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含参考答案]
一、高考第41题呈现的特点1、重在创新,年年“变脸”2、历史学科能力的集大成者3、命制多与史学前沿动态相联系4、基本是开放性试题(答案的多元化)二、高考第41题试题回顾Ⅰ卷(7省)Ⅱ卷(11省)2011年“西方崛起”题2012年“冲击——反映”模式题2013年汉唐地图题中英建筑图片题2014年抗日战争目录题世界近代史目录题2015年?(4年6题3类)例题(2014高考文综·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修改意见可以是:增加“国民党积极抗战史实”包括增加国民党“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台儿庄大捷)”等增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包括增加“八一三事变”、“国民党抗战自卫宣言”合并“国民党反共高潮的被击退”和“国民党的黑暗统治”两个子目从史学动态“全民族抗战”路径思考从抗战时期经济、文化、社会路径思考修改意见可以是:增加抗战时期的经济发展,包括“民族工业的内迁”、“中国经济区域结构的改变”等增加抗战时期的文化建设增加抗战时期社会生活的变迁,包括“侵略战争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灾难、流亡和人口迁徙”从新史观“全球史”“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径思考修改意见可以是:增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内容,包括“中国远征军出国抗战”、“苏英美对华援助”、“开罗会议与《开罗宣言》”增加国民政府外交方面的内容,包括“美英废除治外法权”、“参与联合国的创建”增加海外华侨对抗战的支持【部分答案展示】(1)理解题意有误:错把“目录找缺陷”理解为“目录找错”多数考生审题不清,理解题意有误,误以为本题所提供的“目录摘编”存在文字上的表述错误,从而想方设法从“目录摘编”中寻找错误表述并进行修改,即把“修改建议”单纯理解为从目录中“找错误”。考生考场易出错之处(2)“修改后的目录”偏离目录整体结构“修改后的目录名称”一定要与试题核心历史事件相联系,也要与与原有目录的整体结构相吻合,否则视为跑题或理由不充分恰当。(3)答案史实错误、张冠李戴。原因是考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历史时序混乱。(4)修改后目录表述不当,理由仅堆砌史实,缺乏深入分析。(5)答非所问、离题万里。原因是考生面对试题感到茫然,答题区要么一片空白,要么胡乱书写了与试题要求毫不相干且逻辑混乱的几行字,更谈不上提出修改建议了。上图是一幅破损了的中国古代文人画作品。若对该绘画作品进行修复,请提出两点修复建议,并说明理由。变式练习题1.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中国古代绘画作品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艺术信息。答案示例:修复建议一:在破损处围绕画中主题画面增加一首诗词。修复建议二:在破损处增加篆刻落款。理由:古代文人画是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从画面中所保留的鸭子看,整幅作品可能是一幅明清时期的花鸟画,因此,按照文人画特点,破损处应该是文学(诗词)和篆刻(落款),故予以修复补偿。变式练习题2.(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上面是一幅不完整的中国近代化(1840~1949)探索示意图,请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此示意图在内容上的两个明显缺陷并说明理由。41.答案:示例1: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戊戌变法(2分)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机,促进了思想解放,激发了民族意识,具有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近代化进程。(4分)示例2:示意图中没有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2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三座大山,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为实现近代化和国家富强创造了根本前提(4分)其它言之成理也可得分变式练习题3.下表节选自两个研究性学习小组的研究成果。其中有一个小组的材料与结论逻辑关系不当,请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不当小组成果予以修改补充。(要求:观点正确,史实详实,不得照抄原文。)答案:A组不当。(考生可从增加材料或修改结论两个方面提出自己的看法,但材料与结论须相符。)增加材料:示例一,达·伽马绕过非洲南端好望角到达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地理大发现),麦哲伦环球航行,打破了世界彼此隔绝的状态,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实例二,新航路开辟后,各地区各民族商业贸易扩大,经济文化联系加强。修改结论:欧美联系加强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修改建议后再设立一个主题,并说明理由。变式练习题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答案:建议:删除“第二章洋务运动和中国新的阶级的诞生”主题: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理由:目录主要在阐述近代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进行的反侵略内容。但洋务运动是一场地主阶级挽救统治危机的自救运动,其目的是为了镇压本国农民起义,而不是为了反抗外来侵略,因而与主题内容不符;此外,无产阶级最早出现于19世纪40年代西方列强的码头、船坞中。同时,该时期中国人的反侵略仍然属于旧民主主义革命范畴,无产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因而可以不做叙述。变式练习题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列提纲是学习历史的一项重要技能。某同学在阅读课文及相关史料后,拟了一份有关我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提纲,请你帮他完成空缺的部分。答案:①答案1:从材料中提取利弊两方面的信息,概括确切。(2分)答案2:从材料中提取利或者弊单方面的信息。(1分)其他未结合材料概括主题(评价计划经济体制)的答案不得分。②答出“一五计划”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即可。(2分)其他与观点不一致或无关的史实不得分。③答案1: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人民生活的保障”等。(2分)答案2: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社会公平的实现”等。(1分)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④答出“大跃进”、政企不分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2分)⑤答出“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体制”、平均主义严重等与观点一致的史实或现象即可。(2分)⑥答案1:提炼出与史实一致的观点如“民生的艰难”等。(2分)答案2:仅根据部分史实提炼出的观点如“匮乏的物质生活”等。(1分)如果仅答“计划经济下的社会生活”、“社会生活的变迁”等无倾向性观点的不得分。(其中④⑤的答案可以互换,但不能重复)(2014新课标文综Ⅱ•4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世界近代史教材目录对比(节选)比较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一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不同:世界近代史开端不同。目录A以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开端;目录B以16世纪的东西方世界为开端。【解题思维路径】不同:目录A反映的内容主体便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而目录B既关注了西方,也关注到东方;既关注政治斗争,也关注经济变化与思想文化。变式练习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三国志》和《三国演义》目录对比(摘录)对比两份目录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的一处不同,并对这种不同进行阐释。答案:示例一:不同:体裁不同。《三国志》是官修史书(正史);而《三国演义》是文学作品小说阐释:《三国志》是官修正史二十四史之一,较为真实地再现客观历史,具有史料价值,但史书中的古汉语晦涩难懂,不利于大众阅读;而《三国演义》是在《三国志》基础上,经过作者的艺术加工后形成的文学作品,书中有许多故事情节系作者虚构,且文字浅显易懂、朗朗上口,符合大众口味,但史料价值却偏低。示例二:不同:写作体例不同。《三国志》采用纪传体方式;《三国演义》则采用章回体小说方式。阐释:《三国志》是一部官修史书,其修撰更多体现了封建统治者的意志,具有政治色彩;而四大古典小说之一的《三国演义》则是为了适应市民生活的需求,主要是在茶馆等地讲评书使用,是城市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受程朱理学的影响,小说中更多地渲染“忠君”“仁义”的情节。变式练习题2.(12分)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比较表一、表二,提取有关中美科技发展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41.表一:信息:美国,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2分)说明: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1分)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1分)信息:中国,以农产品为主要原料的手工业品和传统手工艺品发达。(2分)说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分)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1分)表二:信息:中国、美国均为高新技术。(2分)说明: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1分)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1分)其它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材料《史记》与《世说新语》中记载的具有男性美的人物对比(节选)变式练习题3:(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比较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所反映出审美观的不同之处,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答案:(1)不同之处:(4分)《史记》中以高、白、胖、孔武有力等为男性美的标准;《世说新语》中男性美不仅以高、瘦、白、丽的容貌美为标准,也把注重风姿美、神情美、行为放达等作为男性美的标准。(2)综合概括:(6分)秦末汉初战乱频繁,经济凋敝(社会发展水平较低)。魏晋国家分裂战乱频繁政局动荡不安(政治环境恶劣);庄园经济盛行(封建经济发展);士族制度的形成(特立独行士人群体的形成);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精神觉醒,追求个性(社会上普遍流行及时行乐的思想)。(3)拓展:(2分)西汉初到魏晋时期男性审美标准的不同,反映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魏晋时期的审美观念反映了人们对精神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美好事物本身的追求。“信息提取题”的解题技巧命题视角: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中隐含着一些有效信息,这些信息包括观点(史观)和结论等,要求考生从中提取出该信息并予以说明。设问中常出现“提取……信息”词语。目前高考已考过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试题。解题技巧:1、找出有效信息(观点或结论等)2、正反评论(因果阐释)所提取信息(2012新课标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19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10)。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2011新课标文综•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评材料中关于西方崛起的观点。(12分)(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解题思维路径】观点1:西方崛起是欧洲自身文明发展延续的结果观点2:西方崛起是本土文明延续和外来文明综合作用的结果【优秀答案展示】变式练习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下图摘编自安德森•麦德逊《世界经济千年史》,是中国和西欧从公元400年到公元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对比图。横轴为时间,纵轴为收入(对数标准)请提取图中的两条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12分)答案:信息一:14世纪以前,中国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西欧人均收入从14世纪开始超越中国。说明:古代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统治下,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小农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技术先进,人均国民收入高于西欧。公元14世纪开始,西欧商品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技术进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新航路开辟后,海外贸易逐渐发达,人均国民收入超过中国。信息二:西欧人均国民收入从公元11世纪开始稳步提高,19世纪中期增长速度迅猛;中国人均国民收入自14世纪后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开始下降,20世纪中期时降到低谷。说明:19世纪中期开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两次工业革命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西欧生产力的发展,加上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西欧经济增速普遍加快。中国14世纪开始,封建社会陷入僵化,经济发展长期停滞不前,19世纪后政治腐败,农民起义不断,加上西方疯狂的殖民掠夺,人均收入下降。信息三:中国国民收入自20世纪中期开始以较高速度增长。说明:新中国
本文标题:高考历史全国卷41题解题指导[含参考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7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