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
12013届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第2期)专题15选修历史(教师版)(备注:各省市对选修的考查主要是主观题选做部分,而且主要是历史上的重大改革、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这三本选修,难度一般不大,了解基本知识即可,有些省份甚至只是隐性考查,渗透在必修里面,如广东卷,没有专门题目考查选修)【专题考点】(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四)历史杰出人物(五)探索历史奥秘(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2013届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高三第三次联考)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邓克垚《世界文明史》(1)在材料一中司马光与王安石围绕什么问题而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我们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争论的实质,并指出变法触动了哪部分群体的既得利益。(8分)(2)王安石变法的哪些措施中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3分)王安石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有哪些?(4分)【解析】(1)题依据材料比较容易看出双方争论的焦点是理财问题,实质是要不要变法问题,触犯了即得利益的大地主大官僚第(2)依据所学知识理财主要措施有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等,第二问联系必修2宋代商业的发展即可回答。(2013届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材料一既能变通则成长久之业。我国家革五代之乱,富有四海,垂八十年。纲纪制度日削月经官壅于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然则欲正其末,必端其本,欲清其流,必澄其源。——范伸淹《答手诏条陈十事》2(l)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范仲淹主导的庆历新政的背景是什么?(6分)材料二“臣观《书》曰:‘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此言圣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养民之政必先务农。农政既修则衣食足,衣食足则爱肤体,爱肤体则畏刑罚,畏刑罚则寇盗自息,祸乱不兴。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2)在材料二中,范仲淹特别强调了什么内容?(3分)为什么?(6分)【答案】(1)(6分)宋初实行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延续将近百年的时间,弊病突显,不适应现实的形势。(每点2分)(2)(9分)特别强调对农民进行教育的重要性。(3分)原因:实施善政的关键在于养育人民;国家把务农放在了首位;务农有利于人民衣食充足;人民衣食充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每点2分,共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考点王安石变法。(1)问分析材料,考察学生阅读分析能力,材料主要说随着形势的发展,中央集权制度出现了众多问题,弊端凸显,所以范仲淹主张进行改革。(2)问充分把握材料材料“人之德惟在善政,善政之要惟在养民……是圣人之德发于善政,天下之化起于农亩”可以看出范仲淹强调农业、对农民进行教育,因为实施善政的关键在于养育人民;国家把务农放在了首位;务农有利于人民衣食充足;人民衣食充足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013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材料一公元前七世纪末,雅典著名学者普卢塔赫说:“贫富不均的程度已甚为严重,这个城市已真正到了危险的境地,……似乎除了一个高压力量外,并无其他方式可以解除这种困扰……”。——引自《世界上古史》材料二梭伦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发展园圃经济、手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重视技术,唯才是举,走出了一条农工商并重而侧重发展工商业的特色之路;改革后的雅典,工商业得到充分的发展,雅典成为希腊世界的工商业中心和霸主。——引自姜颖、李亚男《梭伦改革对雅典的经济影响》材料三在对梭伦的伟大改革惊叹不已的同时,我们认识到他的温和而有效的改革技巧、中庸的改革理念、民主法治的思想甚至某一项具体的改革措施都对我们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引自袁永林《梭伦改革述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雅典学者普卢塔赫对梭伦改革前雅典社会状况的认识。(7分)(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指出梭伦是如何解决材料一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8分)3(2)讲究改革技巧,温和地缓和社会矛盾;(2分)经济上重视经济和技术,重用人才,工商业得到发展,一定程度缓和了贫富分化矛盾问题;(3分)发展经济,使国家综合国力提高。(3分)(2013届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下列材料是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材料一祖宗崇拜和华夏中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点,这两者的结合使学习和参考外国的任何改革都变得更加困难。----雷颐材料二变法者由于缺乏对改革制约条件和困难客观冷静的认识和分析,未能形成成熟的改革心理,缺少高超的政治智慧和实际的活动能力,没有采取灵活多变的变法战略。----萧功秦材料三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不在于变法的内容和策略上,而在于当时没有出现一个变法成功的整体的社会环境,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强大的促进改革的政治和经济力量。----李喜所请回答:依据材料,指出三位历史学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不同视角。(6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史实说明上述三个观点。(6分)依据材料,你认为上述观点有怎样的现实意义?(3分)4【解析】(1)问分析问题的视角,可从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材料二“心理、战略、政治智慧”、材料三“社会环境”等关键词得出;(2)问回归基础知识,结合所学回答即可,注意史实与视角相符;(3)问从不同的角度看改革失败,说明造成改革成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改革者应注意全面思考,多方位的为改革创造条件。(二)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13届云南师大附中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材料一《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成立宣言》(1941年)称:“今后领导国人,挽回大局,仍不能不指望执政之国民党……请以武力属之国家,而勿分操于党;彼此互相理性相见,而视大众趋向为依归。国家统一,夫岂难定。申言之,即必须军队国家化,政治民主化是也。”材料二《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抗战最后阶段的政治主张》(1945年)提出:“一、召集各党派会议,产生战时举国一致之政府。二、保障人民言论、出版、集会、职业、身体之自由,废除现行一切妨害上列自由权利之法令与条例。三、开放党禁,承认各党派公开合法地位……七、废除特务及劳动营等类组织。”材料三《中国民主同盟一届三中全会宣言》(1947年)提出:“日寇投降以来,共产党为实现国内和平的努力,是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的,本盟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彻底消灭独裁卖国的国民党反动集团!,”(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民盟对国民党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9分)(2)根据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民盟政治立场不断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2)问民盟政治立场的转变和国民党的卖国独裁、共产党顺应民心相关。(2013届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9月入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洌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5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法院依据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12年(1)材料一、二共同体现了启蒙思想的哪些原则?据此,你认为两者在本质上是否一致?为什么?(6分)(2)简要概括两部宪法在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和地位。(4分)(1)问考查同属资本主义性质法律体现的共同原则,1787年宪法中总统有选举产生,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2013届云南省玉溪一中高三第五次月考)材料一强制言论一致是不可能的。因为统治者们越是设法削减言论的自由,人们越是顽强的抵抗他们,。自然抵抗他们的不是贪财奴,谄媚人的人,以及一些别的笨脑袋。这些人以为最高的超度是把他们的肚子填饱,与踌躇满志地看着他们的钱袋,抵抗统治者们的人确实那些因受良好的教育,有高尚的道德与品行,更为自由的人。人们普通的天性是最容易愤慨把他们相信不错的意见定为有罪,愤慨把使人敬上帝爱人的思想定为邪恶;所以他们随时都可以誓不承认法律,阴谋反抗当局,认为有这种目的在心中以鼓励叛乱与滋长任何罪恶不是可耻的,倒是光荣的。——摘编自斯宾诺莎《神学政治论》材料二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此。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国语·周语上》(1)两则材料反映的思想有何共同特点?(7分)6(2)材料一中的“抵抗统治者的人”和材料二中的“民”有何不同?说明什么?(8分)【答案】(1)都认为应维护人的言论自由,压制人的言论自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7分)(2)材料一中“抵抗统治者的人”指知识分子,材料二中的“民”指普通百姓。(4分)说明了斯宾诺莎低估了普通人民的抵抗意识,其思想带有强烈的阶级性。(4分)【解析】考察学生的阅读分析判断能力.(1)问从材料“强制言论一致是不可能的”“为民者宣之使言”概括共同点.(2)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抵抗统治者的人”指知识分子,材料二中的“民”指普通百姓,显然斯宾诺莎低估了普通人民的抵抗意识。(2013届云南省部分名校高三第一次统一考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路易十四的回忆录中,他说:“上帝任命国王为大众福利的惟一守护者”,因而他们是“上帝在尘世的代理人”,为有效地行使这项天赋的功能,他们需要无限的权威,……路易十四要塑造一个真正一统的法兰西,他希望整个法兰西只听到他——太阳般的路易王的声音,他希望他的命令没有任何人敢违背。——《大国崛起·法国》材料二第二条任何政治结合的目的都在于保存人的自然的和不可动摇的权利。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第三条整个主权的本原主要是寄托于国民。任何团体、任何个人都不得行使主权所未明白授予的权力。第六条法津是公共意志的表现。全国公民都有权亲身或经由其代表去参预法律的制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或处罚都是一样的。——法国《人权宣言》(1789年)(1)根据材料一概括路易十四的基本主张。(4分)(2)材料二体现了哪些理念?它们对法国民主实践有何重大意义?(11分)(2)问结合《人权宣言》内容分析,体现了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灾民、法治等观念,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体现了摧毁封建君主专制的要求。(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2013届江西省南昌一中、南昌十中高三第三次联考)7材料一1917年1月26日,日本外相召见英国驻日大使,说:“帝国政府就帝国具有最大利害关系的山东省及现在占领中赤道以北德国诸岛向敌国政府提出请求时,期待英国政府支持,希望英国政府现在予以保证”。2月14日,英国外交大臣正式复函表示同意。材料二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中国代表向大会提出山东问题,在英美建议下,山东问题由中日在会外交涉解决,英美派代表列席中日之间的交涉。在英美代表的斡旋下,1922年2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1)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材料一,分析山东问题之由来。(8分)(2)结合上述材料并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英国与日本关系的变化及其原因。(7分)(2013届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三9月入学考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但是局部战争和军事冲突却此起彼伏,一直未曾停息。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二战以来的局部战争,复杂多样。有的被称为“冷战”下的“热战”,有的被称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战争,有的被称为现代高科技战争。(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名校试题汇编:专题15 选修历史(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32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