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六章中国文字与书籍
第六章中国语言文字和典籍主讲人:訾希坤第一节汉字的结构及其神韵世界语言可归为九个语系:1)汉藏语系,2)印欧语系,3)阿尔泰语系,4)闪-含语系,5)乌拉尔语系,6)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7)马来-玻里尼西亚语系,8)南亚语系,9)达罗毗荼语系。1、汉语的结构特点与西方语言相比,汉语的结构特点是:•利用单音词和双音词的弹性组合,灵活运用而成为音句。再循自然事理之势巧为推排成为义句,于音节铿锵之中传达交际意念。明代解缙有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明代顾宪成有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二、汉语的神韵1、汉语的句法变化无穷,可以造成多姿多彩的文体风格,可以在语言艺术的广阔领域内充分施展。古人运用了汉语句法的无穷变化,创作了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特别是对联。既有整句,又有散句,讲究对偶,讲究变化。2、汉语语法中的神韵(功能、意义)的因素是最基本的,因此,古人为文造句“以意为主”。古人认为“以意运法”、“意在笔先”、“以意役法”、“以神统形”。这些主张都要求为文造句要追求“意”、“神”。汉字是表意文字,汉语表意丰富而简炼,古诗以表现意境为主。唐诗、宋词、元曲之美,主要在于意境之美。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第二节中国文字的形态及其演变一、汉字的历史:(一)、汉字的产生:三是说,汉字的创造者为黄帝的史官仓颉。二是说,汉字起源于结绳记事;一是说,汉字是由八卦演变来的;1、八卦记事:•《周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宋•郑樵《通志•六书略•论便从(纵)》:“文字便从不便衡(横)。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从。故¦|¦从而后成‘水’,|¦|必从而后成‘火’,¦¦¦必从而后成‘<<<(川)’。”2、结绳记事•《易·系辞下》载:“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许慎《说文解字序》说:“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伪萌生。黄帝史官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结绳记事是古人用以帮助记忆的方法,大致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周易•系辞》郑玄注)3、仓颉造字首有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二)汉字发展历程•阴虚甲骨文是目前已经发现的性质明确的汉字资料,它代表的是已经能够完整记录语言的文字体系。陶符仰韶文化遗迹姜寨出土陶符仰韶文化遗迹半坡出土甘肃辛店彩陶图案•它们绝大部分都刻在同一种陶器的同一部位上,规律性很强。•有些符号重复出现在很多器物上,还出现在不同的遗址中。陶符大汶口文化遗迹山东莒县出土旦•用图画传递信息,应当是文字的源头,当表示某一意义的绘形经过信息传递的多次重复,与这一意义建立了相对固定的关系,形意关系有了约定性,也就有了图画文字的性质。夏代文字已经产生,理由如下:•1、文字产生的诸项条件,至夏代已完全成熟。•首先是文字创造的技术条件,或曰准备条件。•其次是文明发展条件,或曰社会条件。•2、据现有文献资料透漏的信息考察,夏代理应有了文字。•《尚书•多士》说:“惟尔知,惟殷先人有典有册,殷革夏命.”•《史记•夏本纪》不仅记载了由黄帝至夏禹的五代传承世袭,而且记载了夏禹至夏桀十七位君王的名字和传承关系。夏代为何没有文字资料发现呢?•1、记载汉字的材质可能不易保存。•2、距离年代久远,能够确定位夏代的遗址较少。甲骨文殷墟甲骨(二).flv我国现存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甲骨文”就是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据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由清朝的金石学家王懿荣等首先发现的,出土地点在河南安阳。新的考古成果证明,甲骨文包括两个阶段:原始甲骨文和殷墟甲骨文。王懿荣罗振玉三、汉字的结构——六书①象形:《说文解字·叙》说:“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日月车②指事:《说文解字·叙》中说:“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上甲骨文为金文为小篆为下甲骨文为金文为小篆为③会意:《说文解字·叙》中说:“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武旅聂安④形声:《说文解字·叙》中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这类字多为后起,在结构上有六种:左形右声:如:“江、河、松、枫”;右形左声:如:“期、朔、鸠、鸽”;上形下声:如:“空、穹、笔、篆”;下形上声,如:“基、垄、悲、愁”;内形外声,如:“闷、园、闽、唐”;外形内声,如:“街、裹、序、固”,⑤转注:《说文》解释:“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说文解字》说:“老,考也”;“考,老也”。⑴形转,有以“一首”指字形上同一部首的(考和老同属“老”部);⑵音转,有以一首指词源上同韵或同声的,考和老,同属一韵,颠和顶同属一声;⑶义转,有以一首指同一主要意义的(考和老两字的主要意义相同,都有“长寿”之意,可以互调)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我自耳且四、汉字形态的转变1、图画文字(表形文字):描写物体形象的文字,在六千年至四千年间,先人的木刻、图画以及陶器上的符号,都是表形文字。兽面纹文字符号甘肃辛店彩陶图案②甲骨文:殷商时期,常利用龟甲、兽骨刻写文字,谓之甲骨文。甲骨文不是最古老的汉字,但却是现存的最可识的文字。现用汉字是从甲骨文演变来的。甲骨文是比较成熟的汉字,汉字的几种造字法已能从甲骨文中看出来。一篇甲骨文在结构上包括前辞、命辞、占辞、验辞。甲骨文的特点是:在笔画上平直利索,朴实纯真;结构上以方折为主,章法上强调对称,追求对称美,③金文:周代的代表文字。旧称钟鼎文,是铸刻在周代青铜器上的文字,它在结构上和点画上与甲骨文稍有不同:甲骨文笔画细,而金文则粗;甲骨文结体以方折为主,而金文则以圆转为主,这可能与书写材料不同有关。金文是浇铸而成的。④篆:篆文起源于周代末年,流行于秦国,到秦始皇时达到鼎盛,习惯上,人们把篆文分为大篆和小篆。⑤隶书:隶书在秦代是民间创造的一种篆书的简化体。特征是(蚕头雁尾),笔势舒展飞扬,字形方扁,由篆书变为隶书是汉字发展史上的一次最深刻的变革,被称为隶变,他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的传统,使汉字完全成为符号,隶书属隶书系统。东汉《史晨碑》天发神谶碑⑥楷书:是当时人们看来可以作为楷模的一种字体。兴于汉末,盛于魏晋南北朝,唐代达到顶峰造极的程度,颜柳是由隶书演变而来的。楷书的特点是形体方正,结构匀称,横平竖直,笔画清楚。楷书产生后,汉字就定型了,一直沿用到今天。除了楷书外,还有草书及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行书,楷书快写是草书,楷书、草书、行书属于楷书系统。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欧阳询柳公权赵孟頫欧阳询道因法师碑欧阳询皇甫诞碑欧阳询《梦奠帖》⑦行书,是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运笔自由的一种书体。兰亭序苏轼祭黄几道文黄庭坚松风阁诗帖米芾致彦和国士尺牍蔡襄扈从帖.jpg赵孟頫洛神赋⑧草书所谓草,即草率、草创、草稿的意思。汉代以后由隶书草率的快写法,逐渐演变成一种独具体势的字体,这就是草书。张芝的《冠军帖》怀素《自叙帖》•I:\教案\中国文化概论教案\PPT课件\第六章1\【汉字的演变之路】.flv㈠、表意性其表意性表现在以下三方面:①汉字在字形上基本是方块格式,每个汉字独立占有一个方格,书写时不以词为单位,而以字为单位,不实行词儿连写;②汉字一字一音节,在语音上表示音节而不表示音素,除儿化中的“儿”字不代表完整的音节外,一个汉字代表语言里的一个音节;③汉字一字一本义,在语义上表示语素,除少数多音节的单纯词以外,每个汉字都有意义。五、汉字的特点㈡、超时代性汉字具有超时代性和超方言性。汉字的超时代性为我们的学习和使用文字带来了方便,对传承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非常有利。㈢、独特的艺术性首先是文字的具象性。汉字是由最初的图象和象形文字产生的,如:人山大田木口其次是结构的方正性。从书写形式看,汉字是平面型方块体文字。汉字图形虽然对汉字的结构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却脱离不了它的方形。汉字的方正,表现了严整、划一之美,纵有行、横有列。再次是书写的均衡性。书法是汉字的审美艺术化,不同的笔画表现的线条形态不同,线条的丰富性、可变性,体现了汉字书法的动态美和力度美,故人们说汉字最适合作艺术品。六、汉字结构的基本精神1)、写实主义精神以象形为例,象形的手法是由图画文字和文字画发展而来的,如最初的象形文字马水鹿羊会意字也设法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具体实在的事物去象征它的意义。家保2)、人体本位精神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人”正面站立的人(大);侧身站立的人(人)倒立着的人(屰)跪在地上的人(卩);躺倒在地的人(尸)长头发的人(长)身怀六甲的人(身),双手交叉于胸前、端坐在地上的人(女)……首目心骨3)、原始社会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的反应田:男、畴禾:黍、稼、穑秋利鼎酉4)、传统朴素思维的投影姓第三节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一、古代的书籍•(一)简牍制度•1、简牍的起源和历史•简,是指竹木制成的简册;牍,是指木制的版牍。•“王命作册。”(《尚书●洛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尚书●多士》)战国楚竹简木牍2、简牍的形制•截竹为简,破以为牒。(《论衡●量知》)•杀青、汗简、杀青•“刘向《别录》云,杀青者,直治竹作简书之耳。新竹有汁,善朽蠹,凡作简者,节于火上炙干之,陈楚间谓之汗。汗者,去其汁也。吴岳曰杀,亦治也。”(《风俗通》)册、策•把单根的简编起来,就是册,古书也常写作“策”。•刊削:指简上文字如有错谬需要改动时,用到刮削,以补新字。•《史记●孔子世家》:“笔则笔,削则削。”•唐颜师古:“削者,谓有所删去,以刀削简牍也;笔者,谓有所增益,以笔而就书也。”(《汉书●礼乐志》颜注)(二)金刻、石刻:金刻是指铸或刻在铜器上的铭文,从周代到汉代钟鼎等,许多青铜器上都有铭文。石刻是指刻在石头上的碑文,以碑文当作书籍是流传甚广的形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世称“石刻之祖”。因为文字是刻在十个鼓形的石头上,故称“石鼓文”。石经的价值主要有:一是汉、魏、唐石经,因当时无雕版,所据古文赖以传后,所以有很高的价值,为后世校订经典之依据。二是唐代发明传拓的方法,拓墨之后,便可将纸联成卷轴,成为当时通行的书籍。(字帖)历代石刻的精华珍品在西安碑林。《碑林》是中国最大的石刻博物馆。(三)卷轴制度•1、帛书的起源和历史•(《论语●卫灵公》):“子张书于绅。”•(《墨子●名鬼》):“故书之竹帛,传遗后世子孙。”•(《韩非子●安危》):“先王寄理于竹帛。”•(《晏子春秋●外篇第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诸侯”2、帛书的形制•“古者以缣帛,依书长短,随事裁之。”(《初学记》)•早期收藏方式是:折叠与卷束•轴3、纸张:西汉初年灞桥纸三国时代,随着造纸术的改进还纸张的大量出现,纸写本才取代简册和帛书,成为书籍的主要形式。我国现存最早的纸写本书籍是晋人写的《三国志》残卷。•卷轴制度到唐代发展到顶峰,唐代后期开始演进到折叠式样。•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蝴蝶装大约出现在唐代后期,盛行于宋朝,是把书页依照中缝,将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对折起来,再以中缝为准,将全书各页对齐,用浆糊粘附在另一包装纸上,最后裁齐成册的装订形式•其优点有:•一是便于一版内刊载整幅图画,不像一般册页书将大幅面图分作两半,一面一半,不便阅览;•二是因插架时书口向下,四周向外,如遇虫鼠咬损,不易损及文字;•三是蝴蝶装书籍存放插架时书口向下,书背向上,灰尘不会进入书内,对保护书籍有利,不像今日之平、精装书,书背向外,天头向上,日久为灰尘所污。•其缺点是:阅读时,每翻阅一面则遇到两个空白面(无字面)。包背装•又称裹背装、裹后背。是在蝴蝶装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装订形式。它与蝴蝶装的主要区别是对折书页时字面朝外,背面相对,书页呈双页状线装•是用线将书页连同前后书皮装订在一起的装订形式二、雕版与活字印刷雕版又叫刻板,在木
本文标题:第六章中国文字与书籍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65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