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关于现代文阅读考察的几个问题
现代文阅读的几个问题引言:目标似乎清晰茫然努力且痛A前提问题之一:为什么要有现代文阅读考察板块?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基本沟通能力汉语表达规范之二:考察哪些能力?梳理筛选归纳分类提炼概括引申提升之三:哪些作品适作考察样本?文体类别篇幅长度言语风格书写内容(短篇精品、长篇选段,微型小说、故事会。千字散文、长文缩写)B怎样考察?三类作品的考察能力互补已有的考察样式(跟)可能的考察样式(预)结构题题型(段落、情节或细节)环境题题型(心理、人格、背景)情感题题型(矛盾性兼容)主旨题题型(多重内涵)个体的——人的时代的——当下的(特殊句式理解题型)常见的复习方式(选文、题目、课堂长度、训练方式)常见困惑:虽然有“的”,也努力放矢,为何总是不及?原因:盯紧了靶,没看清与靶的距离,没看清靶的环数,不清楚手中是剑还是箭,抑或棍子。C教学如何放矢及的?明确文体意识:人物:人物活动轨迹情节:情感变化轨迹环境:映照衬托方式内涵:推衍深化脉络强化结构意识:关节处(散文的起承转合、小说的情节与细节,议论文的论证思路)理解层次:读懂,理解,清楚,明晰D、题目既然是原创,教师应具有三合一的能力:例文选择能力题目设计能力答案设计能力。结语:佳作细读,由慢而快。【例文阅读二】只念一点好他很小就失去了双亲,嫂子待他一点也不好,饭常常是别人吃剩了,就给他留一口,衣服破了,也不给缝补。邻家寡居的方大妈看他可怜,常常把他叫到家里,给他做点好吃的,年少的他多少体味到一点母爱和温暖。后来,他参了军,在部队一干就是20年。转业分配到一家国企,他为人质朴,富有识见,很快从科长擢升为副厂长,后来又当了厂长。他经常回去看望那个当年接济他如今已过花甲之年的女人,而对于那个一墙之隔的嫂子家,他是不去的。方大妈一直活到80多岁。在生命的最后时分,她迟迟不肯咽气,浑浊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和不舍。他来了,她颤抖着手摸了摸他的脸,这才放心地闭上了眼。送走了方大妈,他常感一种莫名的失落和烦闷。尤其是到年关时候,他常常站在窗前,对着家乡方向,陷入沉思。又一年,春节将至,他打点了几个包裹,叫儿子开着车,径直去了嫂子家。嫂子对他的不期而至感到十分吃惊,局促地把手往衣襟上擦了擦,忙着把炕上清理出巴掌大的一块地方让他坐。这些年,她过得并不好,老伴病逝,小儿子又有残疾。生活的苦难让她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苍老许多。他把带来的包裹放在一边,问寒问暖,走时硬往她的衣兜里塞了几百元钱。嫂子拉着他的手,不住地抹眼角:“都是我没福,小时候待你不好,你能来看看我就很知足了,哪还能再要你的钱呢?”他说:“过去的事不要再提了,现在想想,你孩子那么多,生活又不好,拉扯起来不容易,哪能都照顾过来呢?”她听了,越发羞愧不堪,泪流得更快了。他像是看透了她的心思,又说:“其实真该自责的是我,有时候想想,嫂子待我再不好,可毕竟还给我吃的,要不我早饿死了不是?所以,我真该早来看您才是……”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各自说着自己的不是,好一会儿才分开。隔膜一旦捅破,心就变得亮堂起来。从那以后,嫂子经常打发大儿子来看望他,有时候也自己坐车来,每次都要带些他爱吃的土特产。他呢,也把自己不舍得吃的东西给嫂子带回去。一来二往,中断多年的亲情,又变得像姐弟一样亲密无间了。去年,他七十大寿,嫂子一大早就雇车来了。这让他既感动,又有些不安。席间,她注意到他的一条腿不好,走路有些歪斜。问了才知道,是中风引起的后遗症,去医院花了不少钱,就是不见效。她说,你哥在世的时候,也得过中风,后来从一个郎中手里讨得一个方子很见效,你不妨试试,那方子我还放得好好的呢。他依照那个方子吃了药,神奇得很,腿好了,健步如飞。一次登山,坐在山顶上,眺望大海,他心有所感,去年生病的时候,还以为这一辈子完了,哪里想到有一天能爬这么高。妻坐在一边,看着他说:“其实,你最该感谢的是你自己,是你自己治好了你的腿。”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说:“是啊,要是我一直生活在童年的阴影里,后来这一切都无从谈起了,”他沉吟了一下,像是对自己又像是对妻说,“人不能光想着别人的不好,而应该多念别人的好,即使那份好只有一点点,你也应该记着,终生不忘。”1、小说开头写主人公不幸的早年生活,在情节安排上有何作用?为下文他总是念及别人对他的“好”和“不好”作铺垫;与他最终走出别人对他“不好”的阴影形成呼应;与下文嫂子念他的“好”提供药方作铺垫。(关于第三点,很多时候会被忽略)2、方大妈去世前“浑浊的眼里充满了期待和不舍”,直到主人公来“才放心的闭上了眼”。这一细节描写有何特殊意义?强调方大妈和主人公一直互相念对方的“好”,回应小说开头,为下文展开叔嫂之间的矛盾化解过程蓄势,揭示牢记别人对自己的“好”才能灵魂安适的小说主题。3、方大妈对“他”有恩,小说却略写这一人物形象,为什么?小说的主要矛盾在主人公和嫂子之间。方大妈这个人物的作用主要是衬托此矛盾,为下文主人公和嫂子互相“念一点好”的矛盾化解与主题深化作铺垫,略写是为了下一步展示生活的复杂性与人的认识深化,强化主题的丰富内涵。4、小说第11节“各自说着自己的不是”这句话有何表达作用?在情节安排上,首先可以为人物化解矛盾走向和谐提供合理条件,其次为下文叔嫂互相记住对方的“好”、互相关爱作铺垫。暗示记住别人的“不好”会蒙蔽心灵,反思是化解矛盾、走向心灵交流的前提。5、他和嫂子早年感情不好,晚年却“变得像姐弟一样亲密无间了”,小说这样安排有何特殊用意?以早年和晚年的时间对比,揭示人生感受的变化;以早年的互相冷漠和晚年的互相关爱,自然烘托“念别人一点好”的生活道理;叔嫂关系最后像姐弟一样亲密无间,暗示人间关爱是相互的,可以形成良性循环。6、应该怎样理解“只念一点好”的深刻含义?【例文阅读二】流放出生命的精彩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从深圳来到遥远的伊犁。那里,曾是林则徐的流放地。到伊犁的当天下午,穿过宽阔的伊犁河,我们来到这里的林则徐纪念馆,只见门前冷冷清清,没有一个前来参观的人。走进展馆,里面仅一间约两百平米的展室,室内布置简陋,文物不多,四壁的图片及说明也大多见过,远不如虎门的气派。家住深圳,我几乎每年都要去虎门。那里的林则徐纪念馆与鸦片战争博物馆建在一起,规模庞大,展馆外还有林则徐销烟池和虎门炮台遗址。每次去,总见到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故来伊犁前,对参观的事不太在意。犹如看戏,高潮过了,后面的戏,则容易被忽略。然而,或许是身临其境的缘故,当我越过千山万水,从发达繁荣的广东,来到偏僻遥远的边疆伊犁,当我从林则徐虎门销烟任两广总督的辉煌之地,来到他被革官免职、惨遭发配的流放地,再看这曾经熟悉的图片和文物,再去体验和感受林则徐的风雨人生,尤其是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静观他辉煌之后的坎坷,和“高潮之后的戏”,心中的震憾和感动,却是我在虎门所不曾有过的。林则徐是在花甲之年,被流放到新疆伊犁的。此时,他的仕途一落千丈,前途一片渺茫。昔日的辉煌,已成过眼云烟,从声名赫赫的两广总督到被皇帝革官免职,从威震四海的英雄到发配边疆的“罪臣”。因大功获重罪,真是千古奇冤!但更折磨人的是,处罚并非一步到位,而是“钝刀割肉”般地拖了一年半。从1840年9月到1842年3月,林则徐先后被革职查办,以“四品钦衔”遣戍伊犁,改遣开封协助王鼎治水,最终被流放伊犁,整个过程历时一年半,前后跨三个年度,其结果,一次比一次严重,一次比一次伤心。尤其是最后一次,林则徐治水立了大功,按惯例应可将功折罪,但道光帝仍将林则徐发配伊犁。王鼎不平,向皇上当面苦谏,不成,便自杀,成为一时震惊朝野的“尸谏”事件,然而,道光帝依旧无动于衷。林则徐身心俱损,国难当头、报国无门的绝望,加上治水劳累、戍途奔波,他在西安大病了两个多月,到1842年8月才从西安启程,踏上流放伊犁的漫漫戍途。在流放伊犁的三年多时间里,林则徐强忍身体极度不适,拖着多病之躯,为新疆呕心沥血。他亲历南疆库车、阿克苏、叶尔羌、吐鲁番等地考察,行程二万多里,所到之处兴修水利,开荒屯田。他亲自设计并率领民夫修筑龙口水段水渠,后被称为“林公渠”。他还积极改进推广“坎儿井”,被当地人民称为“林公井”。“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国难当头,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然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与高贵。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浓墨重彩的亮点,成为林则徐青史留名的标记。但这并不足以体现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时势造英雄。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除个人具备的英雄品质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危难的时局,百姓的呼声,肩负的职责,把林则徐推上了历史的风口浪尖,给他创造了成为英雄的历史机遇。而流放伊犁,使林则徐远离了时势环境的客观影响,如何生存,如何作为,坚守什么,追求什么,更多地依赖于他个人主观的选择,更多地取决于个人意志和品质,这对他的英雄人格和本质恰恰是个严峻的考验。苦难和挫折是人生的标杆,往往更能测出一个人生命的高度和深度。人在顺境中顺势而为容易,但要在逆境中坚守慎独太难。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而以往的辉煌与显赫,似乎都是为此所作的铺垫和积蓄。就像瀑布,其精彩动人之处,并非上游河水的浩荡,也非中间断崖的陡峭,而是水到断崖处,那奋不顾身的纵身飞泻。而此前的一切,似乎都是那悲壮的一跃,所作的铺垫,所制造的落差,所积蓄的能量。1.结合全文分析开头写伊犁林则徐纪念馆的冷清与简陋有何作用?主要作用是和下文形成双重对应,强化全文的思想内涵。首先,与虎门纪念馆的热闹形成对比,既烘托林则徐的一次人生高潮,又暗指其被贬之后的人生努力。其次,以伊犁纪念馆的冷清,反衬林则徐同样辉煌却不为世人重视的一面,强调“人生高潮之后”的复杂意味。2.文章写林则徐流放伊犁之前的治水功绩,目的在于强调什么?首先在于体现林则徐因大功获重罪后的人生磨难;其次在于通过其治水功绩与再次被贬的反差,批判当政者的昏聩;再次,以功与贬的对比,为下文林则徐在伊犁建立的功业作铺垫,以衬托人生高潮之后仍然有精彩之戏的哲理。3.从全文来看,作者认为“林则徐人格和精神的全部精彩”包含哪些内容?包含了以下几方面: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即便处于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个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然保持固有的伟大与高贵。4.文章结尾说:“人生如戏。如果把林则徐的人生看作是一出戏的话,那戏的高潮,恰恰是他被流放伊犁的这段经历。”请探究作者这样表达的深意。【探究题的重点在于,发现一个有价值的思考方向,(当然,发现得越多越好),深入思考然后系统完整地表达出来。切忌想到什么说什么,字数多不是得分的法宝。】探究之一:从林则徐的例子可以发现,人生从辉煌跌入逆境必然经历非常艰难的心灵历程,因此在逆境乃至极端逆境之中保持人格节操,默默努力,就成为非常难得的品质。林则徐“人生高潮之后的戏”,使读者看到了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林则徐,看到了一种真正高贵的品质。探究之二:林则徐流放伊犁之后做出的功业,人们却知之甚少。从本文所提供的资料,可以发现,伟大的功业和人格,既可能喧哗耀眼,也完全可能是长久地存在于偏远之地,只有善于透过人们熟知的资料,才可能发现真实的历史,发现历史人物真实而全面的生命轨迹,从而指正自己的人生。
本文标题:关于现代文阅读考察的几个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930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