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仿格作文,打通中学作文教学“隐秘通道”的武器
仿格作文,打通中学作文教学“隐秘通道”的武器一般说来,写作能力虽然有天分,但不是天生的,是伴随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智慧的成长积累而成的。我们也知道,许多作家和文学天才写作能力不是在中学课堂里教授出来的,而是在课下大量的阅读写作实践之中形成的,这是写作的一个规律。写作存在着天然濡养和后天催生两种途径,而先天阅读濡养的经验会对研究中学写作课堂、后天催生写作能力提供宝贵经验。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存在着一条“合理利用生活化或书面化材料,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情感储备以及语言积淀生成语文能力和素养”的主线。我隐约地感到,写作中,这条主线埋藏在学生的头脑中,也存在于那些优秀的语言作品中,或者还存在于我们已经总结积累的所谓的语文知识中。我们当然可以做这样的一个比喻:语文教学是一趟载满学生的列车,终点站就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而不仅仅是一张高考语文试卷。老师就是乘务员,我们做教师的,每一个站点都将许多食物带上车,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自己买食物。学生在吞吃这些食物,他们的身体在不知不觉地发育生长。也许学生也不知道哪些食物对自己有作用,而可以断定的是,食物的品性、营养成分和学生的成长发育之间一定有一种必然的联系,如果我们找到这种联系,就会为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食物,并且用最适合他们成长的方法喂给他们,也许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阅读和写作不同。在阅读中,面对同一篇文章,即使有多元解读,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丰富多彩,还必须有“哈姆雷特”这个框框。而写作,一个题目,一个范围或话题、材料,可以通过千千万万条思路指向学生千差万别的思维和千奇百怪的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阅读教材虽然变化但尚且能够定型而写作课至今还无法形成相对“统一”的教材的原因。写作心理更加复杂,写作思绪更加飘忽不定,因而,这条“写作通道”更隐秘。所谓写作的“隐秘通道”是指从写作冲动开始到写作成品出现有一条独特的路线,它引导写作者遵循写作规律进行写作实践。“通道”的起点是激发写作者心灵中的情感哲思,形成写作动力的“触发点”,这个触发点可以是外界的生活图景、影视作品,也可以是现成的语言作品(文章)。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写作刚开始,外在材料不能原封不动地加进文章中,这些材料不具有生成文章的能力,他们只是游离于人的书面语言之外的事件和情感哲理的毛坯,要想成为光芒四射的艺术瑰宝还需要按照审美标准进行打磨。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有写作的冲动而不能形成语言作品的原因。具有写作意义的材料必须具有“语言形式感”和“审美形式感”,也就是情感的冲动、表达的欲望以及最先进入写作者头脑的材料,必须经过写作者的情思和理智的打磨,并且要装进一个“定篇文章”的语言容器中,才能形成新的文字作品。在写作中,对这个“语言容器”的关注可能更具价值。因此,对写作过程的重新关照,对写作的“隐秘通道”的探究,就具有了非凡的意义。在这里,我强调“语言容器”的意义,是因为在写作中,写作素材如何转化成为文章的血肉筋骨才是写作的关键。外界材料是非语言的,而写作的表达是运用语言的,写作必须通过“语言感觉”这个关口不可。赖庆沅老师这样谈自己的写作体会:“最初的写作缘于一个黄昏。四月的黄昏,地上就已经铺了厚厚一层的落叶,被临去的一抹残阳染得斑斑驳驳。暮色一圈圈地从墙根升起来,把楼房和树木都涂抹成灰蒙蒙的一片。香樟树上的那些黄叶还在慢悠悠地飘零,散落在来来往往忙忙碌碌的行人的头上、肩上、手臂上,好像一只一只跌落于地的折翼彩蝶,凄美却又无言。班上的那些女同学,沿着来时的路,手挽手,微笑着,慢慢往回走,回到那个植有各种树的大院里,黄昏的色彩在她们富有白玉质感的脸颊上生动地流淌。我猛然发觉,因为她们,因为这个黄昏,我开始喜欢上这个学校了,我开始喜欢上了这种在孤独中的沉思默想了。我决定用笔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那时的我,就像一个失意的诗人,时常置身于类似“落花人独立”、“小园香径独徘徊”这样的生活场景,只能靠写日记来打发苦闷而孤独的少年时光。无人可以分享喜悦,无处可以倾诉忧伤,只好寄情山水,让思绪在天地与心灵之间随意出入,自由驰骋,它们同样辽阔,同样有大美而不言。那些鲜活的词语积攒在笔端,呼之欲出。有一天,我竟然能在考场上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优美的散文。语文老师谢毅韬先生既惊且叹,把它当作范文在班上宣读,说我深得秋天的况味和意境。我的灵感正是缘自刚才说到的那个黄昏。一个黄昏的场景,一个充满力度的句子。他们的写作起始点不是一个确切的概念和干巴巴的词语句子,而是一个具有情感和审美意味的块状物,是“一团模糊”的东西。写作就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的表达,思维、心志、情感是一团模糊的东西,文章最初的开端也是一团模糊的东西,即使是我们认为清晰可见的表达阶段,也大多是一团模糊的东西。如果我们从写作的“一团模糊性”探究开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模糊正是语言思维和语言智慧的特性,由此而得出,这种“一团模糊性”写作感觉和阅读好文章得到的感觉是相通的,这种感觉来源对一篇篇优秀文章的整体阅读。这种写作中的“一团模糊性”实际上就是写作语言的飘忽迷离的特征。正是阅读和写作中这种“一团模糊”的感觉,打通了读和写的津梁,在优秀文章的阅读中我们产生了“一团模糊”的语言感觉,成为一种积淀或储备,当面对作文题目时,相似的情景或情境会激活语言思维储备中的“一团模糊”的感觉,带动了写作。写文章无非需要四种东西:写作素材、写作技巧、写作体裁、写作语言。这四种东西最经济的来源是一篇篇理蕴情凝的文章。积累干巴巴的所谓素材,不如读隽永灵动的文章;传授僵尸般的写作技巧,不如研磨大家定评作品里以写作技巧为核心形成的语段和语境;写作体裁这个筐,不是一两条关于体裁的定义定理就能解决的,体随内容变,只有定篇的文章给你真实具体可感的文章体裁;写作语言不能剥离活生生的作品,离开充满情感哲思的文章,捕捉写作语言只是缘木求鱼。这种“一团模糊”的东西其实就是文章的“语言形式感”或“审美形式感”,这种感觉从何而来?我认为,只能从定篇的文章中来,只能在研习大量文字成型的优秀的文章作品后才能形成。写作时,所有的情感冲动、文章素材都被吸纳进这个文章形式的容器中搅拌、发酵,最后才能融合成浑然一体的艺术品——文章。为了讲述这个问题,我引入一段关于绘画的论文中的一段话:英国美术批评家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的本体是“有意味的形式”,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各个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些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形式我称之为有意味的形式”。可见,艺术本体是形式,而点、线以及美术作品物质材料属性所产生的“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问题(吴冠中语)”。大家都用笔墨画虾,但齐白石笔下的“虾”非一般人所能及;同样都笔墨画马,但徐悲鸿笔下的“马”使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中国画的笔墨自身审美价值也是一种抽象美,用笔的轻重疾缓、用墨的浓淡干湿形成不同的节奏韵律,能给人以不同的情绪感染。“造物在我”,每个绘画者的学养、技术水准、性格、气质对其作品的品位和格调起决定性因素,不在于画什么,而在于怎么画。写作和绘画一样也是人的精神创造的产物,虽然中学生的写作和自由创造不同,但是,“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文章语言和构思中的创造成分多,当然就更容易形成一篇好文章,更何况高中生的写作应该向创造性和才情方向发展。艺术创造和审美创造的最重要的特征是形式感,是“有意味的形式”,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怎么写”也许是写作的根本问题。古代文人学子与现代学生的最大区别是,古人文章的大部分素材除了来源于自己的亲历感悟到的事件和自然景物之外,一般来自于书籍中,换句话说,是来源于阅读已有定评的语言作品中,这些作品是用语言表达的,既具有内容的价值,更具有形式的价值,是“有意味的形式”。现代人面对的是影视、网络的冲击,缺少大量的定评文章的吞入,失去的不只是素材积累,更重要的是缺乏文章形式感的咀嚼、研磨和消化。应该说现代的中学生并不缺乏事件和信息的积累,他们的见识很广,谈起来头头是道,而为什么在写文章时就捉襟见肘了呢?原因在于,在写作的“隐秘通道”中,他们缺少“文章形式感”积累这个环节,而且,在写作过程中,没有有意识地将自己活得的写作素材和“文章形式感”这个容器紧密地结合融合起来。换句话说,游离于写作者情思之外的所谓写作素材没有生成文字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的能力,外在的写作素材只有经过“文章形式感”这个容器或者说是语言感觉和语言智慧这个关口,才可以成为摇动写作者写作心灵的东西,成为激发点燃写作者写作激情,牵引出写作者深层写作储备的由头。只有这样的写作才能称得上是写作者精神自我的完成,或者叫做写作者灵魂的慰安和救赎。如果抓住了这样的一系列环节,那么,你就既收获了内容(意味),又收获了形式,还得到了促进写作向更深更远发展的内驱力,写文章也许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了。下面我用浙江省写作学会2007年海盐年会上的两堂公开课的片段为例谈谈我的看法。(教师甲让学生看图片作文,图片为“空谷幽兰”:在悬崖峭壁、瀑布飞溅的山谷中,有一朵娇艳的兰花盛开)师:下面请第一组,我们听一听,他们是怎样描述第一幅画面的?生1:淡黄色的装束,不为在百草丛中炫耀,实为为自己寻找一片心灵的净土。当第一缕阳光照进我的心房里,我给予它最灿烂的微笑。幽幽山谷,白水滔滔,没有世俗的纷扰,坐观云卷云舒,静听花开花落,我就是我,一束以土为伴、以鸟为念、浅斟低唱的高山素兰,平凡而又倔强,晶莹而又决绝……师:抓住了生存环境的艰难,形象描述,运用了散文笔法,以第一人称的视角,将空谷幽兰的意境很好地呈现出来了。生2:当清晨第一缕阳光倾泻而下,当一缕微风拂过寂寞的身影,当山崖上摇曳的花朵睁开朦胧的睡眼,当川流不息的瀑布经过山间,刹那间飞舞而下。这是一个新的开始,生命的真诚汇成幽幽的芬芳,花儿尽情接受阳光的洗礼,一次深呼吸,唤醒沉睡的心灵……师:一般来说,这样美丽的生命都生活在温室里,而这些花却生活在悬崖峭壁这样恶劣的环境,绽放出生命的精彩。我们说,历经磨难的生命才是最有生机的生命。挫折、磨难、厄运,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选择挑战磨难,磨练生命意志是我们唯一的选择。生命只有在挑战中才能生成。很多时候命运给我们的,我们是无法选择的。当初在选择这幅画面时我就想到了一类人。请大家看一下大屏幕,(这是一组残疾人在残疾人运动会上拼搏的照片)为什么我们选择这类人?因为这些花儿和他们有相似之处。其实这些花也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这些人谁又愿意自己缺胳膊少腿,当厄运来临时,他们没有屈服,用自己坚强的意志挑战命运,绽放出精彩,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教师乙进行的是将古词改成歌词训练。)师:我们将李煜的《虞美人》词,结合自己的生活感受改写成歌词。要求:1.选择合适的人称视角。2.从最感兴趣、最有话可说的地方下笔(不求完整,只求精彩)。3.精心描绘细节,用上最能表现画面、最能打动读者的词汇。生1:记得那夜,你我说再见泪水淹没了你我的笑靥春花凋谢,秋月不见何时再见雕栏玉砌一场东风吹拂你的泪眼师:请你谈谈自己写的歌词的亮点,可以对照我提出的三个要求。生:亮点是,用到了一些意象,又带点押韵……师:你才思敏捷,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写成这样的歌词,将李煜的亡国之痛转化为现代男女之间的爱情,实在难得,意象运用的不错,只是,意味好像是差了点,情味好像不太够……师:再找个女同学,看看写的怎样?生2:淡不了淡不了一杯杯苦涩的春花秋月醒不了醒不了一把把灿烂的锦绣年华我的指尖划过雕栏玉砌冰凉一片温热的朱颜在寒风里早已改变师:你能不能说一说好在哪里?生2:我用了修辞手法,强调了一下,升华了一下还有通感手法——师:淡不了,不是酒,而是春花秋月,生2:还有对比,雕栏玉砌是冰凉的,而朱颜是温热的生3:春花谢了秋月凉了朱颜改了丝竹散了东风来了梦醒了心死了师:刚才巡视的时候,看到了你的作品,觉得比较对称,经过这样一念,啊,好有味道啊!也请你自己谈谈好在哪里?生3:以前看到一首诗用了这样的格式。具体的一个个意象,一点点引发心情,一点点地递进,最后用了一个“死了”将感情推向了高潮。师:下面我展示一
本文标题:仿格作文,打通中学作文教学“隐秘通道”的武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31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