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2课件:2-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走向高考·历史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人民版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必修二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专题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专题概览本专题主要叙述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列宁领导下,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采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度过了三年国内战争的困难时期,之后,又逐渐转向新经济政策。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逐渐形成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斯大林逝世后,针对这一模式的弊端,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改革,但并未达到目的,1991年在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苏联解体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充分反映出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网络感知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目标定位1基础梳理2互动探究3课后强化作业6典题示例4课堂巩固5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目标定位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课标展示①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②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③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考纲要求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②“斯大林模式”。③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考点聚焦苏联斯大林模式与中国的计划经济;苏联改革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比较。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基础梳理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考点1非常时期的非常政策(________政策)1.背景(1)国际:世界上第一个________诞生,俄国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帝国主义的恐惧和仇恨,妄图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2)国内:地主和资产阶级企图恢复“失去的天堂”,不断发动叛乱。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目的:集中一切人力、物力战胜敌人,巩固新生政权。3.主要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2)工业:不论企业大小一律国有,实行高度集中的管理。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3)产品分配:取消________,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实行实物配给制。(4)实行成年人劳动义务制。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4.评价(1)积极作用①是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②适应了战时需要,把全国有限的________高度集中起来,保障了红军军备供应,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了保证,巩固了________。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消极作用:在实行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病和错误,如以极低的价格强行征粮,甚至连农民必需的口粮、种子粮也予以征收,遭到广大农民的反对。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参考答案:战时共产主义1.(1)社会主义国家3.(1)余粮收集制(3)自由贸易4.(1)人力物力苏维埃政权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考点2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不适应战争结束后的新情况,俄国面对严重的经济危机和________。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实施(1)标志:1921年俄共(布)________的召开。(2)内容①农业:固定的________代替________,农民可自由支配纳税后剩余的粮食。②工业:改变国企高度集中的管理办法,实行经济核算,实行________。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③商业:允许商品买卖、实行________。④分配制度: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3.意义(1)经济上:调动了广大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苏俄经济很快走出了困境,为实现工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________,国民经济已基本得到恢复,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有了初步好转。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政治上:它巩固了________,从而巩固了苏维埃政权。1922年成立了________;1924年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3)理论意义:新经济政策是列宁对俄国这样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是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参考答案:1.政治危机2.(1)十大(2)粮食税余粮收集制国家资本主义自由贸易3.(1)1925年(2)工农联盟苏联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易错易混提示1.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中的“新”从新理论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市场理念;后者利用国家干预经济的理论(凯恩斯主义)。从新特点方面来看,前者利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后者为采用国家干预经济的措施。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前者是苏俄在特定环境下采取的军事性非常措施,适应了战时需要,具有必要性。同时它又是苏俄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设想和实践,但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后者是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促进生产发展的,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考点3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一)斯大林的工业化之路1.背景(1)1924年________逐渐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2)当时的苏联是一个只输出农产品、输入机器装备的落后________。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目的:为了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3.方针提出:________年________月,联共(布)十四大。4.过程:“一五”计划使苏联由一个农业国变为农业工业国;“二五”计划使苏联工业总产值位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5.结果: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6.弊端:农、轻、重比例失调;影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二)斯大林模式1.标志:1936年,苏联通过《________》。2.内容(1)政治:________,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制。(2)经济:高度集中、单一公有制计划经济。统得过死,缺乏活力。(3)思想:________、公式化、行政干预。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3.特点: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三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整体。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参考答案:(一)1.(1)斯大林(2)农业国3.192512(二)1.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2.(1)高度集权(3)个人崇拜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考点4赫鲁晓夫的改革1.背景(1)________越来越显示出其局限性。(2)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苏联体制改革提供了契机与可能。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改革措施(1)经济上①农业方面:扩大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削减农业税,提高收购价格;垦荒________。②工业方面: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________。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政治上:在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批判斯大林的________,平反冤假错案。但没有找到个人崇拜的根源,把错误归于斯大林个人的品质,使苏联重新陷入了个人崇拜的泥淖。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3.评价(1)进步性: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________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________。(2)局限性: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总体上的规划和________的试验,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参考答案:1.(1)斯大林模式2.(1)种植玉米地方权力个人崇拜3.(1)改革开创性(2)科学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考点5勃列日涅夫的改革1.前期改革(1)重点内容:改革________,推行“新经济体制”。(2)成就:改革使苏联国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获得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________和综合国力也大为增强,一跃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后期改革(1)原因: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勃列日涅夫过分追求稳定,改革的步伐逐渐缓慢下来,经济发展呈现停滞和下降趋势。(2)结果:使苏联各种矛盾滋生和积聚,陷入困境。参考答案:1.(1)工业(2)军事实力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考点6莫斯科落日——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一)戈尔巴乔夫改革1.内容(1)经济上:制定了发展苏联社会经济的“________”。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政治上①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________”。②推出“________”和“________”,纵容自由化思想。③推行政治多元化,实行________。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影响:改革逐渐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使整个社会处于失控状态。政局不稳、思想混乱、民族问题严重、民族分裂运动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苏联解体。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二)苏联解体1.时间:____________。2.过程(1)1991年,公布《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苏联变成了一个松散的________。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1991年8月19日的________失败——大权落入叶利钦等人手中,苏联共产党被排挤出政权,苏联政权发生质变。(3)1991年12月8日,“________”成立。(4)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签署《________》,苏联完全解体。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参考答案:(一)1.(1)加速发展战略(2)科学社会主义民主化公开性多党制(二)1.1991年12月25日2.(1)邦联(2)“八一九”事件(3)独联体(4)阿拉木图宣言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易错易混提示1.斯大林体制最大的问题在于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完全排斥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不利于调动个人和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长远来看是不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2.如果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存在的问题是没有突破原有的经济体制,而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则突破了原有体制,但缺乏配套措施,造成了政局动荡。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互动探究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探究1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列宁在评价“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因为“俄罗斯同它的主要产粮区隔绝了……除了余粮收集制之外,当时我们是没有别的办法来实现粮食政策的”,“因为战争的形势已经斩钉截铁地规定了这种公式和条件,我们没有丝毫的选择余地……”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材料二1920年~1921年,苏联遭遇大旱灾,导致粮食匮乏,许多人死于饥饿。粮食、原料和能源的缺乏,使得大批工厂无法开工,大量工人到乡下谋生,工人阶级队伍涣散。……余粮收集制的强化引起了在战争期间默默承受重负的农民的强烈不满。农民和工人的不满情绪也牵动着军队士兵。小说《静静的顿河》中的一位暴动士兵说:“青天白日里就进行疯狂的抢劫!把我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们家的粮食全搞走啦,连小石磨都抬走啦,法令上是说这样为劳动人民吗?”——摘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走向高考·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7材料三商品交换是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杠杆。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之间实行系统的商品交换或产品交换,无产阶级和农民在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就不可能建立正确的关系,就不可能建立十分巩固的经济联盟。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耕作技术。——《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关于经济政策的决议(节录)》走向高考·历史·人民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总复习必修2课件:2-7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328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