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第一章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1917-1927)第一节概述(一)(识记)1、“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背景背景: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后,国家形势越来越乱,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救国的新出路。导火索: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政府的失败主张:民主、科学、人权、自由。主要领导人物:李大钊、胡适、鲁迅、陈独秀主张:倡导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文学创作特点:作为文学革命,它倡导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白话文代替古文。2、《新青年》杂志在文学革命中的重要作用《新青年》大力介绍自由平等学说、个性解放思想、社会进化论,给人们提供思想武器。3、胡适、陈独秀、刘半农、周作人等人在文学革命讨论中的代表性文章和重要观点。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革命论》。三大主张:“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刘半农:在《新青年》上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复王敬轩书》,对于反对文学革命、为封建旧文学辩护的观点痛加批驳。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提出“人的文学”的口号,提倡“平民文学”,重视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学的启蒙作用。4、文学革命最初的创作实绩,代表性作家作品。5、“五四”时期各文学社团代表人物、主要刊物。6、文学革命论争中的守旧派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7、20世纪20年代开始出现的台湾新文学运动的基本情况。(二)领会和简单应用1、“五四”文学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2、“五四”文学革命与守旧的文学思想发生的冲突和斗争3、“学衡派”、“甲寅派”4、“文学研究会”5、“创造社”创造社1921年7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首先由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6、“语丝社”和“语丝文体”(三)综合运用1、“五四”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2、“五四”文学革命的深刻、伟大的历史意义第二节鲁迅(一)(识记)(二)领会和简单应用(三)综合运用第三节小说创作(一)(识记)(二)领会和简单应用(三)综合运用第四节诗歌创作(一)(识记)(二)领会和简单应用(三)综合运用第五节散文创作(一)(识记)(二)领会和简单应用(三)综合运用第六节戏剧创作(一)(识记)(二)领会和简单应用(三)综合运用文艺思潮与文学运动一.填空题1.1928年1月,太阳社蒋光慈、钱杏邨主持的《太阳》月刊和创造社新成员冯乃超、李初梨等主持的《文化批判》等刊物共同提倡“革命文学”。2.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成立于1930年3月。鲁迅在成立大会上做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3.胡适、徐志摩1928年创刊《新月》杂志,维护“独立”、“健康”与“尊严的原则”。4.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1934年主持出版《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以这三个刊物为阵地,形成了一个标榜“性灵文学”的流派。5.“印象的批评”与“宽容”的态度是这一时期自由主义作家文艺批评的基本特点,最有影响的批评家是刘西渭,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审美体验,有批评集《咀华集》。二.名词解释1.左联【金红版】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出席成立会议的有鲁迅、冯雪峰、沈端先(夏衍)、冯乃超、柔石、李初梨、蒋光慈、彭康、田汉、钱杏邨、阳翰笙等四十余人。当时加盟的有五十余人,郭沫若、郁达夫都加入了“左联”。会上通过的理论纲领宣告:“我们的艺术是反封建阶级的,反资产阶级的,又反对‘失掉了社会地位’的小资产阶级的倾向,”并且表明要“援助而且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在“左联”成立大会上鲁迅做了后来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总结了革命文学倡导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左联的成立,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件大事,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关系。左联的纲领强调了文艺在革命事业中要“作解放斗争的武器”,文艺作家“要负起解放斗争的使命”。【谢昉版】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由于共产党的积极促成,1930年3月,太阳社、后期创造社成员和鲁迅及鲁迅影响下的作家在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鲁迅在成立大会上,作了题为《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重要讲话。成立大会上通过理论纲领,将“从事无产阶级艺术的产生”确定为左联的基本立场和主要任务。茅盾一.填空题1.《春蚕》、《子夜》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分别是老通宝、吴荪甫。2.“《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三部作品。3.“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三部作品。4.赵惠明是茅盾小说《腐蚀》中的主人公。二.名词解释1.《子夜》①奠定了茅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自觉展开对时代“全方位”的描写,创作出“社会剖析派”小说的代表作。《子夜》通过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的悲剧性结局,回答了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性质的问题,回答了中国何去何从的问题。②《子夜》的背景是30年代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发生的中原战争。整个作品以吴荪甫为中心,设计了三条主要线索:吴荪甫与工农运动、吴荪甫与赵伯韬之间的冲突、吴荪甫与家庭关系。另外还有一些次要线索,都通过吴荪甫这个中心人物形成了一个严密的结构。三条主要线索,交织在一起,串联起纷繁复杂的社会内容和形形色色的人物。从工厂到农村,从经济到政治,从家庭到社会等,都在作品中有所反映。有民族资本家,买办资本家,地主,工人,农民,学生,知识分子,少妇,交际花,军人,差不多三十年代中国社会各种人物都容纳了进去。③《子夜》的史诗性的宏大叙事,在当时文坛上具有开拓性意义。三.论述题1.请谈谈吴荪甫的性格特征。①吴荪甫是半封建半殖民地这一特定历史环境中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是一个失败了的英雄。②“二十世纪机械工业时代的英雄、骑士和王子”。吴荪甫见识广博,胆略过人,有智谋、才干、手腕、野心,果断干练。他最大的理想是发展自己的企业,最后建立一个“双桥王国”。他雄心勃勃地发展自己的实业,不仅想取得丝业的霸权,而且还希冀在其他行业上大展宏图,“高大的烟囱如林,在吐着黑烟,轮船在乘风破浪,汽车在驰过原野”。这实际上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渴望建立现代工业社会的一种典型心理。③为实现宏图大业,吴荪甫与孙吉人、王和甫等有一定实力的同仁组成了“益中信托公司”,用智谋和铁的手腕,以五六万元收买了价值三十多万元的八个生产日用品的小厂,准备加以扩充,“使他们的灯泡、热水瓶、阳伞、肥皂走遍全中国的穷乡僻壤”,借以操纵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吃掉朱吟秋的丝厂和陈君宜的绸厂时毫不怜悯。④吴荪甫敢于冒险,在最后为了挽回自己的损失,反败为胜,他孤注一掷,冒着破产的危险,将自己的全部资产连同自己的公馆作抵押,在公债市场上与赵伯韬展开了殊死的决战,尽管他最终惨败,但其个性特征却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⑤吴荪甫身上体现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吴荪甫性格与命运具有一种悲剧性。2.请谈谈茅盾小说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联系《子夜》谈谈茅盾的文学成就。茅盾将鲁迅开创的中国现代短篇小说这一文体向中长篇拓展,提高了现代小说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物心灵的深度与广度。①茅盾的小说为我们提供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编年史。纵观茅盾所创作的小说,题材异常广泛,20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在茅盾的小说中都得到了形象再现。茅盾不但反映发生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的重大社会、政治事件,而且以阶级分析的理性去理解、分析这些重大事件,作出评判,揭示事件的本质。所以茅盾的小说被称为“社会剖析小说”。茅盾是三十年代“社会剖析小说”的代表作家。②茅盾人物塑造上的贡献是民族资本家和时代女性两个系列人物的创造。茅盾在典型的时代环境中塑造了众多的典型人物,和鲁迅笔下人物主要是生活在农村的“老中国的儿女们”不同,他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是民族资本家和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民族资本家如《子夜》中的吴荪甫(见上题),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如《子夜》中的林佩瑶(吴荪甫的妻子,是由小资产阶级的自由女性变为“百无聊赖”的“贵妇人”的典型形象。一个悲剧人物,精神空虚、苦闷与生活优裕的矛盾,映射着她自身心灵的矛盾)。③茅盾注重表现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从多方面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社会经济关系和经济地位去塑造人物,擅长细腻的心理刻画,做到社会剖析和心理剖析的统一。④茅盾长篇小说追求宏大而严谨的叙事结构模式。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线索纷繁交错,全景式表现社会,形成雄伟的史诗风范。这种史诗叙述被看作是由茅盾开创的文学传统。有人叫茅盾传统。老舍一.填空题1.老舍写人力车夫的小说是《骆驼祥子》。2.《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二.名词解释1.《骆驼祥子》①主要内容:《骆驼祥子》是老舍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反映城市贫民生活的最杰出的作品。通过祥子追求“拉上自己的车”而三起三落的悲剧故事,描绘了北京人力车夫悲惨的命运。②思想成就:a.社会学视角:真实反映旧中国城市底层市民的苦难生活。b.文化学视角:对城市文明病与人性关系进行了探讨。c.哲学视角:对于人性与命运的深刻体察。③祥子形象的意义:祥子的悲剧是强者沉沦的悲剧,是社会悲剧,是性格和命运的悲剧。它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灭亡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深沉的悲剧力量。④艺术特色:a.鲜明的“京味儿”。b.人物塑造上运用丰富、多变、细腻的心理描写。c.小说以祥子遭遇的一系列事件为结构主干,用“一线串珠”的方式组织构思,情节安排不枝不蔓、紧凑集中,落笔谨严,布局妥帖。三.简答题1.【金红版考题】祥子的性格特点/人物①憨厚能干,坚韧好强,以劳动为本分。不愿过苟且偷生的日子。②身上所具有的个体劳动者思想印记(车+祥子=土地+农民),小农意识,及其狭隘的目光,个人奋斗思想。2.【金红版考题】祥子悲剧的原因祥子的悲剧,是生活的毁灭和精神的毁灭的双重悲剧过程。①生活的毁灭过程从表面上看,仅仅是劳动工具的丧失,但从深层精神世界看来,却是一种人生理想的破灭。②精神的毁灭过程,表现在祥子对生活的彻底绝望和逐渐地堕落。因此,祥子的悲剧有两个主要因素:社会因素与个人因素。同时,虎妞的介入也加剧了祥子的毁灭进程。四.论述题1.如何理解老舍小说的“京味儿”【金红版】独特风格:——“北京味”、“幽默风”、语言艺术①北京味”:a.老舍是使“京味”成为有价值的风格现象的第一人。京味主要体现在语言、民俗与文化心理上。b.语言“京味”主要是语言的口语化。c.文化心理上的“京味”体现其北京的地方化特征。d.文化心理上的“京味”体现在老舍笔下的市民世界最能体现北京文化的人文景观,甚至成为一种文化象征。②“幽默风”:幽默、讽刺的格调。老舍的有幽默是以“笑”代“愤”,自我解嘲。其幽默具有两重性。既令人忍俊不禁,又掩卷深思。a.老舍性情温厚,其写作姿态也比较平和,常常处于非激情状态,更像是中年的艺术。b.老舍作品中幽默的两重性:当过分迎合市民趣味时,就流露出为幽默而幽默的“油滑”,主要表现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后期作品中的幽默找到了健康发展的方向:更加生活化,在庸常的人性矛盾中领略戏剧意味,使之谑而不虐。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让幽默成为含有温情的自我批判。③语言艺术: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又在俗白中追求精致。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做到干净利落,鲜活纯熟,平易而不粗俗,精致而不雕琢。老舍的语言,俗而能雅,清浅中有韵味。老舍完全可以称得上“语言大师”,他在现代白话文学语言的创造与发展上,有着突出的贡献。【谢昉版】老舍对于长篇小说的贡献不在于结构方面,而在于其独特的文体风格。他作品的“北京味儿”、“幽默风”,以及以北京话为基础的俗白、凝练、纯净的语言,在现代作家中独具一格。老舍是“京味小说”的源头。老舍创作的成功,标志着我国现代小说(主要是长篇小说)在民族化与个性化的追求中已经取得重要的突破。把“京味
本文标题:中国现代文学史知识点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32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