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 政治制度专题复习课件(共44张ppt)
历史线索:政治制度一、隋朝巩固统一的各项措施1、发展经济,编定户籍,统一南北货币和度量衡制度;2、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3、开通大运河;4、开创科举取士制度。历史线索:政治制度二、科举制的发展变化:隋朝创立隋文帝分科考试选拔官员隋炀帝始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重要科目。武则天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明朝“八股取士”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法;增加科举考试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军事上: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历史线索:政治制度三、大唐盛世“贞观之治”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广纳人才,知人善任。原因:治国措施:626年继位,(______)627年号。李世民贞观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他统治的贞观年间(627—649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唐太宗历史线索:政治制度治国措施:三、大唐盛世武则天武则天统治时期,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使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这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历史线索:政治制度表现:三、大唐盛世武则天历史线索:名人名言他即位以后,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在贤相姚崇宋璟的辅佐下,实行了一系列改革。原因:治国措施:三、大唐盛世“开元盛世”政治上:整顿吏治,裁减冗员经济上:发展经济,改革税制文化上:注重文教,编修经籍历史线索:名人名言三、大唐盛世“开元盛世”开元年间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国库充盈,民众生活安定,唐朝的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进入了鼎盛时期,历史上称为“开元盛世”。(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削弱宰相权力;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2)行政方面:(3)地方(财权)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设置通判分知州的权利;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四、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历史线索:政治制度五、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对政权的稳固有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负面的影响。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多,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宋朝重文轻武的弊端在统一蒙古草原后,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把蒙古人按编制组织起来,平时生产,战时出征;又组建了一支有一万人的护卫部队,还建立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六、成吉思汗的统治措施?七、忽必烈的统治措施?忽必烈接受了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他依照中原王朝的统治方法,设立各种机构,建立年号。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八、元朝巩固统治的措施?1、行省制度2、对边疆地区的管辖3、四等人制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中央机构历史线索:政治制度1、行省制度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央的中书省;其他地区,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浙江、江西、湖广10个行省。在行省之下,继承了前代的制度,设置路、府、州、县。元代行省划分的依据。地方机构历史线索:政治制度1、行省制度(地图册P37页)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_________,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澎湖巡检司历史线索:政治制度2、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在西藏设置________直接统辖。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宣政院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元朝统治者为维护对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统治,将全国居民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等级。四等人在政治、经济、法律上是不平等的。这种民族歧视政策,引发社会动荡,成为元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3、四等人制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元朝疆域“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地图册P36页)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历史线索:政治制度4、元朝的疆域历史线索:政治制度九、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1)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2)在中央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分大都督府为五军都督府。(3)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加强对臣民的监视和督查,加强了君权。(4)设置四辅官(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参与政事。(5)选拔官吏方面实行“八股取士”(1)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皇帝布政使司(民政财政)按察使司(司法刑狱)都指挥使司(军务)历史线索:政治制度九、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废丞相和中书省,分权给六部。吏户礼兵刑工皇帝(2)在中央:历史线索:政治制度九、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力统归兵部,这样皇帝就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3)分散兵权: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历史线索:政治制度九、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目的:机构:(4)设厂卫特务机构:监视官民1.锦衣卫(明太祖)2.东厂(明成祖)3.西厂(明宪宗1477年)历史线索:政治制度九、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西厂)的设置,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一种表现。(5)朱元璋独揽大权以后,每天都要处理很多公务,即使日理万机也难以应付。他曾下令设置四辅官,以辅佐皇帝(设殿阁大学士),但不成功。后来,明成祖建立内阁,帮助皇帝批阅文件,处理政务。历史线索:政治制度(6)“八股取士”危害:八股文内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脱离实际,禁锢思想。应试的人为了被录取,只有死读“四书”“五经”,成为皇帝旨意的顺从者。考试内容:解释题目:答题格式:《四书》《五经》朱熹《四书集注》八股文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各部的过程中,建立了八旗制度,把所属人员编为八个旗,将生产、行政、军事三种功能结合在一起,实行“兵民合一”,军政一体,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大大提高了战斗力,推动了满族社会经济发展。“八旗子弟”。十、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在政治制度方面,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维护政治大一统。在思想文化方面,继续推崇儒家学说,继承历代文化传统。十一、清朝初年中央政权制度历史线索:政治制度清朝初期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一切军国大事都要经过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康熙时设立南书房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十二、雍正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为了加强君主专制,雍正帝设立军机处,议政王大臣会议名存实亡,乾隆帝时撤销议政王大臣会议。军机处这一特殊机构便于皇帝独断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一切都要服从皇帝的意志,从而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历史线索:政治制度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制造了“文字狱”。材料分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通过“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石守信等大将的兵权。材料二: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材料三:在地方废行中书省,设三司;在中央废除丞相,由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对皇帝负责。材料四:在中央设军机处,由皇帝选调亲信大臣组成。(1)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哪些皇帝实行的措施?(2)这些措施所起的共同作用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以上四则材料反映出我国封建政治统治的什么发展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强化。宋太祖,忽必烈,明太祖,雍正帝加强中央集权,强化君主专制,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历史线索:十三、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重点)A.原因:P103第一自然段B.表现:P103第二自然段C.影响:P103第三自然段D.启发:①每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与世界隔绝,应广泛交往,否则将被时代所淘汰。②在交往的过程中应积极学习别国的长处,发展自己。③我国目前对外开放政策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3)闭关锁国造成的危害是:对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动曾起到过一定的自卫作用。使中国错失了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生产技术的机会。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历史线索:政治制度清朝前期对外实行什么政策?清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种政策?实行些政策造成的危害是什么?(1)清朝前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2)实行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是:清朝统治者认为天朝物产丰富,无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国进行经济交流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阅读材料后请回答:材料1:“明朝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们的足迹到达南洋与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材料2: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1)两则材料分别反映了明、清两朝采取了什么不同的对外政策?(4分)材料分析明朝实行比较开放的政策,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交往;而清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阅读材料后请回答:材料1:“明朝派郑和七次下西洋,他们的足迹到达南洋与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材料2:嘉庆皇帝的上谕说:“天朝富有四海,岂需尔小国些微货物哉?”(2)这两种不同政策产生了什么不同的后果?这种结果对你有什么启示?(6分)材料分析启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我们应当学习一切先进文明成果发展经济,对外开放,才能使国家富裕。明朝的对外交往中,促进了中外友好关系的发展,促进了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自身经济的发展;而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与世隔绝,既看不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也未能适时地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使中国在世界上落伍了。答:主要是考试的作用和影响不同。隋唐时期创立并逐步完善科举制。考试科目:进士。明清时期,科举考试只能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答题必须按照八个连续的部分进行,不得违背,完全脱离实际明清统治者实行八股取士是加强封建专制的需要。比较隋唐与明清时期科举取士的不同历史线索:明清时期我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的历史事件:(1)明朝戚继光抗倭(2)清朝郑成功抗击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历史线索: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2.我国在________发明了雕版印刷术3.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开始于_____4._____时,中国人发明了火药。火药最早应用于军事在______。5.指南针开始应用于航海是在______6.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____________7.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是司马光编的_________。武则天隋唐时期隋朝唐朝北宋末北宋的交子历史线索:中国之最(1)宋代《资治通鉴》8.最早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人是_____。9.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封建王朝是_____。10.我国地方最高行政机构——省级行政区划开始于______。11.世界上最早进行的远洋航行是____________。12.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罗贯中的____________。毕昇元朝元朝
本文标题:2016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期末复习 政治制度专题复习课件(共44张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75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