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体会诗中女子对远方情人真挚而自然的思念之情;•2.理解诗歌用景物烘托内心活动,用细节描写刻画相思之情;•3.认知并体会诗歌四句一换韵,音韵流美,情调缠绵悱恻,以及采用顶针、谐音、双关等修辞手法,表现出的一种回环往复、声情摇曳的效果。教学要点“南朝民歌”是产生于三国吴和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民歌的统称。那里山明水秀,经济发达,民众情感细腻而委婉,社会观念较为开放,加之帝王和贵族追求歌舞艺术的享受,南朝民歌便是在这样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南朝时期•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东晋之后建立于南方的四个朝代的总称。自公元420年东晋王朝灭亡之后,在南方先后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国家,而它们存在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的不过五十九年,最短的仅有二十三年,是我国历史上朝代更迭较快的一段时间。此时,中国正处于南北分裂的时期,历史上南朝与北方的北齐、北魏、北周等国合称为“南北朝”。魏晋南北朝时期民众思想的开放•汉末以来,传统道德规范失去了束缚力,魏晋南北朝成为一个思想较为开放的时代,追求人生的快乐、感情的满足,成为人们普遍的愿望。不但男子,妇女也往往逾矩不驯。南朝民歌大多保存在宋代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中。主要分为吴歌和西曲两类。“吴歌”和“西曲”•“吴歌”产生于六朝都城建业(今南京)及周围地区,这一带习称为吴地,故其民间歌曲称为“吴歌”;•“西曲”产生于江汉流域的荆(今湖北江陵)、郢(今江陵附近)、樊(今湖北襄樊)、邓(今河南邓县)等几个主要城市,是南朝西部重镇和经济文化中心,故其民间歌曲称为“西曲”。南朝民歌较清丽缠绵,现存的大多为情歌。体制小巧,清新自然,大多为五言四句。大量运用双关语,表达情感委婉含蓄。•现存的吴声歌中,以《子夜歌》(凡42首)、《子夜四时歌》(凡75首)、《华山畿》(凡25首)和《读曲歌》(凡89首)最为重要。吴声歌曲多为女性的吟唱,其内容或表现对于爱情的渴望:•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欢唤声,虚应空中诺。(《子夜歌》)子夜歌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表现既得爱情的欢乐,如:打杀长鸣鸡,弹去乌臼鸟,愿得连冥不复曙,一年都一晓。(《读曲歌》)春怨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傅抱石《打起黄莺儿》•南朝民歌情感炽烈,但在热烈中依然保持一种含蓄和优雅。如表现坚贞不渝的爱情:•渊冰厚三尺,素雪覆千里。我心如松柏,君情复何似?(《子夜四时歌·冬歌》)•华山畿,君既为侬死,独生为谁施。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华山畿》)•对于负心男子的怨恨,如:常虑有贰意,欢今果不齐。枯鱼就浊水,长与清流乖。(《子夜歌》)•北朝民歌则不同,表达情感多率直热烈,粗犷豪放。北朝民歌-《木兰诗》•《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朝民歌•“驱羊入谷,白羊在前。老女不嫁,蹋地唤天。(《地驱乐歌》)•谁家女子能行步,反著裌褝后裙露。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捉搦歌》)•“门前一株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折杨柳枝歌》)解题•《西洲曲》,最早著录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它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长的抒情诗,被视为代表作,可以和北朝民歌《木兰诗》媲美。•(清)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清)陈祚明则谓之“摇曳青飏,六朝乐府之最艳者。初唐刘希夷、张若虚七言古诗皆从此出,言情之绝唱也”(《采菽堂古诗选》)。西洲曲•《西洲曲》是东晋、南朝乐府民歌中篇幅最长的抒情诗。•《西洲曲》最为充分地展现了东晋、南朝乐府民歌的内容、艺术特色。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与一般南朝乐府民歌不同的是,《西洲曲》极为难解,研究者甚至称之为南朝文学研究的“歌德巴赫猜想”。•《西洲曲》的语言一如民歌的清新质朴而少用事典,所以其难解并不在字词的生僻、晦涩,而是整首诗的诗意难以得到一个贯通全篇的畅达的解释。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为诗歌所涉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都有幽暗不明之处,难以得到一个一致的解释。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对情人从早到晚、从春到秋的无尽思念。开头说她忆起梅落西洲那可纪念的情景,便寄一枝梅花给现在江北的所欢,来唤起他相同的记忆,以下便写她从春到秋,从早到晚的相思。主要内容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折梅寄情】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采莲遣怀】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弄莲诉情】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袖莲表心】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望鸿思人】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吹梦西洲】24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六朝人早有折梅寄远以示思念的习俗,而这里的“梅”是女子与情郎幽会时所见之“梅”。因而含义特殊,意蕴深长,诗文开篇以一“梅”牵出浓浓的情,将女主人公对情郎的思念表现的淋漓尽致。25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两桨”,用比较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相距之近,反衬了相距之远。意境转到托物起兴,慨叹自己的孤单与寂寞。她把树叶声误认为是情人的脚步声,急忙戴好首饰,探出头来张望。但是情人没有来,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给她带来一层深似一层的孤独与惆怅。26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采莲”、“弄莲”、“置莲”、“仰首”四个动作,极有层次地写出了女主人公相思感情的发展变化。“莲”既是“怜”的谐音,隐喻怜爱之意,又是写景,莲的变化描写暗示着季节的变化。27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节序已进入了北雁南归的初冬,她却始终没有盼来一只爱的使者。她望眼欲穿,相思之情益加炽热,不由得登上青楼,向江北眺望。天之高远,水之宽广,衬托出她思绪的无边无涯,“自”和“空”字,流露出她望郎不至的空寂和失望。28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相思、焦虑和无望中,只觉得路途遥远,如同茫茫大海。摇曳的蓝色幽梦,只有南风知晓。海水不是实写,是因不得相见而生的遥远的感觉,作者借摇曳的海水将一片相思表达得真挚、婉转、细腻,感人至深。29从“忆梅”到“忆郎”,“忆”而又“忆”;从“望鸿”到“望郎”,“望”而再“望”。她从春思到冬,从晨忆到夜,何处不思,何时不忆?这位江南水乡的痴情女子,唱着一曲一往情深的恋歌,从远而近向我们走来,袒露出她的心扉……30主题:《西洲曲》描写了一位少女从初春到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钟爱之人的苦苦思念,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感情色彩。31关于内容的不同解说1.多数论者都认为主人公是一位江南女子,诗篇抒写了她从初春至深秋、从现实到梦境,对远方情人的苦苦思念。2.也有论者认为本篇所写是一位男子的忆念。3.还有论者认为这是一首梦幻诗。诗歌共三十二句,虽然只有末四句才写到梦,从篇幅上看,只占全诗的八分之一,但这既是全诗的结束,也可以说是全诗的归宿,就像万流归大海一样。32艺术特色一、心思巧藏,以动作展现心境二、托物寄情,巧借景物吐真情三、时节变迁,巧用民间词语。四、蝉联而下,巧“接字”33诗中女子的相思随季节的变化不断加深,层层深入,而且在每一层中都加入相关的象征、暗示和民歌中常用的谐音、双关语,柔情缠绵,兼综了吴声和西曲两种民歌的特点。全诗基本上四句一韵,读来宛转流畅,清新自然,有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之美,34评价:1.《西洲曲》是南朝民歌中艺术性最高的一篇。2.沈德潜称其“续续相生,连跗接萼,摇曳无穷,情味愈出”(《古诗源》卷十二)。3.陈祚明则谓之“言情之绝唱”(《采菽堂古诗选》)。35“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干头。栏干十二曲,垂手明如玉。”等。“蝉联格”的运用,这种形式在一些民歌中已出现,但此诗的运用显得更加成熟和精妙。36一、你对古代青年男女间的这种纯真、细腻的爱情有何感想?二、举例说明本诗是如何以景写情,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的。三、本诗中哪些修辞手法让你感到特别巧妙?思考与练习译文•思念梅花很想去西洲,去折下梅花寄去长江北岸。•(她那)单薄的衣衫像杏子那样红,头发如小乌鸦那样黑。•西洲到底在哪里?摇着小船的两支桨就可到西洲桥头的渡口。•天色晚了伯劳鸟飞走了,晚风吹拂着乌桕树。•树下就是她的家,门里露出她翠绿的钗钿。•她打开家门没有看到心上人,便出门去采红莲。•秋天的南塘里她摘着莲子,莲花长得高过了人头。•低下头拨弄着水中的莲子,莲子就像湖水一样清。•把莲子藏在袖子里,那莲心红得通透底里。•思念郎君郎君却还没来,她抬头望向天上的鸿雁。•西洲的天上飞满了雁儿,她走上高高的楼台遥望郎君。•楼台虽高却看望不到郎君,•她整天倚在栏杆上。•栏杆曲曲折折弯向远处,•她垂下的双手明润如玉。••卷起的帘子外天是那样高,如海水般荡漾着一片空空泛泛的深绿。•如海水像梦一般悠悠然然,伊人你忧愁我也忧愁啊。•南风若知道我的情意,请把我的梦吹到西洲(与他相聚)。“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前句的“梅”字,是不必实指梅花的,很可能就是那位少女的名或姓。•男主人公在忆及他心中的“梅”时,只好折一枝梅(应该是梅枝)托人捎到江北去,以寄托他对“梅”的思念。“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这两句是写女子的仪容。诗中没有从头到脚地铺写,只是突出地写她两点:•一是写她身着杏红色单衫,十分好看;•二是说她有一头秀发,乌黑油亮,就象鸦雏的毛色,逗人喜欢。这样精要地刻划女子的仪容。•这两句诗透露了明显的季节特征,什么时候穿单衫?什么季节杏子红?鸦雏出世又在哪个月分?在春夏之交,这位男子“忆梅”的“此时”应当是春夏之际,•“西洲在何处”等六句是从方位上由此及彼,一步一步地叙及那女子。开始提出女子住在何处的问题作引子,慢慢引导到她的住处。“开门郎不至”以下十八句集中写“郎不至”时“梅”的强烈反应。•六月的“红莲”,八月的“莲子”,深秋时的“飞鸿”呢?•类比《木兰诗》不是有“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的写法。《西洲曲》的抒情主人为什么会想象“梅”去采莲呢?•这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梅”是水乡姑娘,采莲是她最喜爱的活动,那儿男女青年欢歌嬉戏,充满诗情画意,写她带着失意的心情去采莲,或许是借此聊作宽慰吧。•再是“莲”与“怜”谐音,富有双关意味,那时“怜”的意思犹如今天说“爱”或“爱人”。•她对“莲”的态度是多么深情:•“莲子清如水”说明她把自己的爱情视若清纯的水。•“莲心彻底红”,难道不是两心相爱,热得通透底里的象征(“红”是炽热的象征)?•“置莲怀袖中”,亦见出她对“莲”的珍惜之情。•这些描写,无不生动而委婉地揭示出她在“忆郎”时的内心秘密。“仰首望飞鸿”、“望郎上青楼”。•“望飞鸿”:过去有鸿雁传书之说,就是盼望他的书信。•“望郎”:是望穿秋水•“上青楼”:在这里泛指一般高楼罢了,目的在于写出她热切盼望见到“他”的心情。“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摇”形容水波荡漾。•“绿”是傍晚时分江水变暗的颜色,北朝郦道元在《水经注》中也曾以“绿”状写江水(如“素湍绿潭”),•“摇空绿”就是“空摇绿”。•自”字、“空”字下得最精妙。•卷帘所见,是高天绿水,一片空濛,但她对此十分淡漠。一“自”一“空”,将眼前美景全给抹煞了•“自”说明与己无关,“空”是徒然无谓之意(二字实为互文对举,可以互训)。•可见卷帘不是为了玩赏美景,而是为了继续“望郎”。“海水梦悠悠”等最后四句•是全诗的尾声,写抒情主人从“忆”中回到
本文标题:西洲曲精彩幻灯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1581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