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臧克家1.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本文诗化的语言风格。2.学习本文结构严谨、选材精当、夹叙夹议的写法。3.学习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精神。学习目标新课导入七子之歌·澳门你可知“mu-cau”不是我的真名姓?我离开你的襁褓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掳去的是我的肉体,你依然保管着我内心的灵魂。三百年来梦寐不忘的生母啊!请叫儿的乳名,叫我一声“澳门”!母亲!我要回来,母亲!走近作者【臧克家】(1905—2004年),山东潍坊诸城人,笔名少全、何嘉。是闻一多的学生,现代诗人,忠诚的爱国主义者,曾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三届代表,全国政协第五、六、七、八届委员,第七、八届常务委员等。【代表作】第一部诗集《烙印》,主要讽刺诗集《宝贝儿》,文艺论文集《在文艺学习的道路上》,短诗《有的人》等。写作背景本文选自1980年2月12日《人民日报》,是臧克家对闻一多精神的颂扬之作。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国立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徒,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二人相知很深。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闻一多】(1899—1946年),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相关介绍•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字词积累地壳炯炯赫然淋漓气冲斗牛澎湃qiàojiǒnghèdǒupéngpàilínlí【目不窥园】典出《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兀兀穷年】用心劳苦地一年到头这样做。【锲而不舍】不停地雕刻。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出自《论语·子罕》原是颜渊对于孔子之道的赞叹,后指努力攻读,深入研究,力求达到极高水平。。【迥乎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或完全不一样。【气冲斗牛】形容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心不在焉】心思不在这里,指思想不集中。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围绕这两个方面各写了哪几件事?表现闻一多先生怎样的品质?整体感知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写闻一多先生的“说”与“做”?各写了闻先生“说和做”的什么特点?整体感知作为学者、作为革命家两方面。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也不“说”;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2、据此脉络,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这样衔接有什么好处?第一部分:(1-7)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第二部分:(8-20)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用了七、八、九三个段过渡。第七段总结上文,并照应开头;第八、九段引出下文。好处:承上启下,前呼后应,脉络清楚,过渡自然,把闻先生作为学者和作为革命家的情况用极简明的语言并列地提出来,给读者以深刻印象。阅读第一部分,作者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是怎样起笔的?有何好处?文章引用闻一多先生自己的话起笔,直接点题。两个特点:一是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闻一多先生对“说”与“做”的态度;二是语意递进加深。细读感悟好处:(1)结构:直接点题,开门见山,引起悬念。(2)内容:将闻一多先生的行为和别人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层层深入,更能表现闻一多先生的品质。3、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个怎样的人?“言论和行动完全一致”和“口的巨人,行的高标”,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1、研读第一部分。(1)哪两句话是对闻先生作为学者“说和做”的高度概括?明确:地1、2两段。(2)这部分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选材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怎样?明确:三个事例: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写作《唐诗杂论》事例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他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的角度选材的。详写第一件事,略写后两件事。3、闻一多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目的是什么?哪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明确:①“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意为从中国古代文化中探求振兴我们民族的方法。②“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饭,几乎忘了吃”,“夜间睡得少”......(言简义丰,深刻表现了闻先生潜心研究学术的专心致志)4、“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怎样理解“群蚁排衙”?这句话表现出闻先生怎样的治学态度?明确:“群蚁排衙”在文中指闻先生写字工工整整,十分认真。表现了闻先生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态度。5、用一句话概括闻一多先生的学者形象。明确:他是一位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卓越学者。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为了““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严谨治学,不畏艰辛。但文化救国的梦想已被残酷的现实击碎,于是满怀满腔爱国热情的闻一多先生悲愤地走出了书斋,投身到了轰轰烈烈的民主救国运动中去。2、研读第二部分。(1)闻一多先生作为革命家,他“说”了,是怎么“说”的?明确:“起先,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2)“说”的内容和目的是什么?明确: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这里的“说”指对革命的宣传、动员,对反动派的揭露和斥责。(3)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文中写他做了哪几件事?明确:①起稿政治传单;②在李公朴先生追悼大会上发表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4)作为革命家的闻先生具有怎样的精神?明确: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革命斗争精神。作为革命家的闻一多先生,他投身育民主运动,敢于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口,宁可倒下去,也不屈服,表现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他不愧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3、闻一多先生前期和后期思想品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前后期为什么有这种变化?明确:前期为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取得累累硕果。后期投身民主运动,做争取民主的战士,无所畏惧,视死如归。原因:对社会认识的变化。闻一多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卓越的学者;大勇的革命烈士。比喻,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是救国。1.“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的含义如何理解?品味语言2、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它”指深夜灯火,深夜只有孤灯相伴,却不感到寂寞。爱国再引用诗句表现了闻先生深夜从事学术研究的那种怡然自适的情景。3.“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局势的恐怖与闻一多的大义凛然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他说到做到,“做”比“说”甚至更坚决有力。高度概括出闻一多在人生不同领域的成就和特点。4.“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写法探究1.选材精当作者所选材料,具有典型性,能以少胜多。对“作为学者的方面”,作者只选取了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加以表现;对“作为革命家的方面”,则选取了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这三件事作为例证。2.精于剪裁(1)材料的使用,作者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有取有舍,有繁有简。如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作者并没有写他研读的过程,而是着重写他研究的目的和态度,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学问的目的在于救国。(2)从详略上说,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对于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两事,只用了一小段,强调“做”了“也没有说”的意思。3.夹叙夹议的写法(1)本文实际上是以议论来结构文章的。第一、二段是第一部分的纲领,第七段是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两处都是议论。(2)第八、九两段是第二部分的纲领,最后一段则是第二部分,也是全文的总结,这两处也都是议论。(3)文章多次用到照应,使文章结构严谨,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而所有的这些照应,又几乎全都是议论。由此可见议论在本文中的重要作用。这篇文章不是人物传记,却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崇高的品格,高度赞扬了他的革命精神。课堂小结拓展延伸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别了,司徒雷登》毛泽东赞扬闻一多:随堂练习有人说闻一多这种“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作为当今青少年应该学会“推销自己”,争得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针对这种社会现象你是怎样看待的?板书设计学者革命家写作《唐诗杂论》写作《楚辞校补》写作《古典新义》起稿政治传单群众大会发表演说参加游行示威做了也不一定说说了就做说做一致口的巨人、行的高标做了再说(详)(略)潜心学术治学严谨不畏艰辛废寝忘食硕果累累无私无畏勇于献身
本文标题: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38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