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最新财经新闻报道【篇一:财经新闻】第一章财经新闻的概念、类型及特征第一节经济新闻、财经新闻的定义一、什么是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梅尔文?门彻提出大众媒介上的新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a、新闻是从正常的事件流程中脱轨而出的信息,是某种预期的中断;b、新闻是一种信息,人们需要根据这种信息来对自己的生活做出明智的决定。新闻:大众传媒对于公众所关注的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状态的报道。二、经济新闻与财经新闻1.经济新闻:指以国民经济、生产建设和群众日常经济生活为报道题材的报道体裁。2.财经新闻:第一,狭义,即以财政、金融、证券市场为主要报道范围的新闻;第二,广义,以整个经济领域为报道范围,但是其视角与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新闻有所不同。在这一说法下,财经新闻的范围与对象等同于经济新闻。财经新闻是传统经济报道的“升级版”:计划经济条件下以企业、组织为主体的是传统经济新闻、传统经济报道,市场经济条件下以消费者、投资者为出发点的报道是财经新闻、财经报道。三、新时期财经新闻的报道范围1.报道经济领域发生的新闻事实:报道领域涵盖了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全部。2.以经济的视角报道其他领域的新闻事实:“泛财经”不但报道经济领域的新闻事实,还对其他领域的社会现象或新闻事件,以经济的视角去报道,从而挖掘更深的含义。第二节新时期财经报道的类别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我们可以把财经新闻分成不同的类别。发生地:国际财经新闻、国内财经新闻和地方财经新闻;体裁和方式:财经资讯、财经通讯、财经评论、财经深度报道等;行业领域:工业新闻、农业新闻、金融证券新闻、商业新闻等。一、以刊播财经报道的媒体类型来分1.广播电视财经报道:时效性强,信息传递迅速。电视财经报道形象、直观,吸引受众,是财经报道发展的热点。2.报刊财经报道:优势在于分析、评论。3.新媒体财经报道(网络财经新闻):综合了报刊、广播电视报道的优势,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表现手法多样,使网络财经报道逐渐占据了财经报道的制高点。但是,网络财经报道也有其缺陷,网络财经信息来源复杂,受众需要自行筛选、判断,其可靠性往往不如传统媒体。二、按照报道的行业领域来分工业新闻、农业新闻、财贸新闻、商业新闻等。三、以财经报道涉及的经济学范畴来分1.宏观经济报道:宏观经济报道就是把经济作为一个整体而对其活动所做的报道。主要包括:(1)宏观经济政策报道。(2)宏观经济动态报道:是指及时对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进行报道。2.微观经济报道:微观经济报道是对经济生活中的个体行为或者部门行为的报道。3.中观经济报道:介于宏观和微观经济之间的所有经济形态之和。从狭义上说,它是特指国家范围内的区域经济、产业经济和城市经济。四、以报道涉及的具体内容来分1.财经政策报道:对于最新出台的财经政策的报道,包括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颁布实施,经济政策的分析解读以及国家其他政策对财经领域的影响等。2.财经人物报道:以经济活动中的人作为主要报道内容的财经报道,着重报道财经领域中的重要人物的动态、言行等。3.生活消费性报道:为受众的生活、消费提供信息服务的新闻,是最能直接体现经济新闻服务性的一类报道。4.交叉性报道:经济与其他社会领域相交叉的边缘地带的新闻。五、以财经报道的体裁、方式来分1.财经资讯(动态报道):也称作信息性财经报道,是有关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的客观报道。2.财经特写:通过财经活动中的典型人物、典型场景、典型环节的细致描写,能够生动地展现社会经济发展过程。3.财经分析:是一种充分运用背景材料、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揭示其实质意义和发展趋势的报道。4.财经评论:财经评论是对财经政策、财经事件和财经现象进行深入剖析,分析和评论其本质和意义的报道类型。第三节财经新闻的特征一、专业性:财经新闻与其他新闻专业相比,更为专业、深奥,例如金融、外贸、股市等。是专业性比较强的报道,如果编辑、记者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就难以胜任报道工作。二、服务性:财经新闻之所以受到受众的关注,在于它具有更强的服务性,对受众的实用价值也更大。三、指导性:能够引导社会公众正确地认识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回答和解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具体体现在印证、启发和解读等三个方面。四、前瞻性:这是财经报道赖以存在的基础之一。人们关心财经报道,是希望通过报道帮助我们进行财经方面的分析、判断,帮助我们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第四节新时期财经新闻的作用一、传递信息,是受众获取财经资讯的最重要渠道二、解读经济,引导公众三、监督经济运行,维护公众利益第二章财经新闻的产生与发展第一节西方经济新闻的产生与发展一、17世纪前,经济新闻的萌芽阶段新闻信--手抄小报--不定期的新闻印刷品--定期报刊—早期经济新闻诞生二、17-19世纪,经济新闻的形成与发展阶段17-19世纪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时期,也是西方新闻事业产生和发展时期。资产阶级报刊逐步成为近代报业的主体,经历了以政党报刊为主、政党报刊与商业报刊并存以及以商业报刊为主的三个阶段。经济信息的报道量越来越多,经济报道也从单纯的信息报道发展为新闻报道。(1)报刊中经济和社会信息不断扩大;(2)经济新闻由原来的经济信息为主发展成通讯、专访、调查和评论等多种形式;(3)出现了一大批专门的经济类报刊。【篇二:财经新闻分析】财经报道作品分析期末作业财经报道分析期末作业姓名:专业:学号:教师:谁摇了我的微信法制与新闻特约撰稿_莫小宝喧嚣一个月的“微信收费”之争终于告一段落。4月2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今年一季度工业通信业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发布会上,通信发展司司长张峰表态,工信部鼓励和支持包括微信在内的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创新发展。如果这一表态仍稍显暧昧,张司长接下来的讲话可算足够明朗。张峰认为,微信,是我国互联网企业最具有创新意义的产品之一。据此,工信部认为,移动互联网等新业务是否收费应该由市场决定,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管理规定,对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等新业务,政府实行市场调节管理,也就是由经营者根据市场情况来决定是否收费。这还不算完。发言人在此次发布会上甚至专门提及,工信部注意到了4月11日,腾讯公司微信产品团队发布的信息,腾讯明确表示微信不会向用户收费。而工信部对此表示支持和欢迎,同时也要进一步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切实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对于互联网内业人士、甚至相关法学专家而言,“微信不收费”的结果并不算十分意外,倒是工信部此次“放低姿态”,对“收费”质疑的“清晰大方”回应却有些出乎意料。抛去“微信”应不应收费的核心争议,这一以腾讯为代表的中国移动互联网服务商与以中国移动为代表的电信运营商的利益之争,以其政府主管部门“工信部”官员放风挑明“考虑要收费”,又以“工信部”官方新闻发布会宣布“不收费”画上句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对市场应该扮演的调节角色,以及具体介入程度,本身也值得探讨。现在看来,4月2日,工信部部长苗圩在3月底的那一次“透风”,更像是对“微信收费”的“摇一摇”式探风。苗部长的遣词用句都留下了“探讨”空间:工信部正在“协调”运营商对微信额外收费的相关事项,会“考虑”运营商关于额外收费项目的合理要求,但“即使”收费,也不会“大幅”收费。选择透露收费消息的场合——第二届岭南论坛期间,本身也充满了“讨论”意味。从此前苗部长在论坛上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来看,工信部显然是主张对微信收费的。有专家认为,通过政府命令、鼓励或暗示企业对原来免费的产品收费,恐怕这是史无前例的头一遭——以前只见到过政府禁止企业向消费者乱收费的情况。微信,这项民营公司推出的免费即时通信业务,可以短信、发图、视频,还能语音,重点是,它不收费。在“一小撮”“别有用心”的城乡男女看来,晃动手机锻炼自己手腕关节的同时,还可以认识同时也在摇手机的陌生人,这是一种多么环保、神奇、欢型(fashion)的缘分。于是便不难理解,只用了两年时间,微信的用户数就已超过了3亿——这意味着每10个手机用户里,就有3个人在使用微信。由此也不难理解,当“微信收费”消息传来时,在民间乃至业界产生的“摇一摇”巨震效应了。民众的呼声,诚然会对工信部“改口”产生一定影响,但应该不是主因。免费,仍然是中国互联网用户的使用习惯,这便难免显得中国用户“薄情寡信”:看看之前“电驴”(一款提供种子,免费下载电影等视频的软件)因涉嫌提供盗版下载,侵犯知识产权被“禁”的事件就知道了。尽管网友们“群情激愤、力挺电驴”,但最终的结果是,“电驴”至今一蹶不振,靠提供合法在线视频链接“苟延残喘”;而此次“微信收费”事件还在争议期时,网友们已经在寻找热议一款名为“line”的替代微信的手机软件。当然,此次“民愤”产生的原因恐怕还是因为工信部最早的“放话”有点太模糊:事后有消息表明,所指的“微信收费”,是指电信运营商向腾讯微信收费,而非向用户收费。不过尽管如此,在此后博鳌亚洲论坛上,一项针对3000多人的调查显示,71%的人表示反对,并称“不应该向腾讯收费”。真正体会“生死存亡危险时刻”的,恐怕还是腾讯。微信曾被马化腾视为是腾讯惟一一款可能走向国际化的手机软件。据了解,“微信收费”危机后,“微信”成为腾讯公司头号危机公关项目,而在内部,任何有关“微信”的消息及个人表态都不得随意对外发布。“微信”两字,甚至一度成为腾讯公司内部的“敏感词”。与几年前微软公司宣布在中国排查“windows”盗版系统不同,微软想要通过打击盗版增收,而腾讯却并未想要通过向终端用户收费来维护微信的运行、甚至盈利。即使是类似“skype”这样的国际收费即时通讯软件,其基本功能也是免费的。微信的发展,显然都还没有超越提供“基本功能”,以及培养“用户基数”的初级阶段——腾讯更不可能在这一阶段去考虑“收费”事宜。只是,微信发展的步伐太快,它给中国移动等电信运营商带来的困扰,远远大于它所创造的网络流量收入——中国移动仍处在2.5g时代,而微信是3g时代的产物,利益冲突由此产生。可以肯定的是,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由“2.5g”通往“3g”新时代路上,这种业内矛盾和争议并未终结。回顾有关“微信收费”事件的各界讨论,及其过程结果,无疑具有标杆性的“判例”意义。微信vs电信运营商过去十年,用户每年增长将近1亿,100多万名员工每年实现营收11000亿元、净利润超过1500亿——这曾经是一个让工作其中的人深感踏实的电信运营“金饭碗”。十多年风光过去,这一行业正面临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技术挑战。这种困扰,用中国移动的话来说,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微信挤占大量信令通道,影响了其他中国移动手机用户的通信质量和效率。事实上,从去年末到现在,国内三大运营商的高管都在不同场合、不同程度地提到微信,称微信所造成的“信令风暴”严重影响到短信、语音业务的用户体验。微信属于典型的ott应用,其特点就是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经营基于ip的语音、视频以及数据服务,侵蚀网络运营商的利润。从技术上看,运营商对微信的主要指责及收费理由是微信产生的“信令风暴”。所谓信令,是手机和基站之间的一种控制机制,信令负责协调流量、语音的传输,所以,当信令频繁,堵塞信令通道时,即使语音、数据通道是空闲的,也无法传输。一般来说,一定量的信令伴随一定的语音和流量,运营商没有必要对信令单独收费,但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比如,根据华为的一份资料显示,流媒体、下载类,一小时会产生60m—200m流量,仅产生1-15次信令呼叫;浏览器一小时产生3m流量,产生40次信令呼叫;而qq、微信为了保持在线状态,会发送“心跳消息”的微信。这意味着,微信、手机qq一个小时会产生80次的呼叫信令,但聊天发生的流量仅100k。而让中国移动心怀不满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因为存在网间结算。微信向中国移动支付的数据收入不足以抵消移动由此向电信、联通支付的费用,这相当于让移动替微信埋单。正因如此,“微信收费”——运营商向微信服务商腾讯收费——成为一个“需要坐下来谈”的现实议题。【篇三:学习财经报道的体悟】学习财经报道的体悟一个月的学习后,有了比较系统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对其写作方式、
本文标题:最新财经新闻报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56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