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一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一、一氧化碳(CO)的物理性质⑴通常状况下为无色、无味的气体⑵难溶于水⑶一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略小实验室可采用法收集CO。排水法二、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⑴可燃性(可用作燃料)现象:安静的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发出蓝色的火焰,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2CO+O2====2CO2点燃用途:CO是许多气体燃料的主要成分。冬季人们为了抵御严寒,常常在室内用煤炉烧煤取暖,但如果使用不慎,就会发生“煤气”中毒事件,你们能猜测一下“煤气”是什么吗?“煤气”又是怎样产生的?2CO+O2==2CO2点燃CO2+C==2CO高温C+O2==CO2点燃蓝色火焰燃烧的煤炉煤煤炉中的化学反应:(通风良好)下层:中层:上层:吸热二次进风炉能节省燃料的原理:二次进风炉鼓入更多氧气,从而减少煤燃烧产生一氧化碳的几率,因而节省燃料。⑵毒性:CO有毒!!!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造成生物缺氧死亡。议一议:1、冬天用木炭取暖时,可以采取闻气味或放盆水来防止CO中毒吗?为什么?2、煤气厂为什么常在家用煤气中掺入微量具有难闻气味的气体?如发生煤气泄露应该怎么办?不能。因为一氧化碳无味难溶于水。目的:提醒人们注意煤气泄漏。措施:打开门窗通风,关闭阀门,不能出现火星和触动电器开关。•⑶.还原性:CO可将金属氧化物中金属的金属还原出来,可以用于冶金工业。CO+CuO====Cu+CO23Fe+CO+Fe2O3===CO232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反应装置现象:黑色粉末变成红色,澄清石灰水变浑浊。H2和CO都是可燃性气体,在与氧化铜发生反应之前必须先检验其纯度.为防止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加热发生爆炸。1、能直接点燃或加热CO吗?若不能,应该先进行什么操作?2、为什么在点燃之前先通入一段时间的CO?思考: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产生的尾气中含有CO,CO有毒,并且会污染空气,必须将它用气球收集起来或燃烧掉.完全反应后,为防止灼热的铜又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成氧化铜,必须先停止加热,持续通入气体,直到试管完全冷却.3、为什么在装置的尾部放置一个点燃的酒精灯?4、反应完成后为什么停止加热后还要持续通入CO?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物性差异:密度和溶解性;化性差异:CO可燃,CO2不可燃;CO有还原性,CO2有氧化性;CO不与水反应,CO2能与水反应;CO不与石灰水反应,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性质差异原因:二者分子构成不同。三、用途:做燃料,冶炼金属四、辨证看待一氧化碳的利与弊:有利的一面不利的一面可以做燃料使用不当会煤气中毒可以用于冶炼金属尾气不处理排放会污染空气一氧化碳的性质:1、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2、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2CO+O2==2CO2(放热、蓝色火焰)3、一氧化碳有剧毒(毒性);4、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CO+CuO==Cu+CO2点燃1、如何鉴别CO和CO2?2、如何将CO中混有的CO2除去?3、如何将CO2中混有的CO除去?4、如何证明CO2中混有CO?先通过澄清石灰水除去CO2,再最后再讨论1.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通过澄清石灰水.通过灼热的CuO或通入澄清石灰水将此气体通过澄清的石灰水。通过灼热的CuO,3.燃烧的木条去点燃2.通过灼热的CuO4.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不采用水除去CO2:CO2因为与水反应产生的碳酸(H2CO3)不稳定,易分解为水和CO2不采用燃烧法除CO:CO可燃,CO2不能燃烧且不支持燃烧,所以当点燃混合气体时,可能会不能点燃,或者CO燃烧不完全。课堂练习:1、下列CO和CO2的性质比较中正确的是()A、均是有氧化性、还原性、毒性B、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通常均为无色、无味的气味D、均能溶于水2、CO和CO2性质不同的原因是()A、分子排列不同B、分子构成不同C、组成元素种类不同D、相对分子质量不同3、除去CO2中混有的少量CO,可将该混合气体通过()除去CO中混有的少量CO2,可将该混合气体通过()A、灼热的氧化铜B、足量的澄清石灰水C、紫色的石蕊试液D、水CBAB4、下列反应的产物不污染空气的是()。A、硫在空气中燃烧B、煤的燃烧C、香烟的燃烧D、氢气在空气中燃烧5、用四种不同的方法鉴别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1)(2)(3)(4)6、将一束亮红色的铜丝,放在酒精灯上灼烧一会儿,然后迅速插入充满CO的集气瓶内,整个过程观察到铜丝颜色的情况是:铜丝表面先由红色变为______色,接着又由____色变为色,写成变化过程发生变化的化学方程式为:D通过炽热的氧化铜,能使氧化铜变为红色的铜的是一氧化碳点燃,能燃烧的是一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色的是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二氧化碳黑黑红
本文标题:一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29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