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一、淝水之战淝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383年前秦──东晋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投鞭断流、东山再起以少胜多时间:交战双方:有关的成语:特点:影响:背景:前秦(苻坚)意图统一中国一、淝水之战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哪几次战争相似?巨鹿之战、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想一想淝水之战前,苻坚踌躇满志,拥兵80万,而东晋仅8万,这十比一的兵力,应该是一边倒,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江南,请归纳前秦苻坚失败的原因?苻坚失败的原因:①骄傲轻敌②战线过长,力量分散③民族矛盾尖锐“鲜卑”是发源于中国东北的一个古老民族,因居于鲜卑山(即大兴安岭山脉)而得名。内蒙古呼伦贝尔鲜卑族发祥地——嘎仙洞遗址嘎仙洞刻石拓片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的建立:4世纪后期439年平城(今山西大同)鲜卑族2、北魏统一北方:(1)494年,迁都洛阳4、改革内容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巩固统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3、改革原因:平城洛阳北魏迁都洛阳1.平城地理位置偏北,交通不便。2.平城鲜卑族保守势力强,不利于改革。3.洛阳是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494年,迁都洛阳4、改革内容(2)汉化政策二、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了巩固统治,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3、改革原因:(孝文帝)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官。——《魏书》“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30岁以上的鲜卑官员要逐步改说汉语,30岁以下的要立即改说汉语,故意说鲜卑语的,要罢官降爵。——《资治通鉴》——使用汉语——穿汉服北魏供养人服饰《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改汉姓鲜卑姓汉姓拓跋拔拔丘穆陵步六孤贺赖独孤元长孙穆陆贺刘穿汉族服装的鲜卑贵族——联汉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讲汉语穿汉服改汉姓通汉婚5、作用:促进民族交融,增强北魏的实力。二、北魏孝文帝改革6、促进民族交融的途径:改革、战争、和亲、迁徙等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民族交融的表现:(1)生活方式: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2)生产方式: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逐渐将原来从事畜牧业生产转变为从事农业生产。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民族交融的表现:(3)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实行君主专制制度。(4)文化交流: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也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民族交融的表现:(5)民族心理: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偏见逐渐减少。2.民族关系的特点: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3.民族交融的作用: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②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③并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淝水之战交往中的冲突交流中的融合孝文帝改革交融中的发展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部少数民族不断内迁。其中建立前秦政权的是()A.羌族B.匈奴C.氐族D.羯族C2.淝水之战的交战双方分别是()A.东晋——前秦B.西晋——东晋C.前秦——西晋D.前秦——北魏A3.许多的成语故事都有它的历史渊源。下列与淝水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有渊源关系的成语典故是()①破釜沉舟②四面楚歌③草木皆兵④风声鹤唳A.①③B.②③C.①④D.③④D4.移风易俗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特点,下列措施符合这一特点的是()①采用汉姓②穿汉服③学习少数民族语言④同汉人通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C5.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表述正确的是()A.实现黄河流域的统一B.为统一全国作好准备C.抑制佛教发展D.促进民族融合D
本文标题: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43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