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五年级下册国学《三字经》教学计划陶真慧一、指导思想国学是我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旨在以传统文化来熏陶学生,以古典之美来陶冶学生,在校园中形成良好的风气。二、教学内容及教材简析五年级下册国学以传统幼学教材《三字经》为教学内容。《三字经》全文1128字,它言简意赅,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讲述历史,介绍知识,鼓励学习,它采用三言韵语,朗朗上口,便于记忆,通俗易懂,有“袖里通鉴纲目”之称。三、教学目标1.全面提升学生的古典文化素养,初步了解基本的人文常识、历史知识、人物典范。2.通过教学进行阅读积累,培育高尚的审美情感,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四、教学重点《三字经》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解意蕴,反复诵读,了解文史常识,学习人物典范,并在生活学习中以古代典范人物为榜样指导自己的行动。五、具体措施认真备课上课,在思想上重视国学课程,不占用国学课教学时间,不应付,不走过场,把国学教学落到实处。在读原文的基础上,引入历史故事,联系当今社会生活。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校本课程上成一门学生喜欢上、积极学的课程。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进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对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在生活学习中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六、课时安排1、人之初——名俱杨1课时2、养不教——习礼仪1课时-2-3、香九龄——千而万1课时4、三才者——应乎中1课时5、曰水火——七情具1课时6、匏土革——人所同1课时7、凡训蒙——当讲求1课时8、自羲农——迁夏社1课时9、汤伐夏——七雄出1课时10、赢秦氏——与高齐1课时11、迨至隋——宋犹存1课时12、至元兴——若亲目1课时13、口而诵——宜早思1课时14、若梁灏——勉而致1课时15、犬守夜——宜勉力1课时2014-9-1-3-五年级上册国学《三字经》教学总结陶真慧一、总体情况按学校规定,校本课程——“国学诵读”在五年级开设《三字经》。我本期教学内容是《三字经》后半部分和五年级春季版《中华经典诵读》,使得经典诵读在学生中逐步掀起高潮。一学期下来,学生都大有收获。二、教学效果显著。《三字经》的教学效果已经在同学们身上显现!学生懂得了教育子女贵在专心致志,良好的教育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学生懂得了从小要接受教育,努力学习才能有知识懂道理;学生懂得了孝悌与和顺,仁义礼智信五常,五伦十义;懂得了要做有用的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学生还知晓了三才四季五行五谷六畜七情八音等常识,知晓了从古到今历史朝代的兴替,知晓了古代勤学的典范如赵普、孙敬、苏秦、孙康朱买臣、李密、粱灏、李泌、蔡文姬、谢道韫、刘晏等。总之,开设国学课意义深远。学生们受到了一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对提高学生的自身素质和修养起了很大作用,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积累的经验1、深入理解原文思想意义。《三字经》包含了《孝经》《礼》等的儒家传统思想和文化,它教会人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兄弟姐妹与同学,如何勤学增长才干。也包含了历史知识和古代典籍介绍。我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讲解,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汲取其中的思想精华,受到思想情感的熏陶,并增长见闻。2、以故事增强趣味性。在教学中,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故事,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生动性。如“孟母三迁”“五子登科”“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仓颉造字”“女娲补天”“高山流水”“湘妃竹的传说”“愿者上钩”“烽火戏诸侯”“陈桥兵变”等故事。3、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朗读。因为《三字经》本身就具有韵律性,三字一句,很适合学生的诵读,所以在教学中,我们采用对对碰、同学接龙、师生接龙、男女对抗赛等形式进行诵读教-4-学,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悟其中所蕴含的道理,知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4、我在教学中贯彻“三化”的理念,即诵读化、情境化、生活化。诵读化即诵读为主,理解为辅。情境化就是用优美的古典音乐,富有情趣的画面,生动有趣的故事,喜闻乐见的表演活动,从而创设氛围把学生引入经典文学的情境。生活化是指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5、坚持不懈地检查诵读背诵。每节课留出15分钟给学生朗读背诵,一节课所学内容做到当堂成诵。背诵做到人人过关。设立《三字经》学习组长,组员到组长处背诵过关,组长到学习委员处背诵过关。这几名组长工作认真负责,对教学效果的达成起到推动作用。6、我们还组织了不少国学课外活动。活动有:国学写知识竞赛、朗诵经典比赛、国学手抄报比赛、国学绘画展示、讲国学故事比赛、国学学习心得等,营造了良好的学习国学的氛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2015年1月22日-5-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三字经》相关背景,激发学习兴趣。2、理解三字经前四句的内容。3、通过课程内容学习,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学习贵在专一和坚持。教学重点:激发学习兴趣,解答为什么要学习国学,学了对生活会有什么影响。积累名句:人之初,性本善。了解典故:孟母三迁、燕山教子。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学难点: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授课基本内容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3、结合内容,讲解中国古代关于人性善恶的辩论,及衍生的哲学思想。4、详细讲解课程内容,贯穿与内容相符的小故事,提高可听性,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拓展思维。教学过程一、导入《三字经》是古代小朋友上学的第一本书,是一本启蒙读物。他一共有1288个字,但是包含了很多的内容,也有很多有意思的故事。相传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个叫王应麟的人,他是南宋的一个著名学者,祖籍是河南开封的。他在南宋作了很大的官,但是他为人非常耿直,看不惯官场上的一些人和事,因此得罪了其他人,所以后来他就不做官了,回了老家。在老家他过着隐居的生活,一家人在山林里过得非常快乐。后来他的小孙子们逐渐长大了,他必须要让他们学习知识,所以他为了教育他的子孙就编写了一本歌谣,都是三个字一句,很押韵,容易朗-6-读,内容包括天文、地理、哲学、历史等等。渐渐的,这本书被很多人知道,因为它都是三个字一句,所以就叫它《三字经》了。从那以后,大家把三字经作为小朋友上学学的第一门课程,学了它,我们就能知道怎么做个好孩子,天上都有什么东西,为什么我们会有辈分,中国最长的河是哪条河,在我们没出生以前中国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从今天开始也要学习它,通过它我们将会了解很多的东西。二、诵读新句子:请一个学生上台领读,大家一起诵读。三、讲解句子,阐释概念:1、人之初,性本善:“初”在这里就是“刚出生的时候”,“性”就是“品性、品格、德行”。这句意思是:世界上的每一个人在刚出生的时候都是好的,善良的。讨论: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根据同学的回答,进一步启发思考:《三字经》人性本善的说法,来自于孟子的思想。人性的三种理论:孟子“性本善”、荀子“性本恶”、孔子“性无善无恶”。刚出生时,每个人都像洁白的麻,没有任何思想和天性,随着后天的影响,逐渐才有了善恶,就像把麻放进不同颜色的染缸,会染出不同颜色的布。通过故事,引出,同样的父母,一样的家庭环境,即使是亲兄弟,在天性上也有着极大的差距,如果天性是先天决定,无法改变,人人一样,那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呢?我们的祖先难道没有发现这个现象吗?接下我们看看三字经是如何解释这个现象的。补充故事:《周处》。性相近,习相远。“近”,接近,类似;“习”,习染,长期在某种环境下养成的习惯;这句的意思是:本性本来差别不大,但是因为后天受到环境的影响,人和人之间的差距就变得越来越大了。对于任何一个孩子来说,没有好的生活环境,再善良的天性都会受到污染。那么,怎么才能保证我们向好的方向发展呢?我们看看《三字经》怎么说。2、苟不教,性乃迁。“苟”,假如,如果;“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就会;“迁”,变化。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7-专一。这句的意思是:做任何事都是要以专心为主,这样才能做好每一件事。学任何一样东西都必须专心致志,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我们学习也是一样。要想学习好,除了专心之外,还需要有好的学习环境。为什么我们不在家里学习,学校为什么不和菜市场放在一起?这都是为了有更利于学习的环境。有了好环境,我们才有成长的土壤。古人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了吗?我们来看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以前,古时候;“择”选择;“机杼”织布的梭子。请一个同学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大家讨论:孟母为什么要三迁?]母亲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尤为重要。古时候女人不识字,现在,我们的母亲也一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育,但是,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母亲的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亲的责任。我们来看看,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义方”做人应该遵守的规矩法度。四、复习:诵读新学的句子,齐诵已学的所有句子五、总结每个人出生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善还是恶,我们都有完全一样的开始。后天的生活环境,每个人受到的教育,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专心程度,使我们渐渐差别越来越大。有人经过努力成为了自己理想中的人,也有人变成了大家都不喜欢的人。我们要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专心学习,和善良的好的人交朋友,听父母的话。附故事:孟母三迁-8-孟子,名柯。战国时期鲁国人(现在的山东省境内)。三岁时父亲去世,由母亲一手抚养长大。孟子小时候很贪玩,模仿性很强。他家原来住在坟地附近,他常常玩筑坟墓或学别人哭拜的游戏。母亲认为这样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别人做生意和杀猪的游戏。孟母认为这个环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学堂旁边。孟子就跟着学生们学习礼节和知识。孟母认为这才是孩子应该学习的,心里很高兴,就不再搬家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断机杼对于孟子的教育,孟母更是重视。除了送他上学外,还督促他学习。有一天,孟子从老师子思那里逃学回家,孟母正在织布,看见孟子逃学,非常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织布机上的布匹割断了。孟子看了很惶恐,跪在地上请问原因。孟母责备他说:“你读书就像我织布一样。织布要一线一线地连成一寸,再连成一尺,再连成一丈、一匹,织完后才是有用的东西。学问也必须靠日积月累,不分昼夜勤求而来的。你如果偷懒,不好好读书,半途而废,就像这段被割断的布匹一样变成了没有用的东西。”孟子听了母亲的教诲,深感惭愧。从此以后专心读书,发愤用功,身体力行、实践圣人的教诲,终于成为一代大儒,被后人称为“亚圣”。-9-国学启蒙之《三字经》——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理解三字经第一段5-8句内容。2、朗读、背诵三字经前八句。教学重点:1、理解:人应该通过读书学习,懂得知识和道理。2、积累名句: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玉不琢,不成器。3、背诵:本节课所学句子。教学难点:理解“人应该通过读书学习,懂得知识和道理”的道理。授课基本内容1、回顾三字经1-4句内容2、授课内容如下: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3、组织学生朗读与讨论教学过程一、回顾三字经前四句内容,提问的方式。1、上节课大家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2、上节课大家学习到了什么?二、讲解5——6句:1、提问:我们人生的第一个老师一般是谁?父亲应该对教育孩子负什么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之中,父亲起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呢?教育当然是父母的职责,但是人终究要走进社会,要离开父母,进入学校去接受更完备的教育。不严格地进行教育,是老师的过错。2、释词与译文:养:生养,养育。过:过错,罪过。惰:懒惰,这里指没有尽到责任。非:不
本文标题:《三字经》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04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