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过秦论》练习题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甿(méng)隶万乘(shèng)锄耰(yōu)棘矜(qín)B.鞭笞(chī)从(zòng)散约败瓮牖(yǒu)绳枢C.隳(huī)名城蹑足行(háng)伍度(dù)长絜(jié)大D.以窥(kuī)周室亡矢(shǐ)遗镞(zú)逡(qūn)巡2.选出下列句子中注音或解释有错误的一项()。A.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kòu,击)关而攻秦。B.九国之师,逡巡(qūnxún,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而不敢进。C.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xiǎng,享受)国之日浅,国家无事。D.隳(huī,毁坏)名城,杀豪杰。3.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A.外连衡而斗诸侯。B.秦有余力而制其弊。C.倔起阡陌之中。D.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4.以下各项中粗体词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因遗策(由于)膏腴之地(肥沃)B.亡矢遗镞(损失)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困乏,疲惫)C.瓮牖绳枢(窗户)据崤函之固(险固的地势)D.履至尊(登上)以致天下之士(招纳)5.选出下列粗体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A.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拱手:两手相合,表示感谢。B.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谋弱秦:想办法削弱秦国的(的势力)。C.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黔首:秦时称老百姓。D.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不及向时之士也。向时:先前。6.以下句中粗体字活用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外连衡而斗诸侯B.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C.却匈奴七百余里。D.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7.下列句子中粗体词解释有误的一组是()。(1)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系,系上绳子。委,委弃。)(2)孝公既没(没,殁,死去。)(3)会盟而谋弱秦(谋,谋求。)(4)开关延敌(延,请,迎击)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前(逡巡,徘徊。)(5)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橹,船桨。)A.(1)(3)B.(3)(4)C.(3)(5)D.(1)(4)8.《过秦论》是一篇史论,其最鲜明的特点是以叙事来说理,据史实而立论,叙事详尽而又有所侧重。本文记叙史实以为后文论断蓄势。其叙事的重点在哪儿呢?选出正确的一项()。A.秦孝公的野心B.惠文、武、昭襄王的实力C.秦始皇统一天下D.陈涉亡秦9.选出下面一句文言文的正确译文()。原文: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外,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A.优良的将领使用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之地,相信臣子和精锐的兵卒陈放着利害的兵器,盘问着来往行人。B.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的地方,可靠的大臣、精锐的士兵、陈列着坚利的武器,盘问来往的行人。C.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守卫着要害之地,可信的大臣,精锐的士卒、陈列着坚利的武器谁能奈何。D.良好的大将用强有力的弓弩守着要害的地方,相信大臣精良、士卒陈列、兵器利害谁能奈何。10.选出下面译文正确的一项()。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A.试着让山东的国家与陈涉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B.假使让殽山以东的国家与陈涉的军队比比长短,较量一下权势和军力,简直不能同日而语。C.假使让山东诸国与陈涉比比长度,较量权力的大小,就不可以同日而语了。D.尝试着让殽山以东的国家同陈涉的军队比比权势和军力的大小,简直不能相提并论。二、判断题1.“秦孝公据殽函之固”中的“殽函”指的是殽山和函谷关。2.文中提到的“战国四公子”是指齐国的孟尝君、韩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和吴国的信陵君。3.“履至尊而制六合”中的“六合”是指天地四方。4.“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华”、“河”指的是华山和渭河。5.“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中“山东”是指太行山以东。6.“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形象地写出秦始皇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7.题目《过秦论》的“过”是动词。“过秦”的意思是“超过秦国”。8.“席卷天下,包举字内,囊括四海”意思是“并吞天下”。“席”“包”“囊”都是名词作状语。9.“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概括了陈涉起义的结果。10.本文全篇分析了秦灭亡的种种原因,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11.文章最后一段得出的结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三、综合训练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①_____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耰棘矜,非②_______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③_____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④_____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1)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A.铦B.及C.尊D.抗(2)这一段进行多方面对比的目的是()。A.说明秦国强大。B.说明九国无能。C.说明“攻守之势”变化的关键是秦始皇不施仁义。D.赞颂农民起义。(3)同“序八州而朝同列”的“朝”用法相同的句子是()。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C.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D.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4)在本段中“一夫作难”中的“一夫”指______;“身死人手”是指一历史事件,即______被_______所杀。(5)本段中表达作者中心意思的那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把它译成现代汉语是。作者从四个方面将陈涉和九国之师作了对比,请用原文填空。①社会地位“陈涉之位,_____________”;②武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部队的素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用兵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1.对“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一句翻译准确通顺的一项是()A.登上皇帝的位置制定天地四言为六合,拿着皮鞭和竹板打天下的百姓。B.登上皇帝宝座控制天下,用严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C.践踏皇帝的宝座,制定六合,手执敲扑鞭策天下人民。D.登上至高无上的尊位挟制天下人民,拿着刑具逼迫天下百姓。2.所给文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于是让蒙恬在北面修筑长城并让他守卫在竹木作篱笆的军营中。B.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于是秦始皇废除了古代帝王的治国之道,焚烧了诸子百家的言论,企图用这个办法使老百姓们愚昧无知。C.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可靠的臣子、精锐的士卒携带着坚利的兵器,缉查盘问来往行人。D.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自认为险固的关中,金属修筑的城墙,正是子孙万代帝王的的功业呀!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是C。解析:“度长絜大”中“度”应读duó,絜读xié。2.答案是C。解析:选项C中“享”应解释为:在位当政,这属于古今异义,应注意区分。3.答案是D。解析:选项A中的“衡”通“横”;选项B中的“弊”通“敝”;选项C中的“倔”通“崛”。4.答案是A。解析:“因遗策”中的“因”是沿袭、继承的意思。5.答案是A。解析:选项A中的“拱手”应解释为“两手相合,表示轻而易举”。6.答案是B。解析:A、C、D项中的加点字都是动词使动用法,B项中的“南”是名词作状语。7.答案是C。解析:“会盟而谋弱秦”中的“谋”是谋划,商议的意思。“流血漂橹”中的“橹”是盾牌的意思。8.答案是C。解析:本文中心论点是指责秦的过失,作者极力铺叙秦始皇巩固政权的一系列措施统,从政治、军事、文化、刑法、地理形势各方面详细叙述,正面的叙述中已现出暴政的魔影,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又埋下伏笔。9.答案是B。解析:“良将劲弩”指的是“优良的将领以强劲的弓弩”;“信臣”指的是“可靠的大臣”;“谁何”指的是“盘问来往的行人”。10.答案是B。解析:“试”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山东”应译为“殽山以东”。二、判断题1.答案是正确。2.答案是错误。解析:应“赵国的平原君”“魏国的信陵君”。3.答案是正确。4.答案是错误。解析:“河”不是指渭河,而是指黄河。5.答案是错误。解析:“山东”是指殽山以东。6.答案是正确。7.答案是错误。解析:“过”是“指责……过失”。8.答案是正确。9.答案是正确。10.答案是错误。解析:本文分析了秦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目的是用来讽谏汉朝免蹈秦之覆辙,是一篇史论体散文。11.答案是正确。三、综合训练1.(1)参考答案:①C②A③D④B(2)参考答案:C本段所出现的对比用数学符号可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最后,却是最弱小的陈涉灭掉最强大的秦朝。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参考答案:D“朝”在这里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来朝”,D项中的“愚”同样为使动用法,译为“使……愚蠢”。(4)参考答案:陈涉子婴项羽(5)参考答案:“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不实行仁政,那么攻和守的形势就发生了转变。
本文标题:《过秦论》练习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19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