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
中国的伊斯兰教鲁祥凯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初期传播传入时间唐永微二年说:史学家陈垣依据《旧唐书》及《册府元龟》中有关大食国始遣使朝贡的记载,在《回教入中国史略》一文中提出唐永徽二年(651年)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年代。目前,这一观点已为学术界普遍接受。传播路线:丝绸之路:中国古代经中亚通往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北非的陆上贸易通道。因大量中国丝和丝织品多经此路西运,故称丝绸之路,简称丝路。《中国大百科全书》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主要输出品是丝绸、瓷器,而外国的贸易商品主要是香料和各种土特产品。海上瓷器之路,或海上香料之路,或海上丝香之路等等。伊斯兰教在中国内部的传播概况伊斯兰教自东南海路进入中国的时间早于西北的陆路:1.广州潮州扬州浙闽地区。2.广州长安。伊斯兰教在西部边疆的传播:1.喀喇汗王朝的建立2.萨图克·方格拉汗归信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元代,伊斯兰教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普遍传播的新阶段。蒙古铁骑的西征使得中西之间的陆路交通畅通无阻。大批中亚、西亚穆斯林迁居中国各地,他们是伊斯兰教的载体,伊斯兰教随着他们传播到全国各地。“讹答喇事件”“蒙古数次西征”阿拉伯语称伊斯兰教的信仰者为穆斯林。元代汉文文献中通常又将中亚、波斯、西亚各组穆斯林称作“回回”。“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马克思回回人在元朝地位仅次于蒙古人,高于汉人和南人。“大分散,小集中”散居全国各地。回回人形成丁—个新的回回民族,为中华民族增加了新鲜血液和活力。回回民族的由来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和民族化明代是中国伊斯兰教和中国穆斯林发展和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国居内,以割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驱逐胡虏,恢复中华”“重农”“海禁政策”穆斯林内迁:陕西成为穆斯林最密集、伊斯兰文化最为发达的中心地带。“优容宽待和约束化导”伊斯兰教和明封建王朝约束化导:1.阻止穆斯林自相嫁娶,用行政手段促成同化。《大明律》卷6规定,“凡蒙古人、色目人,听与中国人为婚姻,不许本类自相嫁娶”。2.明政府还在内地禁止“胡服、胡话、胡姓”“郑和原姓马,被永乐皇帝赐予郑姓”3.明政府还对一些亲元抗宋的南方穆斯林人士和其家族进行毫不留情的打击。伊斯兰教的民族化当时的穆斯林知识界对汉文化的学习、接受、吸纳达到了一个历史的新水平“无极太极,两仪五行,元于无声,始于无形”明朝穆斯林不仅把明代的中国国土和国家作为自己报效、保卫的对象,而且反映了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穆斯林始终把中国作为保护自己、发展自已的祖国。“爱国属于伊玛尼”“爱国是伊玛尼的一部分”社会地位的改变,外部压力的加大,使回回的内聚力增强,再加上回回人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有着相似的心理因素和习俗,以汉语为共同语言,回族开始形成,并且随着其他原住民族的不断加入,以及中亚、东南亚和中国边疆地区伊斯兰教徒向内地的移居而不断发展壮大。意义:回族的形成,是伊斯兰教中国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它使中国伊斯兰教有了一个坚实的社会基础。伊斯兰教的发展:回族形成伊斯兰教大动荡清朝的伊斯兰教在教义思想、礼仪制度等方面日趋定型,中国化的进程开始加速。伊斯兰教大量吸收和改造了儒、释、道各家的观念,摄取和运用了儒、释、道各家的思想,从而完成了伊斯兰教在教义学上同中国以儒家为主传统思想的结合,并使伊斯兰教的教义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进而同以传统儒家思想为正统的封建政权相适应。清政府的回应:歧视和压制,对穆斯林实行防范、打击的政策。政治压迫、经济剥削,对民族宗教问题处置失当。“此种回教,原一无所取”“率皆鄙薄之徒”“杀一汉人,十回抵命;杀十回民,一汉抵命”穆斯林的反抗1.清初顺治五年(1648年4)米喇印、丁国栋起义。2.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4月)苏四十三起义。3.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6月)田五、张文庆起义。4.同治年间的西北穆斯林大起义。苏四十三起义“善后”措施:对穆斯林尤其对哲赫忍耶穆斯林进行了疯狂的报复。查禁有关伊斯兰教的书籍。“必须将所有从逆各犯剿洗净尽,方可永绝根株。”——乾隆谕旨西北穆斯林起义被镇压以后,统治者实行了赶尽杀绝的政策。起义前陕西有穆斯林百万人口,占全陕的1/3,生活在土地肥沃的八百里秦川,清真寺800余座;起义被镇后,所有土地被当作“叛产”,让别人耕种,800余座清真寺被烧毁。逃难的穆斯林,除出走俄国的几千人外,其余被清政府安插到干旱贫瘠的甘肃平凉、化平(今泾源)、张家川等地。新中国的伊斯兰教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1950年12月2B,“政务院关于伊斯兰教的人民在其三大节日屠宰自己食用的牛羊应免征屠宰税,并放宽检验标准的通令”发布。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中,就“公民有信仰自由的权利”作了明文规定。《关于伊斯兰教名称问题的通知》:今后对伊斯兰教一律不要使用‘回教’这个名称,应该称‘伊斯兰教”。新中国伊斯兰教政策的制定与实践伊斯兰教协会的成立1952年7月27日至31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筹备会议在北京举行。1953年5月11日,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在北京成立。宗旨:协助人民政府贯彻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发扬伊斯兰教的优良传统,爱护祖国,保卫世界和平。同时,出版、发行《中国穆斯林》杂志,印行《古兰经》、圣训等。1955年在北京创办了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新时期伊斯兰教1980年4月,中同伊斯兰教协会第四次代表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次会议是结束了长达10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伊所兰教界一次团结的盛会;文革”期间蒙冤的伊斯兰教人士得以平反,清真寺在关闭10多年以后重新得以开放。20世纪末,全国大小清真夺已达40000余座。1981年,中断了20年的《中国穆斯林》复刊。1982年全国伊斯兰教的最高学府——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恢复招生1995年,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制定出《选派留学生工作暂行条例》根据中国伊斯兰教进步与发展的实际状况,中国伊斯兰教协会为了正确的引导和推功全国伊斯羊教务活动的开展,设立了专门的机构——教务部。1979年10月,中断14年以后重新组织的中国穆斯林朝靓团赴麦加朝觐,每年都大约千名中国穆所林完成朝觐功课,到2008年,中国穆斯林朝纫人员已达一万一千多人。《古兰经》朗诵比赛和“卧尔兹”演讲比赛。:番商胡贾萌芽蛮裔商贾发展土生番客繁荣色目人明清回回人播种衰弱元代五代宋代唐代新中国穆斯林新阶段称呼时代阶段::发展脉络中国穆斯林分布图目前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十个,他们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柯尔克孜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人口总数约2300万。我国穆斯林人口分布情况历来是“大分散,小集中”,全国现有清真寺40000多座,阿訇45000多人。中国伊斯兰教的分布中国伊斯兰教派1.格迪目派格迪目是中国伊斯兰教中最早的一个教派。格迪目系阿拉伯语音译,意为古老的,故又称遵古派、古行,普遍称为老教。2.伊赫瓦尼派伊赫瓦尼派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出现的一个新的教派。其名称系阿拉伯语音译,含有“弟兄”之意。该派又称“艾赫勒·逊奈”,故又称“遵经派”。因其创立时间较晚,又被称为“新兴教”或“新行”。3.赛莱菲耶派赛莱菲耶,阿拉伯语音译,其意为“祖先”、“前辈”。赛菜菲耶是从伊赫瓦尼教派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新兴教派。4.西道堂西道堂是中国伊斯兰教中出现较晚的一个教派。因其创始人注重用汉文伊斯兰经典来传授伊斯兰教的教义思想,故又有汉学派之称。中国伊斯兰教派的宗教特征1.在信仰上主张“顺主尊圣”伊斯兰教认为,真主是宇宙万物的创造主。每个穆斯林都要坚信“真主独一”.遵守《古兰经》中的一切命令和戒律。中国伊斯兰教的各个教派都强调把“顺主”放在一切信仰和遵行的首位。2.重视教乘的宗教功修教乘(即沙里亚)是伊斯兰教的基本功修,其内容主要是念、礼、斋、课、朝。。3.松散的教权组织与教权继承上的“选贤制”其教权组织以教坊制的形式体现出来,不同的教坊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也无经常的联系,大小坊之间平等。教派在教权继承上从产生到现在都一直系取的是选贤制,每个派别都不例外。中国的清真寺1.是穆斯林进行礼拜和举行宗教活动的场所。2.是穆斯林叩拜真主、举行会礼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阿訇诵经、宣讲伊斯兰教教义和宗教常识的讲坛。3.是穆斯林休浴洁身的场所。4.是穆斯林进行婚丧嫁娶等社会生活服务的场所。中国清真寺职能5.清真寺是纪念亡故先贤的场所。6.清真寺是培养伊斯兰教宗教人才的场所。7.清真寺是穆斯林社会中重要的活动场所。8.清真寺是穆斯林联络感情,互通经济信息和文化交流的场所。لايزجاركش
本文标题: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分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440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