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及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1.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如何?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食源性寄生虫病是指一组通过食用被寄生虫感染或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的疾病。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谱的扩展,饮食习惯的改变,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其患病人数超过了疟疾、血吸虫病等,已成为影响中国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据调查,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吃鱼人数增多,原广泛存在于我国人体中的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率已大幅下降,人均感染率从1992年的62.2%下降到2003年的7.7%,取而代之的是食源性寄生虫病明显上升,特别是有吃“鱼生”习惯地区上升幅度更大。例如广东和黑龙江省感染率呈数倍上升。1992年广东省和黑龙江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人均感染率分别仅为2.09%和1.19%,现在却分别上上升到12.6%和40%。福建省人均感染率也由原来的0.23%上升到0.56%。卫生部2001年6月~2004年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组织开展的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的结果显示,在我国感染率明显升高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和管圆线虫病等。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食生的或不熟的哺乳动物肉可引起带绦虫病、猪囊尾蚴病、旋毛虫病和弓形虫病等;食生的或不熟的淡水生物类可引起华支睾吸虫病、卫氏并殖吸虫病和管圆线虫病等。近年完成的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若干重要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流行都较为严峻,由于食源性寄生虫是近年来才较多发生的寄生虫病,临床医生对的其了解、认识不多,加上其临床表现多样化,往往造成错诊、误诊、漏诊。2.原因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原因有很多,客观主观、自然人为因素都应该被考虑进去。首先,从经济上考虑,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群体有较大的改变。过去总会把食源性寄生虫病和“穷病”联系到一起,因为食源性寄生虫病过去多见于农村或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但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人口流动性增大,一些人以生食、半生食海鲜及肉类为时尚,烧、烤、涮等大排档受到人们的喜爱,从而使生活水平相对较高的人群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的机率增加。一些食源寄生虫病,大都市也有发生的潜在威胁,2006年北京市暴发的广州管圆线虫病群体感染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其次,从地理环境上分析。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两广、福建及江、浙等地,但随着气温的上升、国际交流的频繁、人员的流动性增大及饮食习惯的改变等,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感染呈现出“南病北移”的趋势;人类专有的寄生虫病逐渐减少,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不断增加;以乡村流行为主扩展为城乡共有寄生虫病增多;新发和输入性寄生虫病时有发生。这种趋势使食源性寄生虫病情况复杂,为新发、再发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带来了困难,增加了食源性寄生虫病疫情暴发的风险。再者,人们不良的饮食习惯、防范意识的薄弱也是导致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加的重要因素。近年来,食源性寄生虫病患病率不断上升,尤其是以往少见或罕见的病例明显增多,而其流行与不良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不良的摄食行为不仅是食源性寄生虫病在人群中发病增高的主要原因,更导致原有的食源性寄生虫病出现了新的变化和特点,产生了新的疾病。人们的防范意识不强,使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暴发有机可乘。误食污染的食品、烹饪时生熟食品未分开加工、厨房污染等都增加了食源性寄生虫病感染机会。一味地追求美味,却忽略了对疾病的防范,增加了感染食源性寄生虫病的风险同时,食源性寄生虫病的诊断技术也有待创新。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也逐渐应用到食源性寄生虫病的检测中,巢式PCR检测技术的开展及时地检测出了一些病例。但一些新发病例给其诊断造成了困难,因检测人员对新病种不熟悉,造成的误诊事件时有发生,延误了疫情的防控。由于诊断技术的不够完善、一些技术相对落后,不能及时地为患者作出诊断,没能及时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可造成区域甚至全国范围内暴发流行,甚至引起社会恐慌。此外,基础设施落后、原料采购缺乏控制、宣传教育不足、人员素质不高等也是使其发病率增加的一些原因。近年来,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不断上升,而食源性寄生虫病占了其中很大的比例,为了国民的生命安全及我国食品行业的未来,如何阻挡其势头并控制好发病率将是一个长期研究的课题。
本文标题:我国食源性寄生虫病的现状及食源性寄生虫病增多的主要原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0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