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2017高考化学选择 -阿伏伽德罗常数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第八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四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三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本章结构:本章学习目的:充分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意义,正确认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了解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途径。本章教学重点与难点:•1.怎样评价计划经济体制,为什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要经历十多年的过程,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确立什么样的基本经济制度,我们党的认识有一个逐步深化的过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同。•3.什么是按劳分配,什么是按生产要素分配,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分配制度,以及分配制度改革涉及的两个问题:“先富”和“共富”,防止两极分化。•4.着重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当前的现实状况人手,分析其对中国的特殊重要性和紧迫性,说明怎样推动。——疑点难点举例——1、社会主义(公有制)和市场经济能否相结合?金钱至上、道德沦丧、吸毒卖淫为什么会死灰复燃?这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伴侣吗?2、中国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国初我们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不是完全错了?3、什么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何区别?第一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一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1、建国初期,我国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从客观条件看,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国民经济实力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很少。一是我国的经济基础相当薄弱。二是苏联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取得巨大成就。三是当时的经济条件能使计划经济体制顺利运行。从主观条件看,把计划经济看成是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2、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方式及特点★国家运用指令性计划,直接掌握和控制人、财、物资源,权力主要集中在中央,主要的经济活动按计划规定进行,国家计划不仅调节整个国民经济的宏观运行,而且覆盖社会主义企业和居民个人的微观经济活动。★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它能够利用行政手段在较短的时期内集中有限的资源进行重点建设。国家对企业下达产品产量、总产值等指令性计划指标企业所需要的主要生产资料,由各主管部门按计划供应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国家的物资或商业部门调拨或收购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全部上缴财政,所需要的各种生产费用由国家财政拨款计划经济体制的运作方式计划经济体制具有非常强的资源动员能力3、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20世纪50年代,计划经济体制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集中力量开展以156个重大项目为中心的工业建设,比较迅速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4、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在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不少弊端。弊端:(1)政企不分,条块分割,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2)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3)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经济形式和经营方式也比较单一。信息问题激励问题计划经济体制的主要缺陷(1)50年代初,毛泽东对苏联体制的弊端有所察觉,首先提出质疑。(2)1958年郑州会议,毛泽东指出“商品生产不能与资本主义混为一谈”。“商品生产与资本主义相联系,就出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相联系,就出社会主义。”我国是一个商品生产很不发达的国家,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必须有计划地大力发展商品生产。他认为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因此,即使实现了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如果产品还不很丰富,某些范围内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仍然有可能存在。5、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探索(3)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等著作中,开始对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进行反思,提出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认为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三个方面。(4)陈云在党的八大上提出“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三个主体,三个补充”思想,即:国家与集体经营、计划生产和国家市场是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领导的个体经营、自由生产和自由市场作为补充。6、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尝试●1958年第一次对计划经济体制进行“体制下放”改革,权力逐级下放到地方政府,调动各方积极性。●改革进入“一放就乱,一乱就收,一收就死”的“恶性循环”。●1961年开始调整——下放给地方和企业的权力收回来。调整不但没有形成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冲击,反而强化了计划经济体制。一、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选择过程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在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效地发展生产力时,就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1、邓小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企业政府调控第一次调节(微观领域)第二次调节(宏观领域)价值规律计划市场•第一阶段: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思想,突破完全排斥市场调节的计划经济概念。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逐步形成•第二阶段: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新概念,明确肯定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可逾越的阶段,是实现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第三阶段: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的作用范围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运行机制总体上来说应当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后来,又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第四阶段:1992年党的十四大从根本上破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确认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继续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1)1992年6月江泽民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的讲话中第一次提出了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建立新经济体制的建议,得到了邓小平的赞同。党的十四大明确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们党在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上实现了又一次重大突破。(2)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把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经济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加以系统化,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发展,为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绘制了一幅蓝图。(3)党的十五大进一步确认“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同时,在市场经济理论方面有重大突破,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怎样结合这一历史性难题,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推向了全面的攻坚阶段。(4)党的十六大在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市场体系和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为新世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与建设指明了方向。(5)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议》,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6)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第一,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是国有企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规范的企业产权制度为主体和核心,以企业承担有限责任为特征的新型企业制度。公司制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现代企业制度的典型形式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权责明确产权清晰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第二,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这是保证市场机制作用得以全面发挥的重要条件,也是连接政府和企业等各类经济主体的枢纽。第三,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这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也是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第四,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这是充分调动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积极性、创造性的有力手段,也是保证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必要条件。第五,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这对于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人类社会资源配置具有两种基本方式:计划经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的基本问题1、生产什么?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资源配置及其方式在社会经济过程中,有限的生产资源需要按一定比例和规则分配在社会生产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原因: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欲望的无限性的矛盾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管理法制化•保障制度社会化•市场发展开放化•市场竞争公平化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平等竞争,国有经济在市场运行中发挥主导作用。含义: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体制。在分配制度上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宏观调控上坚持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把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结合起来。第二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一二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三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1、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认识的逐步深化根本问题是如何正确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其过程主要有: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2、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本依据: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二、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1、坚持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必然性(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支柱和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物质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根本体现。(2)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对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具有关键性作用。(3)我国对所有制结构的改革,是以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前提的,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也是以确保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为条件的。2、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实现了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平等的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公有制经济的类型全民所有制经济(国有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
本文标题:2017高考化学选择 -阿伏伽德罗常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33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