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我的家乡——江城武汉MyHometown:Wuhan外国语学院MylesDate:2015.10.17Class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作业序我的家乡:江城武汉武汉,简称“汉”,中国湖北省省会。地处江汉平原东部。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大支流汉水横贯市境中央,将武汉城区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曾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武汉历史文化&名人武汉主要产业&特色小吃武汉名胜古迹&旅游景点武汉城市风采2武汉历史悠久,据考古发掘和古籍记载,远在5000年前,已有先民在此生息繁衍。黄陂区境内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市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市北黄陂区的盘龙城遗址,是距今3500年前的商代方国都邑,也是迄今为止在长江流域发现的唯一一座商代古城。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武汉地区一直是中国南方的军事和商业重镇。在清末、中华民国时期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武汉经济繁荣,位居亚洲前列。清初,“中俄茶叶之路”开辟,作为起点的汉口开始逐步成为世界茶叶贸易之都,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汉口开埠后,对外贸易更与上海并驾齐驱,成为“驾乎津门,直追沪上”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历史文化&名人图为辛亥革命武昌首义纪念馆3武汉古代历史概述魅力江城幽幽楚韵武汉的历史可上溯至距今8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中期,东湖放鹰台遗址即属距今5000~6000年前的屈家岭文化类型。黄陂区境内的张西湾城址为武汉地区迄今发现最早的城址,距今4000多年,兴建于石家河文化早期。盘龙城位于武汉市黄陂区滠口街道境内,是公元前15世纪左右商代前期古城遗址,距今已有3500多年历史,是长江流域发现的第一座商代古城,也是迄今中国发现且保存最完整的商代古城。秦汉时期西汉时期,武昌为樊哙封地,樊哙孙樊建将樊哙墓迁葬于江夏(今武昌)灵泉山下,从汉代起,樊、李、杜、张、沈、曾、董、邹八大家官府隐逸之士迁此隐居,形成灵泉古市,三国吴黄武二年(223年),孙权在黄鹄山(今蛇山)近江处修筑夏口城,在夏口城内黄鹄矶处修筑了望楼,取名黄鹤楼。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王琳在郢州城立萧庄为皇帝,武汉第一次成为首都。唐宋时期隋开皇大业二年(606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这一地名开始出现。至此,江夏(武昌)和汉阳分别升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初步确立了双城格局,成为长江流域商业重镇和东南贡赋转运中心。、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为湖广行省的省治,武汉首次成为一级行政单位的治所。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徐寿辉建立天完政权,迁都汉阳,年号太平;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陈友谅迁都武昌,次年,陈友谅战亡,陈理在武昌继位,陈友谅葬于蛇山之麓。明朝明洪武三年(1370年),朱桢受封楚王;次年,江夏侯周德兴在武昌高观山(今蛇山)南侧建楚王府,历时9年竣工,东西宽2里,南北长4里,占地8平方里,相当于当年的半个武昌城,是长江流域规模最为庞大的宫殿建筑群。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汉口从汉阳析出。清初刘献廷在《广阳杂记》中称“汉口不特为楚省咽喉,而云贵、四川、湖南、广西、陕西、河南、江西之货物,皆于此焉转输。虽欲不雄于天下,而不可得也。天下有四聚,北则京师,南则佛山,东则苏州,西则汉口。”清初至清中期,横跨亚欧大陆的“中俄茶叶之路”出现,源头就在汉口,汉口茶叶出口额居全球第一,国内茶叶垄断了世界茶叶市场的86%,而由汉口输出的茶叶则占国内茶叶出口总量的60%,汉口被欧洲人誉为“茶叶港”和世界茶叶贸易之都。清朝辛亥革命武昌首义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通过革命党人的努力,终于在1911年(清宣统三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武昌起义。起义的胜利,逐步使清朝走向灭亡,并建立起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是亚洲和中国走向民主共和的开端,在中国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武昌起义军事总指挥为蒋翊武,参谋长为孙武,总理为刘公。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并号召各省民众起义响应辛亥革命。武汉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现为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武昌起义是1911年10月10日(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在中国武昌发生的一场旨在推翻清朝统治的兵变,也是辛亥革命的开端。黄花岗起义失败后,以文学社和共进会为主的革命党人决定把目标转向长江流域,准备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武装起义。刘家麒刘家麒(1894—1937),湖北武汉武昌人,国民党抗日将领。自幼熟读诗书,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陆军大学。辛亥革命时期加入学生军,投入反清革命洪流。抗日战争时期时任国民党第五十四师少将师长,1937年10月16日在山西抗击日寇时壮烈牺牲,国民政府追认为陆军中将。牺牲时任国民革命军陆军第9军54师师长。项英项英(1898—1941),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党和红军早期的领导人之一,新四军的创建人和主要领导人之一,抗日名将。项英原名德隆。化名江俊、江钧。武汉市江夏区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中共三大、六大上分别被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1926-1930年期间,曾任湖北省总工会党团书记、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上海总工会党团书记。1931年后,任苏区中央局代理书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副主席等职。红军主力长征后,任中共中央江西分局书记,中央苏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在赣粤边坚持游击战争。郭国言郭国言(1913-1942)湖北黄陂(今武汉市黄陂区)人,时任八路军太行军区3分区司令员的郭国言,1942年2月9日于山西省武乡县太有镇阻击扫荡之敌时牺牲,年28岁。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钟子期熊廷弼(1569年—1625年),字飞白,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明末将领,万历进士,楚党。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招集流亡,整肃军令,造战车,治火器,浚壕缮城,守备大固。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张裕(1823~1894),晚清官员、散文家、书法家,其书法独辟蹊径,融北碑南贴于一炉,创造了影响晚清书坛百年之久的“张体”,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清代书法家。字廉卿,号濂亭,湖北武昌鄂州市梁子湖畔东沟镇龙塘张村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中举,考授内阁中书张裕钊黑白照片中老武汉的记忆小巷中乘凉闲谈的老人盛夏里哄着孩子入睡的父母TheMemoriesofOldWuhan时光的记忆里武汉关楼头洪钟声声从小就生活在武汉,武汉的山山水水,武汉的大街小巷,早已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因此,对武汉有着深深的卷恋和情感,这份感情来自于内心深处,来自于养育我的这片土地,来自于我对这座城市的感恩。武汉,这座城市得天独厚,两江穿三镇,一桥架南北,千帆碧空尽,激流涌向东。老武汉的记忆武昌武昌之名始于东汉末三国初,孙权为了与刘备夺荆州,于公元221年把都城从建业(今南京)迁至鄂县,并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国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与今鄂州市互换的。从考古发掘来看,武昌在新石器时代的水果湖放鹰台和南湖老人桥、洪山区花山乡的许家墩和棋子墩等处,就是古人栖居之地。旧时的舞场手工业发达,以造船、冶金、铸造钱币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黄鹤楼的屡次兴废,从三国时代至今已历十余次,每次重建都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反映出各个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特点。汉阳汉阳一名的来历与汉水密切相关,古语“水北为阳,山南为阳”,古时汉阳在汉水之北,龟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称阳,故名汉阳。公元606年,即隋朝大业二年,改汉津县为汉阳县,汉阳名称自此开始。唐代将县治移至汉阳市区后,才迅速发展起来。汉阳,特别是鹦鹉洲一带,历来是长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武昌和汉阳筑城起始于同一时期,约有1800年历史。历史小记武汉三镇的由来汉口历史上,汉口,汉阳有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同步发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汉水改道(汉水在历史上改道不下8次)从龟山北麓入江以后,汉口才独立发展,仅有500多年的历史。汉阳、汉口很早就筑有城墙,分别被当作过县治之所在。汉口后来迅速成为一座新兴商埠,名声和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武昌和汉阳,,明末清初,汉口已与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并列为全国四大名镇,海外誉为“东方芝加哥”。武汉十大著名特色小吃武汉教育产业武汉风味小吃&特色产业武汉八大著名小吃走进武汉小吃名街户部巷武汉市的著名小吃很多,其中老通城的三鲜豆皮、四季美的汤包、蔡林记的热干面、顺香居的烧麦、福庆和的牛肉豆丝、小桃园的煨汤、田启恒的糊汤粉、谢荣德的面窝并称武汉八大名小吃。其中又以老通城、小桃园、蔡林记、四季美合称武汉“四大名小吃”,是武汉人过早的首选。让很多“老武汉”如数家珍。著名的美食街区有武昌户部巷、黄陂好吃街、汉口吉庆街等。武汉八大著名特色小吃三鲜豆皮是民间极具特色的汉族传统小吃。三鲜豆皮是糯米和豆皮合作而成,以馅中有鲜肉、鲜蛋、鲜虾(或鲜肉、鲜菇和鲜笋)而得名。最初是武汉人逢年过节时特制的节日佳肴,后来成为寻常早点。色泽金黄透亮,鲜艳夺目,皮薄软润爽口,滋味鲜美,含有虾、菇、肉香。以其独特风味远近闻名。豆皮制作过程中要求“皮薄、浆清、火功正”,这样煎出的豆皮外脆内软、油而不腻。四季美汤包是湖北武汉著名的汉族小吃,属于苏式汤包。坐落在汉口中山大道江汉路口附近的一家小吃店的店名,意为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应,如春炸春卷,夏卖冷食,秋炒毛蟹,冬打酥饼等。蔡林记是一家经营热干面系列小吃为特色,近百年的老字号小吃面馆。其热干面,晶洁爽口,味道鲜美,深受广大市民的赞赏,享有武汉名小吃的美誉。而今,热干面已遍及江城,历久不衰,武汉人吃早餐,更是离不开这一种具特色的面食。1930年,家在汉口满春路口的武汉黄陂人蔡明伟夫妇打出“蔡林记”的招牌经营热干面。首届中国面条文化节上,武汉蔡林记热干面被评为“中国十大面条”。武汉八大著名特色小吃烧梅,湖北黄州府城的汉族传统甜食名点。相传在北宋初年就创制出来,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顺香居”位于武汉市汉口花楼街、交通路的交汇处,是一家经营重油烧梅近五十年的老店。该店制作的重油烧梅,油重而不腻人,味道鲜美,而且形如银菊,看一眼就叫人胃口大开。“福庆和”坐落在武汉市汉口中山大道,在江岸区汉口友益街(大智路口)、六渡桥一带,以经营湖南风味的米粉著称。福庆和牛肉米粉的特点:粉质钦滑,味鲜可口。福庆和餐馆(现称:福庆和特色粉面馆),于1921年由湖南人沈绍忠、沈宪阶兄弟与沈万和、谭子寿合伙在民权路开设,是与老通城豆皮、四季美汤包、蔡林记热干面等齐名的江城老字号小吃。1956年公私合营后至今,一直是国营企业,现归江汉区商务发展中心管辖。小桃园煨汤,汉族特色小吃。是武汉市汉口兰陵路小桃园店制作的煨汤,其店铺专门经营各种煨汤。武汉八大著名特色小吃田启恒糊汤粉馆坐落汉口花楼街,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名扬武汉三镇。糊汤粉是与油条相配的小吃品种,凡卖糊汤粉者必卖油条。在制作米粉时,选用籼稻米磨浆、制粉,再加上水搓坨煮焖,挤压煮制成型。然后用活鲜小鲫鱼(或鳝鱼)熬煮成汤汁,再加水调入生米粉制成糊汤,放入各种调味品,成熟装碗时,撒上葱花、胡椒、配以油条佐食,别有风味。其糊汤微稠,色调素雅,米粉洁白,细长有劲,鱼香汁浓,滋味鲜美,营养丰实而著称。面窝是武汉特有的,创始于清光绪年间(公元1875——1909年)。当时汉口汉正街集稼咀附近有个卖烧饼的,名叫昌智仁,看到卖烧饼生意不好,就想办法创制新的早
本文标题:我的家乡:江城武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31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