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西学东渐:西学东渐是对明代后期欧洲文化向中国和东方传播的泛称。明朝以后,欧洲殖民者加紧向东方扩展宗教势力,西方的科学技术及思想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东行而传入中国,其先行者和奠基人是意大利人利马窦。他在京期间,以尊儒为旗号,以所著《天主实义》为蓝本,不遗余力地进行传教活动,到他去世时已有教徒2500余人。他的传教活动注意吸纳中国传统文化融儒学与天主教义于一体,因而在明朝官绅和知识分子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后另一些传教士相继取得合法身份,先后供职于朝廷,为推进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扩大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纪传体:纪传体是我国史书的一种编撰体例,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编写的史书。纪传体始于司马迁《史记》,此后历代相沿,成为我国记载正史的主要体裁。纪传体以人物为纲,穿插史实,并用专章记载典章制度。纪传体以横记史,《史记》首创“本纪”(记述帝王事迹)“年表”(按年月简列大事和人物、“世家”(记述诸侯、圣哲名人事迹〕、“书”记述典章制度,《汉书》以后改称“志”)“列传”记述其他人物。中国史学著作中的“二十四史”等基本沿袭了纪传体的体例编年体史书:我国史书的一种编撰体例,是以时间为纲、按年月顺序记载事件的史书。编年体史书出现很早,《春秋》《战国策》等均为编年体史书,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资治通鉴》一书。纪事本末体:我国史书的一种编撰体例。它以事件为纲,按类组织史料,每一类记述一个大的事件,可以单独成篇。这种写法,可以克服编年体“一事而隔数卷’首尾难稽”和纪传体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的缺点。它的创始者是南宋史学家袁枢。他将编年体的《资治通鉴》改编为239个专题的《通鉴纪事本末》因而创立了一种新的的史书编写体例。《资治通鉴》:我国规模最大的编年体通史。由北宋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范祖禹等人历时19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00多年。《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来警示后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往来的陆上通道。汉武帝时,中原和西域沟通以后,中国同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往发展起来。从长安出玉门关进7现新疆域内,分为南北两路,途径西域各国:南路从敦煌沿昆仑山北,一直到大秦,北路从敦煌沿天山南,到安息,再到大秦。这两条交通要道都以运销中国的丝织品而著名,被称为“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海上通道,又称“陶瓷之路”。因中国丝绸、陶瓷茶叶通过此路大量西运,故有此名。又因该路主要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又称“南海丝绸之路”。它形成于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日本遣唐使:隋唐时期,由于中国文化处于高势能地位,日本采取积极的姿态,先后派出使团到中国来如饥似渴地学习中国文化。在唐代的200多年中,日本先后派出使团18次,冒着巨大的危险渡海造访中国,其中16次到达中国。使团成员包括正副使、僧人、学生和各类工匠。这些人被称为“日本遣唐使”:来华以后;他们学习了唐朝的典章制度、生活方式社会习惯和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回国后为日本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甲骨文: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主要内容是商王求神占卜,故又称“卜辞”。1899年由清朝金石学家王懿荣首先发现。甲骨文的出土地在河南安阳小屯村一带。新的考古成果证间果证明,甲骨文包括两个阶段: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孔孟之道:孔孟之道是对中国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的通称。其由孔子开创,经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等人的不断发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思想。儒家思想具有鲜明的入世精神,以孔子“仁”、“礼”的治世思想为核心,维系并实践着一个极具亲疏远近,贵贱尊卑的社会秩序。儒学在各个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学术形态,如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以及清代朴学,虽各具特点,但整体精神仍是大致相通的。孔孟之道主要保存在儒学的一批经典中,如《论语》《孟子》《荀子》《四书章句集注》等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集中概括。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者要绝对服从于君、父、夫;为君,为父、为夫者为臣子`妻做出言行表率。五常指:仁、义,礼、智`信”’是用以调整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关系的规范三纲五常连用始于宋代朱熹:理学:理学是对宋明600多年儒学的总称。因重视阐释义理,兼谈生命,故有理学之称。又由于它尊重儒家道学的传统,又被称为道学。理学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以哲学思辩为理论基础,并且吸收了佛学的养分。狭义上,可分为理学(狭义)和心学,前者以朱熹二程”为代表,后者以陆象山、王守仁为代表。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宋明理学中的主要学派之一。“程”指北宋的程颐、程颢,“朱”指南宋的朱熹。“二程”是这一学派的始创者,朱熹是集大成者。该派的理论核心是“天理论”,认为理是自然界与社会的最高准则,先于天地而存在,是人应该遵循的准则。因此主张“格物穷理”,“存天理,灭人欲”。朱熹还提出了“致知”和“太极”的观点,强调修身养性,并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宋明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礼教的代名词,并严重束缚了中国人的思想。内圣外王:儒家提倡的修养济世的人生途径。“内圣”指人的内心修养进程,“外王”指会功用。“内圣外王”指在精神修炼`道德修养方面获得最高成就的人才最有资格为王,懦家提倡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路径来实现“内圣外王”的理想,中国历代社会所推崇的理想人格基本上都按这种模式加以塑造。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主要包括儒、道.墨、法、阴阳,农、名.兵、纵横和杂家。诸子百家各自阐发立论形成了学术争鸣的局面,对中国古代思想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封禅: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的仪式,又称泰山封禅。封,指在泰山上设坛祭天。禅,指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祭地(一般是梁甫山,都由帝王亲临。封禅的目的是帝王以天子的身份祭告天地,借以表明自己的登位和统治合乎天意和正统。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是源于西藏的一种佛教教派,以印度传入的密教经典为主,吸收了西藏原始宗教苯教的某种仪式,形成了具有西藏特色的“藏密”,俗称“喇嘛教”。后流传于青海、内蒙古·蒙藏周边地区。金瓶掣签:藏传佛教选择活佛继承人的一种制度。对于达赖、班禅和大活佛的继承人,藏传佛教采取转世制度,即活佛去世前指定某一方向,在其圆寂后按此方向寻找一个他去世的时辰内降生的男孩为其来世真身,称为转世灵童,成为其继承人。乾隆时期为解决继承人唯一性的问题,设立“活佛转世金瓶挚签制度”,即在几个转世灵童中通过抽签的方式选择唯一一个继承人。这项制度一直保留下来,成为定例,三武一宗: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灭佛事件,称为“三武一宗”,佛教界称为“法难”。“三武一宗”即北魏太武帝拓拔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荣,这四次灭佛事件给佛教的发展以沉重打击,但之后佛教都在统治者的支持下得以复兴“三武一宗”是中外文化冲突的一种反映,也是三教对立、斗争的一种表现:颜肥柳瘦: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与柳公权的书法风格,颜真卿与柳公权并称“颜柳”,颜真卿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行草书,又把楷书的横划写得细瘦,把点、竖、撇、捺写得肥壮,世称“颜体”。柳公权有意避开颜体竖划的肥壮,把横竖划都写得均匀硬瘦,把点划写得如刀切一般,独创柳体”,世称“颜肥柳瘦帖学与碑学:书法学中的两种习字方法。碑指历代刻碑,立传或传经用,以碑习字称“碑学”;帖指将碑刻拓印后木刻或石刻,再印成习字标准称为“帖”,以贴习字称为“帖学”。在书法史上,宋代之前重帖学,清代以后重碑学。梨园:我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的雅称。唐玄宗李隆基通晓音律,选择宫廷中的梨园作为音乐舞蹈和戏剧活动的场所,以教习和演奏戏曲为主要内容,罗致了李龟年等音乐舞蹈名师选数百人在此学习歌舞,使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所皇家舞蹈戏剧综合艺术学校。唐玄宗也被尊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鼻祖。后世将戏曲界称为“梨园行”将演员称为“梨园子弟干支纪年:古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古人把天干地支按照一定次序结合,组成60个单位用的纪年组合时,以天干的单双数分别配地支的单双数,从甲子开始,至癸亥结束,称作“六十甲子分别代表六十年之后再循环重复,周而复始,用以纪年,这种纪年方法称为“干支纪年,二十四节气:中国古代对黄道的一种划分方法。古代历法依据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所处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把一年十二个月分成二十四节气,能反映不同月份的气温、物候和雨量变化,有利于安排农业生产。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传统历法的必要内容:经史子集:我国古代图书分类的一种方法,即四分法,四分法始于隋朝《隋书经籍志》著录了东汉以来的大量文献,并按“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从此有了“四部”之称。经部指儒家经典以及研究.解释这些经典的著作;史部指史书以及研究、评论这些史书的著作;子部指除儒家经典之外的浜、法、农医、天文.算术等各家著作;集部指历代作家的文学作品,如诗、词曲、散文等,隋代以后图书分类的主流是沿用四部分类法四书五经:中国古代的儒家重要经典的合称“五经”始于汉代,汉武帝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始有“五经”的说法,汉代的五经包括《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后来用《礼记》代替《仪礼》把《左传》并入《春秋》仍为五经,南宋时朱熹自注《论语》,又从《礼记》中摘出《大学》、《中庸》两篇,分章断句,同时加以注释,再加上《孟子》,合称《四书章句集注》作为初习儒学的入门读物,始有“四书”之称此后,历代读书与科举,都以四书为本,以朱熹的注释为准。四书五经合在一起,成为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的必读教材和安身立命的根基。太学:太学是中国最早的官办学府。汉武帝初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亲自策问考生。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又又根据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的建议在京师设立太学,立五经博博士,置弟子50人。太学的设立对后世教育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岁寒三友:中国古代对松竹梅的美称,因苍松翠竹和冬梅都有不畏寒霜的高洁风格,可寓意忠贞的友谊、高尚的品德和志节,历来被中国古今文人们所赞誉,在中国古代绘画和诗歌中,岁寒三友是花鸟画以及诗歌的常见主题之一。五服制:古代根据死者与亲属血缘关系的亲疏和尊卑,穿戴不同等差的丧服制度。古代以丧服规定亲属范围指示亲属关系的亲疏远近,按服制的规定,亲者服重,疏者服车轻,依次递减,分为斩衰(服三年)、齐衰(服一年)大功(服九个月)一小功(服五个月)缌麻(服个等差,故称“五服”,五服制是封建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封建统治阶级用以调整民事法律关系并用作刑事法律上判罪定刑的一个标准:人殉制度:人殉制度也称殉葬制度,是以活人从葬死者的一种制度,也是历史上最最残忍的制度。夏商时期奴隶与牲畜一样随死去的奴隶主贵族从葬;后来用陶佣来取代活人从、葬,如秦始皇陵兵马俑,但明代前的封建社会仍有帝王驾崩宫女陪葬的传统。明英宗时期下令废止这一做法,人殉制度遂告终结。
本文标题: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847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