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的近代现史历史脉络中国的近现代史:中国的近代史是在西方帝国主义的入侵和西方思潮的冲击下,传统封建王朝的衰落和毁灭,以及现代中国形成的历史,这里指1800~2000年的200年间。历史分期:鸦片战争(1840-1842/1856-1860)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帝国主义用西方先进的武器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连带着西方的各种思想文化价值冲击着东方世界的人民。腐朽不堪的清王朝,摇摇欲坠;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清王朝面对外忧的同时是内患。就像任何一个历史上的王朝一样,政治腐败和经济崩溃,必然引起底层不堪困苦的农民们的起义。清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1860-1895)内忧外患之后,清廷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在全国展开的工业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戊戌变法(1895-1898)洋务运动失败之后,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主义者通过光绪皇帝想进行的资产阶级政治改革,以富国强兵。辛亥革命(1898-1912)戊戌变法失败之后,意识到只有推翻腐朽的清王朝,才能实现民族与国家的新生,中国的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民族革命,摧毁了清王朝中国的近代现史历史脉络内战与抗日(1912-1949)清王朝被摧毁了,但是,究竟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国家,在传统与西方之间,中国脆弱的民族资本难以肩负复兴的重任。于是军阀、西方民主思想者、西方共产主义者……各种人群,各种思想,交织成了中国近代史上最辉煌也是最混乱的37年。期间,还有8年的抗日战争。1949年,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赢得了这场内战的胜利,建立了现代的主权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1912-1928年,军阀混战。1928-1949年,国共内战。1937-1945年,抗日战争。1949,中共建国;中国的近代现史历史脉络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至今)混杂马克思、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人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引领着新中国在现代国家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1949-1953,国民经济恢复阶段1953-1957,第一个五年计划,对现代化建设的摸索阶段1957-1965,大跃进1966-1976,文化大革命1976-1978,拨乱返正1979-1993,邓小平主政阶段1993-2003,江泽民主政阶段2003-2012,胡景涛主政阶段两次鸦片战争,1800~1860第一次鸦片战争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扩张。18世纪下半叶,经过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强大,并积极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到19世纪初,长期处于封建农奴制的俄国,亦通过改革,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得以发展。闭关政策。18世纪下半叶,清王朝开始衰落,在对外关系方面采取“闭关”政策,把对海外的贸易严格限制在广州一口,即规定外国商人销售商品和购买土货都必须通过少数特许的“商行”(即十三行)之手,进行严格的控制。这种外贸政策,既使中国处于与世界隔绝的状态,也严重阻碍了西方工业品在中国的销售。鸦片的泛滥。18世纪,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以英国为主,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闭关政策面前,中国保持着贸易顺差。19世纪初,英国发现了鸦片,这一打开中国市场的特殊商品,并迅速在全中国泛滥,这给中国社会、经济和清朝的统治带来了严重的威胁。两次鸦片战争,1800~1860第一次鸦片战争虎门销烟。道光年间,英国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国民体质下降,道光皇帝听取林则徐等大臣的进谏,支持“禁烟运动”,于1838年11月15日,特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粤查办禁烟。次年林则徐到达广州后,收缴大量鸦片,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总重量1188127公斤的鸦片,历时23天。这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第一次鸦片战争。因中国的禁烟运动中英矛盾逐次升级,英军于1840年6月28日-1842年8月间先后封锁珠江、北上进攻江浙等地以武力逼迫清政府就范。清政府虽然应战,但迅速溃败并求和,签订了《南京条约》。《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中英在南京签订了近代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一)中国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人及其所属家眷在上述五地寄居,同时准许英国派驻领事馆等;(二)中国割让香港给英国;(三)中国赔偿英国2100万元;(四)英国进出口货物应纳税率,由双方共同议定;(五)废除“公行”制度。随后法、美、俄等纷纷继起,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的条约。虎门销烟两次鸦片战争,1800~1860第二次鸦片战争概述。856年至1860年间,英国与法国趁中国太平天国暴乱之际,以亚罗号事件及西林教案事件为借口,联手进攻清朝政府,从而挑起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可以看作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延续(英法提出”修约“问题),所以也称“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1957年,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然后北上天津,攻陷大沽。19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美俄签订了《天津条约》;1960年8月,英法联军再次发动战争,并先后攻陷大沽、天津,并向北京进犯,火烧圆明园后控制了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北京条约》《瑷珲条约》及沙俄侵占我国北方领土的经过。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对清政府极为不利,沙俄政府便乘机派俄国哥萨克军队直逼瑷珲城下,一方面用武力威逼威逼,一方面以调停之名利诱,胁迫清政府签订了《瑷珲条约》。该条约令中国失去了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即外东北)约6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性割让领土最多的条约。《瑷珲条约》当时未经清政府批准,但后来在《中俄北京条约》中被确认。其后,沙皇俄国通过1860年《中俄北京条约》和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不平等条约又侵占了中国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和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约44万平方公里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侵占将近150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火烧圆明园两次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政治。战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一个人独立自主、统一的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开始被割裂,主权的完整遭到破坏,中国已经丧失了独立自主的地位。经济。战前,中国在经济上是一个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国家,战后,中国逐渐被纳入世界殖民主义体系,日益成为世界资本主义的附庸。社会。由于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掠夺,社会两极分化严重,社会下层陷入更加贫困的局面,社会矛盾进一步恶化,动荡不安。思想。随着鸦片战争而来的,是西学东渐,西方的思潮汹涌而入的同时,引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直接开启了洋务运动、百日维新和辛亥革命。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概述。缘起。1850年末至1851年初,由洪秀全、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石达开组成的领导集团经过多年筹备后,在广西金田村组织团营,发动对满清朝廷的武力对抗,后建国号“太平天囯”,并于1853年攻下金陵,号称天京(今南京),定都于此。内讧。太平天囯的嫡系势力曾先后发展到广西、甘肃等13省,攻克过600余座城市。1856年,发生了著名的天京事变,这是一次发生在太平天国领导层的严重内讧。在这次事变中,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燕王秦日纲被杀,翼王石达开出走,另有约二万人丧生。“天京事变”被视为导致太平天国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太平天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失败。在内讧外困(清政府的围剿)下,1864年,太平天囯首都天京陷落,洪秀全之子兼继承人幼天王洪天贵福被俘虏,太平天国运动被镇压。1872年,最后一支打着太平天囯旗号作战的太平军部队,翼王石达开余部李文彩,在贵州败亡。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颁布的一个政策纲领。它是太平天国的基本纲领,其基本内容是关于土地改革制度,同时提及中央及地方政制,还涉及经济制度。基本内容是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把每亩土地按每年产量的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级九等,然后好田坏田互相搭配,好坏哥一半,按人口平均分配。《天朝田亩制度》所规定的土地分配方案,是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私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人平等,是农民的绝对平均主义思想。一方面,这反映了当时广大贫苦农民对获得土地、追求平等平均的理想社会的渴望,另一方面,这种制度将使社会生产力停滞在分散的小农经济的水平上,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理想化、固定化,具有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落后性。太平天国运动,1850~1864《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玕在1859年向天王洪秀全呈交的一份建议书,提出在太平天国推行多项改革,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领域。在政治方面,主张立政的关键是制定法律、制度,提倡中央集权;在经济方面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兴办工矿交通事业;改良社会方面主张发展文化、卫生和福利事业,革除陋习;外交方面,主张同资本主义国家自由通商,进行文化交流,但外国人不得干涉太平天国的内政和“国法”等;《资政新篇》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复合当时中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比起农民起义中原有的平均主义理想,这是一个大进步。但是,虽然洪秀全同意了许多建议,另一些建议则被否决或认为时机未成熟而不宜推行,实际上全部建议最后仍是没有落实。洋务运动,1861~1895概述。洋务运动指自1861年底(清咸丰十年)开始,至1895年,以晚清四大名臣,即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为代表的洋务派官员,抱着“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和目的,主张摹习列强的工业技术和商业模式,利用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模式发展近代工业,以获得强大的军事装备、增加国库收入、增强国力,维护清廷统治的自强运动。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模仿/实施西式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最终,“甲午中日战争”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洋务运动,1861~1895背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以及中外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统治集团内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亲眼看到了外国侵略者坚船利炮的巨大威力,从而感受到一种潜在的长远威胁,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护清朝统治。实践过程。文化教育。洋务派在全国修建了30余所近代新式学校,用来培养科学、军事、翻译人才。著名的翻译机构同文馆也于1862年建立;翻译及出版西书,推广西学;在1872年至1875年间,每年向美国派遣30名幼童留学,他们大多成为日后中国的重要人物。首批留美幼童洋务运动,1861~1895军事工业。在洋务运动初期,洋务派以“自强”为口号,通过引进大机器生产技术,在各省成立了新的军事工业,以加强军事力量。重要的有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这些企业采用及其生产,普遍实行雇佣劳动,均为官办,虽然开始逐步带有资本主义性质,但仍具有浓厚的封建性。另外,整顿海防,训练新式海陆军是兴办军事工业的目的所在,到19世纪80年代末,先后建成福建水师、南阳水师和北洋水师三支新式海军,其中北洋水师是海军主力。民用工业。在兴办军事工业和建立新式海陆军的过程中,洋务派遇到了原料、资金、交通等困难,于是,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兴办民用企业。重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这些企业除少数采用官办外,主要采用官督商办或者官商合办,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工业。另外,也有小部分商办企业,如上海发昌机器厂、天津自来火公司等,虽然这是中国民族资本工商业的发端,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关系发生重要变化的一个标志,但在内外双重压迫下,举步维艰。洋务运动,1861~1895结局及影响。洋务运动的结局。洋务运动维持三十多年,直到1895年,甲午战争爆发,中国败给日本,其重点项目北洋舰队覆没,洋务运动就此结束,最终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缺乏完整的计划、主事者识见不足、守旧人士的反对、官僚政风的败坏等,但根本的原因还是几千年的封建思想和势力的根深蒂固、
本文标题:中国近代史大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76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