他是谁,而并不在于他说什么。因为我们是用画面讲述故事,我们必须表现人物对于他或她不得不面对和克服的事件如何动作和反应。如果你想让你的人物更强有力,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具普遍性的话,首先要看他们在剧本里是不是一种动作性的的力量,••看看是不是让他们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决定了事件的结果。费尔德教授在他的《电影脚本写作的基础》里谈到人物时说:“每部脚本都有戏剧性的动作和人物,你必须知道谁是你的电影中要描述的。还有什么事情会临到到他或她,这是写作的最基本概念。”他还替动作和人物下了清楚简明的定义:“动作就是发生什么事;人物就是谁去碰到些什么事。”美国的埃洛里基其所著的《编剧艺术》一书中也说:“任何人,不论是否有灵感,如果把剧本的成败寄托在人物性格上,他的方向就算对头,他的方法就不会出错,不管他是不意还是无意。关键不在剧作者口头怎样说,而在笔下怎样写。任何伟大的文学作品都着眼于人物性格的描写,即使作者是从情节人入也一样。人物性格一旦被创造出来,就成了头等重要的因互,情节必须重新安排以适应它们。”无论是先有故事,先有意念,或者是一则不为人知的的小新闻,只有人物的注入,才能促成脚本从无意的雕琢,提升为有意义的生命,悲则令人泣不成声,喜则使人舞之蹈之。人物赋予情节生命和意义。人物是脚本的骨架,动作是血肉部分,两者相连才构成一部完整的脚本。影视剧本的任务是写人,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个人,并不是孤立的,他是社会中的人,是生活中的人。脚本要描写什么样的人物呢?什么样的人物才适合编成脚本呢?戏剧人物必须具备下面的特性:首先,人物必须具备人类的“普遍性”——有食欲、性欲、知欲等人类本性;有对权力、金钱、道德规范态度的社会理性;有信仰、尚美、对艺术和精神方面追求的精神性。其次,人物还必须有“特殊性”——一个普通平凡的人,一点都没有戏感,怎么会引起观众的兴趣呢?这种普通人,音容笑貌与其他人没有两样,观众见得多了,平淡无奇,这样的人不太适合成为剧中人物。唯有特殊的人,一言一行都与众不同,这样的人一举一动都有戏,自然引起•观众的兴趣了。•世界上平凡的人多,特殊的人少,千百而不得其一,因此剧作者必须有丰富的经验与敏锐的观察力,在千千万万人群中,在平凡中求特殊,在特殊中求平凡。如何从特殊中寻找平凡,在平凡中发拙特殊,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发拙“反常”的地方。例如普通人都有嫉妒心理,这是人之常情,并无特殊之点,所以有这种嫉妒心的人,还不能成为戏剧性的人物。可是如果一个人的嫉妒达到疯狂,甚至杀人的程度,这就是异于常人,而成为戏剧性的人物,如莎士比亚笔下的奥塞罗便是。又如好人不好坏人,妻子不如情妇,结婚不如偷情,谈天不如吵嘴,吃饭不如喝酒,喝酒不如酗酒……再如,坏人本是作恶多端,忽然放下屠刀做好事,严守妇道的妻子,竟然背叛丈夫红杏出墙……这些都是平凡中有特殊、特殊中有平凡。再次,影视剧本还需要人物有冲突性。因为戏剧的本质就是冲突,戏剧人物具备冲突性,这是无可质疑的,问题是人物要有如何的冲突呢?脚本不论写什么人物,都必须安排在冲突的局面中,也就是说,一个普通的人物,一旦使他有了冲突,他的生活和行为就不平凡,他隐藏在内心的秘密、动机、善恶的观点,及伪装在外的各种面具,他的喜怒哀乐、情感理智……一件一件揭开了,赤裸裸地呈现在观众眼前,也深深震撼着观众,把他们的欲望表达出来。根据这点,什么人物都可以写,帝王将相、皇亲国戚,因然是脚本的好人选,贩夫走卒、三姑六婆都可以是脚本的最佳人选,问题只在这些人物必须有值得在观众面前呈现的冲突。影视作品是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的反映,而社会生活,都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没有人物,没有人与人的社会关系,没有人的活动,就没有社会生活,没有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就没有作品。第二节影视剧人物的作用一、人物决定故事情节走向什么是由事件所决定的人物?什么是由人物所衍生的事件?这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命题。我们中国影视剧有一个很好的艺术传统,那就是围绕着剧中的人物形象来设置故事情节。就连直播电视剧时期的开篇之作《一口菜饼子》,也是为了塑造姐姐这个人物具有节约粮食、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品德,才设置了妹妹拿一块枣丝糕逗狗的情节,旧社会一家四口逃荒在外,父母选后病死的情节,“文革”后电视剧复苏,像1980年的中央台和福建台联合录制的上下两集的《何日彩云归》,成功地塑造了台湾上国民党的军医官黄维芝的形象,剧中,围绕着黄维芝,就设置了他收到一包从大陆寄来的药材当归而被阴谋陷害的情节,遭到阴谋陷害时被逼得走投无路而潜逃的情节,随后又忍痛放弃和留在大陆的妻子钟离秀兰团聚,冒着生命危险帮助一对受迫害的青年回归大陆的情节,最后他自己又在一位高级军官曾耿的安排和协助下回到祖国大陆的情节。等到我们的影视剧艺术水平大大提高了的年月,这样的艺术传统就更加发扬光大了,影视剧作家和艺术家们以人物形象为核心来设置故事情节的功力就更加不凡了。当然,这里说的故事情节是以人物形象为核心来设置的,在影视剧的艺术创作中,其实也是一个辩证的过程。一方面,故事情节是以人物形象为核心来设置的;另一方面,人物形象的性格和命运又都是在故事情节的进展中展开的,演变完成的。情节有一定的长度,人物命运的行动和事件在情节中逐渐体现。人物的行动构成了情节叙事的内容,人物性格在情节中得以表现,情节又促进性格的发展变化。黑格尔认为,“情境和它的冲突一般是激发动作的原因;但是只有通过激发动作,运动本身——即在活动中的理想的差异对立——才能显现。这种运动包含以下三点:第一,普遍的力量,这些力量形成艺术所要处理的真实内容(意蕴)和目的;第二,这些力量通过发生动作的个人而发挥作用;第三,这两个方面须统一于我们一般所说的人物性格。”•人物的动作构成了情节的运动,人物是剧作的灵魂。编剧倪学礼为《有泪尽情流》这部影视剧定下的情感基调就是“热爱生活,歌颂生活,执著认真地生活”。主人公马小霜总是遭遇突如其来的打击,几乎是置之死地,而后,却又让她看到并且抓住绝处逢生的希望,开始新的生活。倪学礼说,《有泪尽情流》时,他不写完人,也不写角落里的人,他写的是活生生的人,完整的人,想通过这些小人物触动观众柔软和善良的心,他要做的是从形而下的生活里挖掘形而上的人生意蕴和人类情感,借以抒写他的生活感悟,表达他的社会理想。编剧张笑天回顾自己的创作历程时说:“我的立足点首先是人,而非什么价值取向,他们都是色彩纷呈有个性的个体,绝不是我的代言人,也不是我牵线的木偶,他们都有各自的身世史、情感史、性格演变史,史料不过是这些栩栩栩如生人物扎根汲取营养的沃土而已。”人物动作构成的情节内容,实质上反映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之间的意志冲突。人物的性格就是在情节冲突中表现出来的,情节的构成应具有向心的合力,不蔓不枝地把人物的个性展示出来。•二、人物体现剧作主题思想•一部影视剧主题的表现无一例外地是由人物形象的塑造来体现的。对于一部影视剧来说,人物形象及形象关系的塑造所具有的主导和决定的作用,就是它主导和决定了这部影视剧的美学品格。这,大致上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所具有的主导和决定的作用。就是它主导和决定了这部影视剧的选择的题材和对题材蕴涵意义的开掘,是不是在尽可能深广的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真实。第二,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影视剧所塑造的人物,是不是反映了我们民族历史和现实生活中代表一个时代前进方向的人物的人性的美誉。第三,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影视剧的画面叙事策略,是不是创造出了和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民族的审美期待相适应的电视艺术文本。••第四,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主导和决定了一部影视剧的审美价值,是不是体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和健康有益文化,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人类健康成长。•《城市的星空》选择新世纪的新一代农民进城打工的故事,把这一代农民置放在和城市里的国民的生活的矛盾、冲突之中,就极容易造成一种国民待遇不平等的鲜明对比,极容易在这各鲜明的对比之中警醒世人,引领人们去进行冷静、理性的,种种哲理的、文化的乃至政治的、社会的思辨。••这是值得人们特别加以重视的。晚出的《都市外乡人》对于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真实的揭示,要比《城市的星空》又进了一步。•人物形象的设计和塑造,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影视剧作品对观众产生的思想震撼力的力度的大小。•《都市外乡人》是中央一台在2006年春节前夕的黄金时间播出的一部23集的电视连续剧,由中央电视台文艺中心影视剧部和吉林电视台影视剧剧制中心联合摄制。•今天的中国,当1.4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着城市大转移的潮流汹涌澎湃的时候,社会并不鼓励农村知识分子也要离开农村,那里绝对需要他们的知识,需要他们这些人。不过,看《都市外乡人》,我们更看重的倒是这个“城乡互动”的创意。这些进城谋生求发展的家民,自然会经历一阵又一阵的风雨,遭遇一个又一个的挫折。创作者们就在这些风雨和挫折中为这些农民塑造形象,描摹他们的性格,演化他们的命动。•其中,尤其是于天龙和高美凤这两个人物,这部影视剧几乎是给了他们完美的艺术造型。面对都市里的人,于天龙和他的同伴们有奋斗,有追求,却绝不像《城市的星空》里的进城农民那样对待,那样抗争。为此,创作者们塑造了解一个又一个好心的都市人,像剧作家高羽,美体休闲中心老板刘静,记者张小龙,“江畔人家”社区的吕主任,还有退休的卫局付局长,小学教师林洁,以及“江畔人家”社区的众居民,等等,都欢迎这些乡下人的到来,都给了这些乡下人热心的帮助,直到帮助高美莲这样的新一代农民走上“名模”的道路。2004提播出的19集电视连续剧《最后的骑兵》,由于常问天、孔越华和他们的战友的形象的成功塑造,就使得全剧十分契合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需求。三、人物影响剧作的格调品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这个领域里,主导文化、精英文化、通俗文化站在一条战线上和西方传入的现代商业性大众文化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也就是这种激烈的较量中,我们的影视剧作品有了不同的文化格调和品位,乃至不同的文化品质。•2004年第四批影视剧题材规划立项申报。根据国家广电总局公布的材料,其中221部的其他现实剧目里,最多的还是男人女人和爱情婚姻,以此为故事主体或者说戏核的就有60部的数量,约占其他现实总数的27.15%,占全部现实题的20%。稍微浏览一下,就会发现申报立项的剧目故事梗概,这些作品无非就是说“爱情占线”、“爱情漩涡”让你“眼花缭乱”,“秘爱飞翔”、“为你燃烧”让“你今生也疯狂”,“不与爱说再见”、“今夜你回不回家”,“说慌的爱人”、“谁为爱情买单”。••如果把鉴别各种文化属性的标准的底线确定在有益于社会时步和人类健康成长,总是说得过去的。当然,在一部影视剧里,要做到这一噗,制约因素也会很多,甚至于,简直就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过,其中,人物形象及形象系列的塑造,的确是主导和决定性的因素。事实上,我们的影视剧作品里具有这种审美价值的作品,也非常之多。不说那些大题材,就拿这些年非常兴旺发达的家庭伦理剧来说吧,就有很多的剧目。比如《婆婆》,贴近实际,帖近生活,贴近群众。••作为叙事艺术中的一种,塑造出色的人物形象也是影视作品追求的目标和任务,“人物”塑造的好坏往往成为鉴定作品格调品位的决定性因素。在影视剧里,编导者可以尽情地抒发他们对于生活的感悟,可以将生活的百般滋味甚至家常琐碎都艺术地再现于屏幕。•叙事艺术作品的主题思想,精调品位,要通过对人物的塑造才能得到体现。所以,人物在叙事艺术作品中处于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它是叙事艺术作品的核心,因此,高尔基把文学称为人学。叙事艺术家把研究人作为自己的职业,把写作的焦点放在逆造人物身上。为什么人会成为叙事艺术的中心呢?这是因为,人是社会生活的主体。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关系,各种矛盾和斗争,都是从人和人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所以艺术要反映社会生活,就要写人,叙事艺术是以人的活动为内容的。•从时
本文标题:影视剧本创本(第八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13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