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编第2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
第四编现代文阅读第二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散文2011~2015年全国各地散文考查情况分析表年份·省份·作者·作品考情题型20152014201320122011简答型1.山东卷:冯骥才《四堡雕版》2.湖南卷:木心《童年随之而去》3.广东卷:凸凹4.江苏卷:王安忆《比邻而居》5.重庆卷:甘建华《甘森的西红柿》1.山东卷:黄裳《浣花草堂》2.安徽卷:美·奥尔森《独木舟之道》3.湖南卷:学群《粮食》4.广东卷:陆蠡《鹤》5.大纲卷:叶延滨《听雨》1.江西卷:黄永玉《平常的沈从文》2.安徽卷:黄裳《樱桃》3.江苏卷:老舍《何容何许人也》4.大纲卷:木心《林肯中心的鼓声》5.浙江卷:李清明《牛铃叮当》6.湖南卷:法·奥杜《未婚妻》7.广东卷:师陀《过岭》1.四川卷:刘亮程《柴禾》2.大纲卷:孙犁《听朗诵》3.安徽卷:冰心《往事(二)》4.山东卷:张锐锋《被时间决定的讲述》5.广东卷:韩开春《荷叶》6.湖南卷:鲁迅《忆韦素园君》7.浙江卷:甘典江《母亲的中药铺》8.重庆卷:晓浩《太阳梦》1.广东卷:陈秉汉《严冬海猎》2.大纲卷:芳菲《针挑土》3.四川卷:宗璞《锈损了的铁铃铛》4.天津卷:易允武《塔上的树》5.湖南卷:徐志摩《想飞》6.湖北卷:汪曾祺《才子赵树理》选择简答型1.北京卷:苏菲《说起梅花》2.福建卷:《纸上故乡》3.四川卷:范烟桥《太湖碎锦》4.湖北卷:彭程《头脑中的旅行》5.天津卷:张抗抗《云和梯田》1.福建卷:农人《祖屋》2.天津卷:洪丽丽《枣香醉人》3.北京卷:叶廷芳《废墟之美》4.四川卷:郁达夫《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1.北京卷:王佐良《浙江的感兴》2.天津卷:刘之蔚《胡杨人家》3.福建卷:王剑冰《瓦》4.四川卷:黄毅《负重的河流》1.湖北卷:罗琅《耳边杜鹃啼》2.北京卷:张海迪《心灵的篝火》1.北京卷:王充闾《祁连雪》2.福建卷:学群《走进腾格里》备考启示【考情分析】近5年来,新课标卷一直没有考查散文阅读,但作为文学类文本重要体裁的散文仍不容忽视。综合各地高考考查散文阅读的试题特点,今后高考考查散文阅读的试题将会呈现如下特点:1.选材范围。考查散文阅读的选文,可能不会像考查小说阅读的选文一样,选取外国作品作为考查对象。一般会选取中国现当代散文,尤其是那些紧扣时代脉搏,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2.考查重点。从考查散文的高考试题来看,考查散文阅读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命题:(1)分析和概括作品内容;(2)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3)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4)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5)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复习定位】纵观这些年的高考,对散文文本的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和分析、概括文章中心和归纳内容要点、鉴赏文章表达技巧、分析和探究或者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为重。其中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鉴赏技巧和探究评价为重中之重。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2015·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云和梯田张抗抗传说中“中国最美的云和梯田”,隐匿于浙西南括苍山脉雾气迷蒙的群峰深处,弯弯绕绕的盘山公路,倏然甩出一角空地。人已在山腰,朝山下的开阔谷地望去,错落有致的梯级田畔,覆盖了周围山坡,似一个硕大的环状天池,嵌于青葱滴翠的崇山峻岭之间。阳光迎面扑来,俯视崇头镇外的山中梯田,好似面对着一座宽大露天体育馆。若是早几个时辰,此处可见著名的“云和梯田日出”奇景。无论冬夏——太阳每天都攀着湿淋淋、银闪闪、绿油油或是金灿灿的梯子,从山间的水田里升起来。此时,眼前那些高低起落、依次递接的田畔,或大或小或长或短,依山就势形状各异,顺着山坡一块块不规则地蜿蜒开去。一层层沉降,通往山洼里黑瓦白墙的小村落;一层层升高,则通往山顶的云端去了。远眺层层梯田,犹如面对着一座盘旋陡立的天梯。正是清明时节,梯田已开始灌水,咕嘟咕嘟的流水声箜箜作响,犹如节律均匀的弹拨乐。山水自上而下流入,即使是再小的田池,边缘都留有缺口,一畦注满,便自动流向下一层的田畔,有如大江大河里一级级的“梯级电站”。田畔蓄满水后,一畦畦平展展、亮汪汪得晃眼,似有神灵夜半在山上置放了无数面镜子。天亮之后,整座山谷成了一个镜子创意博览会——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一面一面无数面镜子,顺着山坡,妥妥帖帖地铺展开去。田埂上刚发芽的青草,一圈圈一道道,为镜子镶上了翠绿的镜框。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尚未到开犁节,几头水牛悠然在田间啃着嫩草,田畔里盛满明晃晃的清水。这个时节,梯田是透明而宁静的,给人遐想的空间。水孕万物,水汽氤氲中,“风光不与四时同”的梯田四季,如同幻象一般浮现:梯田在湿润的微风中苏醒,一簇簇一行行低矮茁壮的水稻秧,齐刷刷地摇曳,绿茸茸油汪汪,在秧苗底部的空隙里,闪过荧荧的波光,银水绿影——那是水灵灵的春梯田。春梯田,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梯田的夏季从绿色中来。由嫩绿而碧绿再墨绿……浓浓的绿、重重的绿,绿得绵密绿得厚重,犹如一针针一线线的刺绣,扎透了梯田的每一层泥土,直到把整座山谷织成绿色的绒毯。夏梯田,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秋季稻熟时,饱满的稻穗洒下遍地碎金,一座金山谷、满山金池塘。一层络黄一层褐黄一层澄黄,稻浪的金色涟漪从山脚一波波升上山顶,又从山顶一波波往下流淌……那是金色的秋梯田。秋梯田,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落雪了,梯田在飘飞的雪花中欣然更衣换妆。白雪覆盖了层层田畔,厚重或是蓬松,一畦白色又一畦白色。雪后初晴,云和梯田披上了宽大的银色缎袍,瞬时有了一种雍容华贵的气度。那是云和梯田最令人激动、最美的时刻——梯田的平面上,一层层落满了白雪,而每一级梯田的侧面土墙,则是一道道背风少雪的立面。梯级落差若是高些,土地的黑色或深褐色便明显浓重,自然而然地甩出了一条条层次分明的黑色弧线。满山的梯田在纯净的白雪映衬下,所有蜿蜒起伏的曲线骤然凸显。那阡陌纵横婀娜多姿的线条,如此洒脱流畅、随心所欲,似行云流水亦如空谷传扬的无声旋律,浅唱低吟……冬梯田,是一幅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梯田之神奇美妙,在于一年四季变幻着炫示着迥然相异的色彩与风景。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那一刻,脑中跳出一句俗语:天工人可代,人工天不知!相传,云和梯田已有千年历史。由闽北迁徙浙南的畲族山民,是云和梯田最早的垦殖者。“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田地最为宝贵。聪明勤劳的农人先祖,用锄头镰刀和汗水,伐去山上的灌木与荆棘,挖去乱石拣尽杂砾,在高低起落的坡地上,经年累月日复一日,开垦出一小块一小块、一小片一小片的田地。或宽或窄的梯田,一长条一小块,不规则地依山势上下伸展。最小的梯田田畔,被称为“巴掌田”,即便春种一兜稻秧、秋收一把稻谷,也不会轻易放弃。历经千百年实践,先人积累了垦种梯田的丰富经验。无论何样贫瘠陡峭的山地,但凡人迹所至之处,就有了人造的梯田。梯田以水田、树木、竹林调节气候,保持四季的气温与湿度,建立起一个自我循环的生态环境,具有固化山体植被、保护水土之功。曾有疑问:水往低处流,而梯田逐级升高。古代无水泵,水梯田之水,从何而来?云和人说:山有多高,水有多高。水有多高,梯田就有多高。恍然,凡是适合开垦梯田的山地,山上必有水源:泉眼溪流、林木蓄水、雾气雨水……农人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修堤筑埂,通过水笕沟渠,将水流引入梯级田畔。自古以来,垦种梯田的人家,多有“刻木定水”的民约,根据每块田的面积,协商分配各家所需水量。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梯田用水则有了更为合理、科学的调配机制。水是梯田的生命之源。水梯田是用水养出来的。梯田自成一体的耕作方式,梯田独创的灌溉系统,为中国及东亚的稻作文化,增添了灿烂的一笔。回望云和梯田,田埂棱角分明,梯级层次清晰,如同一部刻录着中国千年农耕文明成果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体史册。在这个以“移动”为时尚的时代,尚有一种“不可移动”的物体——“梯田”,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原载《人民日报》,有删节)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叠音词的运用有何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散文语言特色的能力。第一问,把云和梯田比作梯子,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根据“攀”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根据“湿淋琳……金灿灿”可知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第二问,首先要对四个叠音词作内容上的分析,它们描写了云和梯田色彩的丰富与鲜明,再指出它们的朗读效果——节奏鲜明、韵律和谐等。答案①比喻、拟人、排比。②节奏鲜明,韵律和谐,增强形象感。2.结合全文内容,简述云和梯田的“魅力”体现在哪些方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文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首先要把握文章的写作内容及思路。文中,“梯田之魅力,更在于它并非自然奇观,而是农耕文明积淀千年的人文极品”这句话承上启下,全文以此为界,内容上可分为两层:第一层写云和梯田展现出的自然奇观,第二层写云和梯田体现的人文意义。云和梯田的魅力也由这两层体现出来。自然景观方面,包括色彩、形状、地势及四季不同的色彩变化;人文意义方面,云和梯田是中国千年农耕文明及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体现。答案①依山就势,形状各异。②四季变换、色彩纷呈,景象迥异。③山水与耕地完美交融,体现中国农人的智慧。④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体现千年农耕文明成果。3.文章最后一段,“梯田”加上引号有什么作用?谈谈你对该段的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及对文段内容的理解能力。最后一段在文中有升华主题的作用,故本题实际上考查对散文主题的把握能力。作者在文末给“梯田”加上引号,至此完成了梯田意义上的升华,使它由自然景观上升为一种象征。梯田以“不可移动”(不变)对抗时代的“移动”(变),默默守望着人类共同的家园,故梯田又成为一种传统文化或文明的象征。答案①引号有强调、突出的作用,加上引号以后梯田就不仅是一种具体事物,更是一种象征。②“移动”是现代文明的代表,“梯田”是传统文化的象征。在现代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仍要传承优秀传统文化。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两项是()A.“或大或小或长或短”“弧形椭圆形拱形牛角形簸箕形……”,这两句话词语间不加标点,使语气连贯,给读者以目不暇接之感。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故能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C.在山区建成的云和水梯田,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D.“镜面朝天,映出蓝天里朵朵浮荡的白云……”颇有“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的摹景神韵。E.文章通过对云和梯田的优美描写,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反映出作者对农耕生活的向往。AD[B.“作者在云和梯田饱览了四季变换之景”与“将梯田描写得具体生动,富于美感”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C.在山区建的梯田,的确是人力征服大自然的产物,但说它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天换地的气魄与艰苦奋斗的精神,则有故意拔高其意义之嫌。根据文本第二层的描述,在山区建梯田,是古代劳动人民受地理条件制约,因地制宜的结果,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与经验的体现。E.作者对云和梯田进行优美的描写、细致的刻画,让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但说作者向往农耕生活,则属于无中生有,从文本中不能读出这种情感。]
本文标题:2017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4编第2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080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