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文言文阅读之答题技巧一.选文标准: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一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二关注信息,题目注释三浏览试题,释疑取义四细读材料,据文正义五关注细节,完善答案1.什么人?2.做了什么事?3.结果怎样?4.为什么?注意文段后的注释,很多时候有提示作用。阅读时应注意:5.对文段中的人名、地名、官名、物名、典章等要尽可能地排除。6.对理解文段起关键作用的词句,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标注或划线部分)文言实词题分类解析:1.古今异义现象。例如:1.亲戚今义:和自己有血缘关系或婚姻关系的家庭成员古意:内亲外戚例如:2.妻子今义:爱人(女方)古意:妻和子女例如:3.中国今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古意:中原地区2.单双音节词现象。(文言文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单音词居多。)◆不能把双音节词(连绵词,偏义副词)拆开理解,(连绵词:憔悴、展转、窈窕、惆怅、参差、仿佛、踯躅、徜徉、逡巡)(偏义副词:《桃花源记》中的“忘路之远近”,这里的“远近”就是距离,“远”表词义,“近”作陪衬。《出师表》中的“危急存亡之秋”,“存亡”的意思是将灭亡,“亡”表词义)◆不能把相邻的单音节词看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古之学者必有师。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3.一词多义现象。方法:记忆典型例句,注意积累,培养语感,结合语境。(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4.古今通假现象。5.词类活用现象。名词动词数词形容词使动意动为动名词作状语根据语境,固定句式进行判断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1.通假字音推断法:(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时,根据同音通假推断字义)例如:“臣之不敢倍德也”,“倍”同“背”,违背。2.成语推断法(根据成语中的文言词义推断词义)例如:“荆卿为计,使速祸嫣”用“不速之客”理解为招致“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用“日薄西山”理解为“迫近”4.整齐句式推断法(对偶,排比,并列句中位置对称的词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或相对。)例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有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5.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的含义判断含义(实词多为一词多义)6.代入检验法代入选项中,选择最为准确的,或是用排除法2.逐字对应翻译,做好换、留、删、补、调。【文句翻译题】答题技巧:1.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倾向性。详知译句上下文的含义。★一定要直译,一般不允许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①先将句子中的每个字都落实为现代汉语的解释。②翻译个别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汉语中常用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双音节词。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不要翻译,无须自作聪明。③再将这些字连成句,要求符合现代人说话习惯。3.抓住句子中关键字词翻译,要与上下文对应,这些字词是得分点。4.注意词类活用、倒装、通假。注意句间关系,注意特殊句式。5.意译词语根据上下文推导,不拘泥于原文结构,由实到虚。组合成句子,前后通顺。【性格表现题】答题技巧:先找不能表现题干中要求的人物性格的选项,用排除法选择。特别注意谁的,什么性格。【内容归纳题】答题技巧: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中心、主旨重点分析议论的语句。总体把握文意。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顺序的颠倒、无中生有等。【全文把握题】注意人物的事迹是否张冠李戴,事件的时间是否准确,人物性格陈述是否恰当,注意联系全文。1.所选文章往往是古代贤人良臣的小故事及个人履历表。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2.解释不通的字词往往可以考虑是否通假或者活用。
本文标题: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0987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