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考点、技巧、格式--改编
一、记叙的要素:1、记叙的要素,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一)此类题型常考的句子类型及其作用:1、修辞句(比喻):方法:明确本体和喻体,把本体和喻体代入句中,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复述句子的意思。2、富含哲理的句子:方法: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然后代入原句,用自己的话复述句意。3、言外之意句: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弦外之音,写出作者的真正用意。(二)修辞方法及作用(1)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xx事物的xx特点。修辞方法及作用(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增强文章气势,增加感染力、说服力。修辞方法及作用(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语句整齐、意韵铿锵,互相映衬,互为补充。(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有强调语气,强化内容的作用修辞方法及作用(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注:必须结合相关语句分析。第一:如果句子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要抓住中心词,挖掘出词语的深层含义和双关意义,也可以从它带给你的启迪这个角度体会。(所谓有哲理,就是指那些有关珍惜生命,感悟人生,感悟生活,有关亲情、友情、做人道理等的感悟。)(三)欣赏句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偷梁换柱法)化含蓄为直白把作者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再说一遍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感情答题思路:抓关键词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例如:示例:句中的“路”既指地上的路,也指人生之路。它告诫人们:希望的有无,取决于是否为之而奋斗。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有;有希望并为之奋斗,希望就无所谓无。虽然实践“希望”困难重重,但只要去探索实践,就能走前人所没有走出的路,创造前人所未经的生活,鼓励人们为实现新生活而奋斗。常见答题形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常见修辞的表达效果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夸张——能突出事物特征。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抒发了)……这个句子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事物)的……(特征),强调了……的思想感情。对比——能突出事物特征,给人以鲜明印象。反语——①能显示语言幽默风趣;②起讽刺否定的作用。这个句子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通过对比,突出了……(事物)的……(特征)这个句子运用了反语修辞手法,强烈地讽刺、否定了……,表达了(抒发了)作者……对偶——使句子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概括力强。排比——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这个句子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有音乐美,表现了……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节奏匀称,语势强劲,抒发了……设问——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反问——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这个句子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提醒读者注意,引发思考(设置悬念)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强调了……反复——突出强调拟人——使事物生动形象,表意丰富。这个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突出了……的思想感情。这个句子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描写了)……,抒发了……第三、从用词的角度。动词、形容词、叠词、成语……常见答题形式:①“”一词(等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②“”一词(等词),形象地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体现了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例如: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朱自清《春》)“偷偷地”和“钻”写出了不经意之间,春草已悄然破土而出的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通过“攀”“缩”“倾”等动词准确地刻画出父亲过铁道给“我”买橘子的动作,表现了父亲爱子的深情,使父亲的“背影”深深的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也使父亲的关爱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的心里。三、记叙文的人称及其作用:第一人称:使人感到亲切自然,与读者没有距离;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第二人称:最贴近读者,使人感到特别亲切,但用得不多;第三人称:是以“他”叙事。运用第三人称叙事,可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间、空间的束缚,叙述的角度比较灵活、自如。四、记叙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线索类型: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一)线索大致分六类: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羚羊木雕》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变色龙》以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事件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孤独之旅》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藤野先生》以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为叙事线索组织材料,在东京的见闻和感受——到仙台与藤野先生的交往——离别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线索分类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二)、寻找线索的依据①文章的标题②反复出现的词或事物③文中议论抒情的语句④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⑤“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五、记叙顺序及其作用:顺叙:按时间发展,有条有理。倒叙:1、强调。2、制造悬念。3、情节富于变化,吸引读者。插叙:1、补充内容,丰富情节。2、照应上文,或为下文铺垫。3、交代背景,丰满形象。突出中心。六、记叙文描写方法及其作用:A、人物描写及其作用类型: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描写人物描写方法作用:描写+对象+特征(性格)B、景物描写在记叙文中的作用1、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2、暗示时代背景。3、渲染气氛。4、烘托人物形象(或性格、心理)。5、推动情节发展、预示结局。七、记叙文中议论的作用A.类型:记叙文中的议论,有先叙后议、先议后叙之分。B.作用:议论的目的在于引发读者思考,揭示记叙事物所蕴涵的思想意义,突出中心,升华主题,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①平时一方面要关注生活,注意勤观察、勤思考;另一方面要广泛阅读,开阔视听,不断吸取知识营养。积累较丰富的材料,“谈”起来才能得心应手。八、开放性试题应注意:谈看法、读启示、读体验、谈做法等②“谈”时要针对话题,选取适当的角度,具体阐述,避免空泛,“谈”的内容应从原文生发,要中心明确,要表现正确的思想和健康的情感。③“谈”时要根据题意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议论记叙相结合);语言力求简明扼要(注意文字数量的要求)。九、词语替换问题(一)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所以不能互换。二、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的(特点)所以……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动词:不能,因为这个动词准确、具体、生动地描写了……(对象)……(动作、特点)所以……十、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3、结合整篇文章的语境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二)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作用技巧:作用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A承上启下过渡、B总领下文或C总结上文的作用、D设伏笔、E作铺垫(还有线索、悬念)二从内容上:常有A开篇点题、B深化中心、C点明主旨、画龙点睛(还有塑造形象、表现个性、表达情感)具体如下记叙文开头句子的作用:1、开篇点题;2、总领全文;3、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或思考。位置(文中重要句、段作用)记叙文中间句子的作用:1、单独成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2、段末起总结作用;(总结上文,引出下文)记叙文结尾句子(段)的作用:1、篇末点题;2、总结全文,深化中心;3、首尾呼应(照应前文、照应标题);4、点明中心,升华主题;5、令人深思,给人惊醒(启示)或留有思考的余地(回味无穷)。
本文标题:中考语文记叙文答题考点、技巧、格式--改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435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