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爱情心理学》[PPT课件]
《爱情心理学》ThePsychologyofLove(公选课)主讲人:李朝旭博士FolkPsychologyResearchTeam民间文化心理学研究小组Dept.ofPsychology,QufuNormalUniversity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73165)西元二○一○年三月十二日主讲人李朝旭博士1973年出生于“西狩获麟”之地——山东省钜野县1991-1995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系1995-1998广州师范学院社会心理学研究所2002-2005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2005-2008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后流动站1999-今天曲阜师范大学任教现任心理学副教授,专攻社会心理学的硕士生导师,研究兴趣涉及爱情心理学、民间文化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应用社会心理学等。兼任:–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分会第三任秘书长–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第六届理事–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首届理事兼任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主讲人李朝旭博士(学术职务)民间文化心理学研究小组FolkPsychologyResearchTeamFPRTwasfoundedatDept.ofPsychology,QufuNormalUniversityonJune13,2007.丁亥年四月廿八,小组创立于孔子故里的曲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Universitygate)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心理学是一崭新学科第一本非科学的《爱情心理学》–(Freud,1910-1918)第一本科学的《爱情心理学》–(Sternberg,1988)两个学科开创者:–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国际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ThePsychologyofLOVE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原名ShlomoSigismundFreud,奥地利男精神分析学家,犹太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称为“维也纳第一精神分析学派”以别于后来由此演变出的第二及第三学派。著作《梦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论》等。提出“潜意识”、“自我”、“本我”、“超我”、“俄狄浦斯情结”、“性冲动”(Libido)等概念,认为人类男性天生具有弑父娶母的欲望和恋母情结(即俄狄浦斯情结,参见:俄狄浦斯),女性天生具有弑母娶父的欲望和恋父情结(又叫厄勒克特拉情结,参见:厄勒克特拉),以及儿童性行为等理论。其成就对哲学、心理学、美学甚至社会学、文学等都有深刻的影响,被世人誉为“精神分析之父”。但他的理论自诞生到如今,却一直饱受争议。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ThePsychologyofLove(bySigmundFreud)两个英文版本的封面弗洛伊德的《爱情心理学》本书是弗洛伊德泛性论的代表著作之一。共包括三篇文章:1.《男人对象选择的一个特殊类型》(1910),主要分析了男人的性倒错(或性变态)问题;2.《论性爱领域最普遍的衰退趋势》(1912),专门探讨了男人的“心理性阳萎”问题;3.《处女的禁忌》(1918),从历史与文化的视角分析了女性的“贞洁”问题。它提供了我们从性生理、性心理研究弗洛伊德泛性论的重要资料。罗伯特·J·斯腾伯格Sternberg,RobertJeffrey1949年出生美国心理学家,国际著名曾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2003)。研究领域为:智力、创造性、思维方式、学习失能、爱与恨。提出了智力三元论、成功智力理论、爱情三角形理论等。主要代表作有《超越IQ:智力的三元理论》、《成功智力》、《爱的三角形》、《爱情心理学》、《爱情心理学新论》、《爱情是一个故事》、《丘比特之箭》等。斯腾伯格与现任妻子凯林·韦斯(KarinWeis)联袂主编《爱情心理学新论》(2006),中译本即将由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付梓(李朝旭等译校,2010)斯特伯格的《爱情心理学》1988年初版(封面)2006年《爱情心理学新论》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本文发表于《广州师院学报》1996年第三期,是国内心理学界最早介绍爱情心理学的一篇理论文章,当时我是广州师院的硕士研究生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Sternberg)提出的爱情三角形理论框架,分基本三角形原理、多重三角形原理和基本评价三个部分。人类爱情包括三种成分:①亲密成分②激情成分③决定/忠守成分,它们组成了爱情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成为对爱情进行描述的维度。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在此基础上,爱情可以分成八种类型。而且,在基本三角形之外还有各种复杂的多重三角形,根据它们能够准确地预测关系的满意度和关系质量。这一理论虽然有其局限性和不成熟性,但对在我国开展类似研究有借鉴意义。作为人际吸引的最高形式,爱情(love)是西方社会心理学家的经典研究课题。心理学上探讨的爱情要比实际生活中的含义更加宽泛,可以是存在于各种亲近关系中的爱,不仅仅指狭义的男女两性之爱。我国社会心理学家认为爱是社会人际感情的核心(沙莲香,1987),并且指出应该开展对社会感情的研究,使它在社会心理学中得到其应有的位置。在目前的中国社会心理学界,探讨人际吸引的研究还不多见,关于爱情本质的探讨就更少了。然而,现实却提出了开展此类课题研究的需要,爱是人类幸福和安定的心理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关系到全社会的风气。所以,我们要大力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争取早日形成中国特色的人际感情或人际吸引理论体系,而斯氏的理论和研究则对我们有借鉴意义——李朝旭斯腾伯格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述评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斯腾伯格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进行大量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按照这一理论,爱情这一个心理学构念有三种成分,斯氏将三种成分形象地比喻为爱情三角形的顶点。1.亲密成分(Intimacy)2.激情成分(Passion)3.决定/忠守成分(Decision/commitment),或者简称为“承诺成分”亲密——三角形顶点之一亲密成分(Intimacy)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研究表明(Sternberg&Grajek,1984;Sternberg,1986),它包括如下内容:①改善所爱的人的福利的愿望;②与所爱的人在一起体验到快乐;③对所爱的人高度的关注;④在需要帮助时能指望所爱的人;⑤互相理解;⑥分享一个人的自我和一个人的所有;⑦接受来自所爱的人的情感方面的支持;⑧对所爱的人提供情感方面的支持;⑨能与所爱的人进行亲密的沟通交流;⑩重视对方在自己生活中的价值。斯氏提出的这一成分也广泛地存在于较深的友谊关系之中。亲密——三角形顶点之一激情成分(Passion)或称“情欲成分”,指驱力,这些驱力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或者说,该成分就是在爱情关系中能引起激情体验的各种动机性的唤醒源以及其它形式的唤醒源。它包括一种激烈地渴望与另外一人成为一个统一体的状态。在爱情关系中,性的需要是引起这种激情体验的主导形式,除此之外,按斯氏的说法,诸如自尊、养育、亲合、支配、服从以及自我实现等需要也是唤醒源。激情——三角形顶点之一决定/忠守成分(Decision/commitment)有两层含义:①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②在长期方面,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或担保、投入、忠心、义务感或责任心。但是,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爱的决定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的忠守;同样,忠守也不一定意味着做出决定。承诺——三角形顶点之一现实中,许多人实际上在心理上承担了对另一人的爱,却未必承认,更不说做出什么决定了。然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决定成分优先于忠守成分。这一成分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忠贞不渝”之类,但不是指行为,而仅指认识(认知)方面。承诺——三角形顶点之一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总结总之,“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决定/忠守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地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的决定与忠守”(Sternberg,1986)。从某一种角度来看,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而决定/忠守是“冷却”的。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总结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总结爱情的基本三角形原理总结不同的爱情可以用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来描述,即三角形的面积表示爱情的多少,三角形的形状表示爱情的三种成分之间的相对关系。等边三角形表示平衡的爱情,因为代表各个成分的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等距。下图中,左边三角形表示的爱情远远多于右图。不等边三角形代表不平衡的爱情–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长,就表明这是主导成分;–哪个顶点到三角形重心的距离最短,就表明该成分的不足或缺少。左图三种成分比较均衡,右图过于亲密但是缺乏激情。亲密(I)亲密(I)承诺(C)激情(P)激情(P)承诺(C)爱情的多重三角形原理爱情的三角形理论还非常形象地揭示了复杂的爱情关系。现实中的爱情往往牵涉到不只一个的三角形。一个爱情关系中存在着许多三角形,它们在爱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中有以下几种是非常重要的,引起研究者的极大兴趣。1.现实中的三角形和理想中的三角形2.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3.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和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现实中的vs.理想中的三角形在两人关系中不仅仅存在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现实的爱情三角形,而且对其中每一个人来说,还存在一个自己心目中理想的对象,以及自己对他(她)的爱情三角形。这两个三角形不一定相同。自己的vs.对方的三角形因为人际感情必然至少涉及两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感情不可能是单向的,既有“己对人”的爱情三角形,又有“人对己”的爱情三角形。自己vs.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一个人关于“人对己”感情的认识,相对于另一人来说,就不是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变成了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现实中,一个人自我感觉对别人很好,而别人却不以为然,就是这个道理。以上三个对子中的任何一个如果出现了不匹配或不相符合的情况,都会造成对爱情关系的某种影响。也就是说,现实中的三角形与理想中的三角形之间的重合情况如何,自己的三角形和对方的三角形之间的匹配情况如何,自己知觉到的三角形与对方知觉到的三角形之间相符合的情况如何,都会影响到对关系的满意与不满意。爱情的多重三角形原理实证研究(Sternberg&Barnes,1985)为了深入探讨以上几种情况的交互作用,斯腾伯格和同事又设计了非常精巧的实证研究(Sternberg&Barnes,1985)。他们取耶鲁大学24对恋爱大学生为研究被试,以《鲁宾喜欢量表》、《鲁宾爱情量表》、《拉文格人际卷入量表》以及自编的《关系质量问卷》为材料,采用完全被试内设计。研究设计效标(Criterion)是“关系质量”,最初包括关系满意度等十三个方面,后来经主成份分析法统计处理,结果采用了其中八项指标。预测源(Predictors)是被试的四个简单分数:①己对人②人对己③自己对理想中的恋人④理想中的恋人对自己的感情评定,以及从中计算出来的各种差异分数:被试内的六个差异分数和被试间的八个差异分数。研究结果表明:⒈理想中的对象和实际的对象同样地影响关系满意,但不如后者影响作用大。⒉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己对人的感情同样地影响到对关系的评价。⒊六个比较水平(CL)中的五个都与关系满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传统的标准比较水平(Thibaut-Kelley,1959),即自己对实际对象的感情与自己对理想中的对象可能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反而不比其它的比较水平有更强的预测力。⒋在所有六个比较水平中,自己知觉到的人对己的感情与自己知觉中的理想对象对自己的感情二者之间的差距,是对关系满意最有力的预测源。⒌己对人的感情与
本文标题:《爱情心理学》[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58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