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二)
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二)1.(2015·吉林长春质检)下列关于酶的叙述,错误的是()A.溶酶体本身不能合成和分泌多种酸性水解酶B.激素都是通过影响细胞内酶的活性来调节细胞代谢的C.同一个体内的各类活细胞所含酶的种类有差异,数量也不同D.酶既可以作为催化剂,也可以作为另一个化学反应的底物解析:选B。溶酶体内含多种酸性水解酶,这些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A正确;激素调节细胞代谢是通过影响酶的合成来实现的,B错误;由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故同一个体内的不同种类的细胞中酶的种类和数量会有差异,C正确;酶具有催化作用,但一部分酶本身也是蛋白质,又可作为反应底物参与反应,D正确。2.下列关于ATP、ADP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B.ATP中的A代表腺嘌呤,T代表三个,P代表磷酸基团C.叶绿体中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D.有氧呼吸过程中的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ATP解析:选B。ATP是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ATP中的A代表腺苷,腺苷包括腺嘌呤和核糖两部分。在叶绿体基质中ATP分解产生ADP,ADP由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薄膜运动参与光反应中ATP的合成。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H]与氧气结合产生水,同时产生大量ATP。3.(2015·甘肃兰州调研)如图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反应物浓度与酶促反应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增大pH,重复该实验,A、B点位置都不变B.B点后,适当升高温度,曲线将出现c所示变化C.酶量增加一倍,酶促反应速率可用曲线a表示D.反应物浓度是限制曲线AB段酶促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解析:选D。曲线b表示在最适温度、最适pH条件下测定的酶促反应速率与反应物浓度的关系,若温度、pH发生变化,酶促反应速率会降低。酶量增加一倍,酶促反应速率会变大。4.研究人员从木耳菜中提取过氧化物酶(POD),分别与四种不同酚类物质及H2O2进行催化反应,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图1所示的实验目的是探究不同酚类物质的浓度对POD活性的影响B.当底物浓度为0.08mmol·L-1时,POD催化酚类2的反应速率一定大于催化酚类3的反应速率C.由图2可知,H2O2浓度过高会抑制POD的活性,降低浓度后POD活性就会恢复D.H2O2对POD活性的影响与温度和pH对POD活性的影响相同解析:选A。由图1可知,横坐标代表不同酚类物质的浓度,纵坐标代表POD的活性,随着物质浓度的变化,POD的活性在发生改变,A正确;图1中,测定POD的活性是在某种特定条件下进行的,底物浓度为自变量,其他条件如温度、pH等无关变量均相同且适宜,如果改变温度等实验条件,则不一定仍是图1所示的结果,所以只有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B项说法才正确,B错误;由图2可知,H2O2浓度过高POD的活性有下降的趋势,但并不能从图中读出降低H2O2浓度后POD活性怎么变化,C错误;高温、过酸、过碱均会使酶失活,由图2可知H2O2浓度过高或过低时,POD活性没有表现出失活,因此H2O2对POD活性的影响与温度和pH对POD活性的影响不同,D错误。5.下表是某同学为验证酶的专一性而设计的实验方案。对该实验方案的有关评价,错误的是()试管步骤abcd①淀粉溶液2mL蔗糖溶液2mL唾液淀粉酶溶液2mL唾液淀粉酶溶液2mL②37℃恒温水浴加热10min③将c倒入a,将d倒入b④37℃恒温水浴加热10min⑤加入现配的斐林试剂2mL⑥37℃恒温水浴加热2min⑦观察并记录颜色变化A.水浴加热的时间属于无关变量B.应将斐林试剂改为碘液C.②④⑥中有一步骤的温度设置错误D.第②步操作可以省略解析:选B。该实验的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选用的是唾液淀粉酶,分别加入不同的底物——淀粉和蔗糖,底物量、酶量、检验试剂量、反应时间、显色时间等都是无关变量,A正确。碘液只能检验淀粉是否被水解,不能检验蔗糖是否被水解;而淀粉和蔗糖为非还原糖,其水解产物均为还原糖,可用斐林试剂检验是否被水解,B错误。步骤②④的温度为37℃,步骤⑥的温度应为50~65℃,C正确。该实验是为了验证酶的专一性,只要两组的底物和酶在混合前温度相同,混合后同时达到预设温度即可,故第②步操作可以省略,D正确。6.下列有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A.蓝藻可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通过有氧呼吸分解有机物B.在叶绿体、线粒体及细胞质基质内均能找到葡萄糖C.因酶具有专一性,参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酶完全不同D.只有在无氧条件下,生物体才能进行无氧呼吸解析:选A。蓝藻是原核生物,其细胞质基质中含有与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有关的酶,所以蓝藻可进行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线粒体内不存在葡萄糖,因为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后,在有氧条件下才能进入线粒体;叶绿体内能够产生葡萄糖;细胞质基质中存在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第一阶段是相同的,参与该阶段的酶也相同。酵母菌在氧气浓度较低时,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7.下列对生产措施或生活现象中所涉及的细胞呼吸知识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提倡慢跑,可防止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人体肌肉酸胀B.零度以上低温贮存果蔬,可降低呼吸酶活性,减少有机物的分解C.马铃薯块茎腐烂的原因是无氧呼吸产生的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D.作物种子贮藏前需要干燥,主要是通过减少水分以抑制细胞有氧呼吸解析:选C。慢跑消耗的能量相对比较少,且慢跑时氧气供应比较充足,避免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使肌肉酸胀,A正确。低温条件下酶的活性相对比较小,零上低温条件下水果蔬菜不易产生冻害,且能尽量减少有机物消耗,B正确。马铃薯无氧呼吸的产物是乳酸,C错误。种子干燥主要蒸发掉的是自由水,自由水减少,呼吸作用减弱,D正确。8.如图是高等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的过程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过程①和②的能量变化相同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储存在ATP中C.过程②产生的O2中的氧原子来自CO2D.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解析:选D。过程①表示有氧呼吸,有机物(CH2O)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过程②表示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的过程,能量变化是将光能转变成储存在有机物中稳定的化学能,A错误。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少部分储存在ATP中,大部分以热能的形式散失,B错误。过程②产生的O2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H2O,C错误。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二者还原的物质不同,过程①产生的[H]与O2结合生成水,过程②产生的[H]用于C3的还原,D正确。9.如图表示水稻一个成熟叶肉细胞代谢的某些过程(图中数字代表物质,a、b代表细胞器)。下列有关分析和判断中错误的是()A.水稻细胞中,有a的细胞一定有b,而有b的细胞不一定有aB.如果用18O标记图中的①,则可能会出现少量的具有18O的④C.在b内膜上分布有ATP合成酶,而在a的基质中没有ATP合成酶D.此类细胞可作为观察a和b在细胞中分布的实验材料解析:选D。①~④分别代表CO2、H2O、丙酮酸、O2,a、b分别代表叶绿体、线粒体。水稻细胞中,有a(叶绿体)的细胞一定有b(线粒体),而有b的细胞不一定有a(如根细胞),A正确。用18O标记图中的①(C18O2),在C3的还原阶段,一部分18O转移到C6H12O6中,同时生成一部分H182O,部分含有18O的水可以参与光反应生成④(18O2),B正确。b内膜上进行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肯定分布有ATP合成酶,而在a的基质中仅进行暗反应,故没有ATP合成酶,C正确。由于叶绿体为绿色,经健那绿染色后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二者混在一起不易观察区分,D错误。10.如图所示为生物体部分代谢过程,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过程②需要的酶都存在于线粒体内膜和基质中B.能进行过程③的生物无核膜,属于生产者C.过程②和④只能发生于不同的细胞中D.过程①只能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进行解析:选B。过程②为有氧呼吸过程,如果发生在真核细胞中,则需要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内膜和线粒体基质中;如果发生在原核细胞中,则需要的酶存在于细胞质基质和细胞膜上。过程③为化能合成作用,发生在某些原核细胞中,如硝化细菌,其无核膜,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过程④为无氧呼吸,在酵母菌细胞中既能进行过程②(有氧呼吸),又能进行过程④(无氧呼吸)。过程①为光合作用,可以发生在植物细胞的叶绿体中,也可以发生在原核细胞(如蓝藻细胞)中。11.将某种植物放在特定的实验装置内,研究温度对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影响(其他实验条件都是理想的),实验以该植物光合作用CO2的固定量与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为指标,实验结果如表所示:温度(℃)202530354045光照下CO2固定量(mg·h-1)1.001.752.503.253.753.50黑暗中CO2释放量(mg·h-1)0.500.751.001.502.253.00下列对该表数据分析正确的是()A.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时该植物不能生长B.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40℃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C.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35℃的条件下,该植物能正常生长D.每天交替进行12h光照、12h黑暗,温度均保持在45℃的条件下,该植物能正常生长解析:选C。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表格中两个指标分别是光合作用CO2的固定量——总光合速率,呼吸作用CO2的释放量——呼吸速率。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20℃时,总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该植物能生长,A错误;对比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净光合速率可知,昼夜不停地光照,温度为35℃时最有利于有机物的积累,B错误;每天交替进行光照和黑暗处理时,35℃条件下,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12×3.25-24×1.5=3(mgCO2),因此该植物可以正常生长,C正确;同理,45℃条件下,该植物的有机物积累量0,植物不能正常生长,D错误。12.(2015·宁夏五校联考)图示曲线表示夏季时,某植物体在不同程度遮光条件下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据图分析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一天中适当遮光均会显著增强净光合速率B.a~b段叶肉细胞内合成[H]的场所只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C.M点时该植物体内叶肉细胞消耗的CO2量一般大于该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D.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限制该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CO2浓度解析:选C。分析题图可知,30%遮光时,在5:30至7:30间其净光合速率较不遮光的低,7:30至17:30间其净光合速率较不遮光的高,A错误;a~b段位于图中80%遮光曲线上,此时净光合速率小于0,即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结合题图可知,此时该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故a~b段叶肉细胞内合成[H]的场所不仅有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还有叶绿体,B错误;M点时该植物体净光合速率等于0,也就是植物体内所有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消耗的CO2量等于所有细胞呼吸产生的CO2量,但是就叶肉细胞来说,其光合作用消耗的CO2量一般大于该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C正确;6:30左右在不遮光的条件下该植物净光合速率随光照强度的提高而提高,说明此时限制该植物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光照强度,而非CO2浓度,D错误。13.研究人员从一种野生植物的贮藏根中提取出一种化学物质,有人认为这是一种能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有人认为是一种能催化蔗糖水解的酶。请回答以下问题:(1)写出鉴定此物质的化学本质是否是蛋白质的两种方法:第一种鉴定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种鉴定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为了探究此物质是催化葡萄糖分解的酶还是催化蔗糖水解的酶,研究人员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过程,请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水浴加热后,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2019-2020年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综合训练(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37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