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成功经验
中国政治学会和四川省政治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主题:新中国政治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60年-1-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成功经验李超【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后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大陆各政党形成了长期和谐发展的关系。这种政党关系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促进了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建设,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政党制度建设。根据这种政党关系的制度化程度,这段历史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这段历史提供的宝贵经验是:要实现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动摇;必须立足国家发展大局,共同为落实国家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而奋斗;必须注重制度建设,不断提高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有效性;必须坚持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互相促进,提高执政党的领导水平和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关键词】政党关系长期和谐丰硕成果光辉历程宝贵经验重视总结和运用历史经验,是中国共产党长期坚持并行之有效的重要工作方法,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国家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大陆各政党积极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政党关系不断发展,形成了长期和谐的政党关系[1]。认真研究这段历史中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丰硕成果、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对我们今后继续保持和促进政党关系长期和谐,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取得的丰硕成果政党关系是“一个国家的各个政党在领导、控制、组织或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过程中形成的,以特定的政治权力和政治利益分配为内容的政治关系”[2]。“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也是我国政党关系的基本内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断完善,多党合作事业不断发展,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结出了丰硕成果。(一)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1]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2007年12月24日《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新老主要领导人座谈会上的讲话》回顾中共十六大后我国大陆的政党关系,指出:“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共同努力下,我国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和谐政党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一是坚持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各民主党派始终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和大政方针,共同致力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多党合作的思想政治基础更加坚实。二是坚持开展政治协商,坚持协商于决策之前和决策执行过程中,多党合作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中的作用更加突出。三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各民主党派发挥人才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深入考察调研,积极献计献策,服务大局卓有成效,多党合作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坚持搞好合作共事,各级人大、政府、政协中的党外人士认真履行职责,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多党合作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的地位更加巩固。五是坚持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科学规范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内容、形式、程序,建立健全重大决策、重要人事协商制度、重要情况通报制度,做到了有规可依、有章可循,多党合作的机制更加健全。”[2]杨宏山:《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页。中国政治学会和四川省政治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主题:新中国政治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60年-2-政能力,使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60年,从社会性质划分,可以分为时间较短的新民主主义和时间较长的社会主义两个大的时期;而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个大的时期,从指导思想和具体实践划分,又可以分为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相对独立的时期。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标志,我们国家进入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时期。[1]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6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政党关系,经历了一个由比较和谐到不和谐再到长期和谐的曲折发展历程。其中,在新民主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政党关系是比较和谐的;进入社会主义这个大的时期以后,从1957年反右派斗争开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近20年左右,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政党关系不和谐的时期;在经过2年左右的徘徊之后,从1978年开始,与我们国家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同时,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政党关系也进入了长期和谐发展的历史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步形成的比较和谐的政党关系,得到了巩固和发展,保证了我国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土地改革、恢复经济建设、“抗美援朝”、“一打三反”等重大历史任务的完成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初期,中国共产党也提出了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喊出了“共产党万岁”、“民主党派万岁”的口号。但是,在1957年反右派斗争之后,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之间的政党关系,出现了不和谐,甚至一度紧张,严重降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削弱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在执政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在极左思想影响下,把民主党派当作资产阶级政党,没有把民主党派看成是可以信赖和依靠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民主党派由于其成员大多是从旧社会过来的、受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知识分子,对民主政治和政党关系的理解与中国共产党不尽相同,发出过一些不和谐的声音。因而,发生了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民主党派成员被大批划成右派;“文化大革命”期间民主党派被迫解散、人民政协全面停止工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几乎名存实亡,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曾经比较和谐的政党关系受到严重破坏的情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政党关系呈现出长期和谐的局面。这一局面就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政治格局。其具体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在政治关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在政权关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关系;在组织关系上,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亲密友党”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这种多重化的政党关系互相影响,互相作用,构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关系。这种政党关系充分体现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和谐政党关系。其中的“和”,就是在共同的政治基础上,各民主党派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与共产党通力合作,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和使命不懈奋斗;“不同”,就是各政党在组织上都是独立的政党,并且相互监督。[2]这种亲密合作的关系,既实现了共产党集中统一的领导,又动员了广泛有序的政治参与,避免了多党竞争、相互倾轧带来的混乱;共产党所具有的普遍而集中的代表性和各民主党派所具有的广泛而特殊的代表性,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相得益彰,更好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1]参见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8年12月18日)。[2]周铁农:《改革开放30年与多党合作的发展》,《团结》2008年第5期。中国政治学会和四川省政治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主题:新中国政治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60年-3-群众的利益;各民主党派接受共产党的领导,不是组织上附属于共产党,而是对共产党政治主张的赞同。这一切,极大地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使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政党关系的长期和谐,促进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建设,提高了各民主党派的参政能力,使社会主义政党政治建设充满活力。《中国的政党制度》明确指出:“各民主党派作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属于人民的范畴,他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政,是人民民主的重要体现。”[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携手并肩,结下了深厚友谊;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和政治协商的职能,创造了辉煌业绩。他们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他们积极参与国家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就国家各方面的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重大问题进行考察调研,提出政策性建议;他们还开展扶贫开发,兴办公益事业;反映社情民意,维护安定团结;加强对外联系,开展对外交往。这一切,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进,各民主党派不断调整和修改各自章程,按照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体现政治联盟特点,体现进步性和广泛性相统一的原则,以思想建设为核心,组织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不断提高自身建设水平,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事业不断推向前进。2002年,各民主党派相继召开代表大会,正式规范了参政党建设的目标,在各自章程中明确加以表述。为提高自身的参政能力,各民主党派纷纷要求各级组织及其成员,要在完成组织交替的同时,努力搞好政治交接;要在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全面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把握能力、参政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共事能力。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不断壮达,从“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发展到了“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各民主党派的成员不断增加,1979年八大民主党派恢复活动重新登记时成员总计才6.5万人左右,而现在其总人数已经达到70多万。从人大到政协,从政府到“两高”,民主党派人士活跃在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各级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委员及专门委员会中,他们履行人民代表的职责,参与宪法、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参与选举、决定和罢免国家和政府领导人,参与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和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国家预算和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反映人民意愿,提出议案和质询案,参与视察和执法检查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民主党派充分运用人民政协的各种协商方式,积极参与政治协商,对国家和地方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对各民主党派参加人民政协工作的共同性事务、政协内部的重要事务以及有关爱国统一战线的其他重要问题,进行协商讨论,提出意见和建议。他们还担任国家各级政府和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对分管的工作行使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此外,还有民主党派成员被政府有关部门和司法机关聘请担任特约人员,参与法律法规制定的研究,参加执法检查和执法监督工作,参加对重大案情的调查,发挥了参谋咨询作用和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2007年,全国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党外人士分别有17万名、33万名。[2]2008年3月2日,全国政协十一届一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吴建民披露:目前,在全国机关干部中,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干部有3.1万余人。在各级政府部门、司法机关中任职的县处级以上党外干部一共有6000多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以及国务院[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新华社2007年11月15日。[2]李金河:《当代中国政党关系和民主政治的新发展》,《观察与思考》2007年第21期。中国政治学会和四川省政治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主题:新中国政治建设与中国政治发展60年-4-各部、委、局领导班子有非中共领导干部20人,其中有2位共和国部长。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现职非中共副省级干部30名。15个副省级城
本文标题: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发展的成功经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3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