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安那般那守意经》-佛门正法数息观-张玄祥居士撰
《安那般那守意經》-佛門正法數息觀張玄祥居士撰一、前言以前講佛法,均在名相上講心的調伏,及調伏後的境界。現在回過來講開始修行時,如何從打坐入門下手,再用安般守意法門來成就身心。用修行人心地的狀況可說明修行的層次,今亦可用身心的變化來說明修行過程間的成就。我們看到每個道場均有人在教數息法,那如何才是真的世尊所教的數息法,我們在此也要將安般守意法門重點說明清楚。同時自從「打坐入門」的文章上網後,好像有很多人照著學習打坐,但入門課程僅對初基行者,若數月後已有進境者,當有不同的方法要來用,故有必要做進一步的課程介紹,這就要深入探討打坐時會發生的身體與心理的變化。方法論我們擺在後面,先來說明使用安那般那守意法門後,你修行中所會發生的一些經過,先在此說明一下,好讓各位心理有個譜。若自認為有不錯的境界,但若沒有經過世尊所說的這十六種殊勝境界,很難說你已有多好的修證,這些現象與境界是一個修行指標,就像《楞嚴經》的五十種魔相,要經歷一回,才能說是有所成就,否則都是自欺欺人,或著魔而不自知。二、數息法成就十六種殊勝境界初習行者得數息時,久而久之,自知依安般守意法門,令得止意。故《安般守意經》云:「數息能除兩惡,獲得十六種殊勝境界。」兩惡者即數息時失數及不及十息,是為惡。而十六種殊勝境界是行者修行過程中,身與心的種種變化,經云十六種身心的變化為1.自知喘息(呼吸)長,2.自知喘息短,3.自知喘息動身,4.自知喘息微,5.自知喘息快,6.自知喘息不快,7.自知喘息止,8.自知喘息不止,9.自知喘息歡心,10.自知喘息不歡心,11.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12.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13.棄捐所思喘息自知,14.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15.放棄軀命喘息自知,16.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茲將其略解述如下,往後當詳細說明。自知喘息(呼吸)長:因心緣息,心不散亂故,久之丹田成形,行者覺得似有一管,由喉頭伸入小腹中,連結入丹田,此境成,息愈來愈長,行者可自知之。自知喘息短:因小腹胞中(丹田)氣瀰漫小腹周圍,而未入他經絡,故行者呼吸,似球灌滿氣後,再進氣有困難,故呼吸變為緩慢而短,行者可自知之。自知喘息動身:因小腹拙火升起,內氣轉入奇經之脈,脈不通欲通之際,致身體震動,此乃意動之相,行者自知之。此時宜放鬆色身,告誡自己勿助其動,調整或緩慢呼吸,可突破此境。自知喘息微:因部分經脈已通,內氣前行似無阻礙,呼吸綿綿可進入微細似有若無之境界,行者自知之。自知喘息快:當呼吸入微時,氣隨循經脈前行,遇未通待通之經穴(尤以心輪為甚),因內聚氣不足,氣壅不前,當引發快喘息以調適,惟喘息快非正常,行者自知之。自知喘息不快:行者逢喘息快時,宜意守小腹,放慢呼吸或暫閉氣數十秒,放鬆色身,待呼吸能恢復順暢後,微閉息即可突破穴道,隨著呼吸又進入正常速度,行者自知之。自知喘息止:行者數息得定後,全身充滿內氣,再引入絲微外氣,即可轉成無量內氣,短暫間不須再呼吸,故喘息止,行者自知之。自知喘息不止:待有新經穴脈絡開引,內氣形成不具足,當再誘發呼吸以補其氣,故至此境界息止,息不止,交互功用,行者自知之。自知喘息歡心:行者數息、隨息得定,突破色身束縛,入心之覺受,因息止,定生故,心生歡喜(喜受),行者自知之。諸法本幻有,何喜之有。自知喘息不歡心:行者數息、隨息得定,入心之覺受,因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誘發根本煩惱起故,心生不歡喜(憂受),行者自知之。惟知一切法均妄而不實,何煩惱之有。自知內心妄念不實喘息自知:行者內氣,入頭部甚深部位(禪宗謂黑漆桶),引發諸多妄念,謂自心現妄想之相,經真心實相鑑照,均非實有,行者自知之。內無所復思喘息自知:行者內心自現妄念息而不生,末那意識審慎思量心不起,令內心脫黏內塵影事,無所復著,行者自知之。棄捐所思喘息自知:行者已知諸法無常,知心本寂,捐棄一切思想,讓心大死一番,讓禪定力堅固,行者自知之。不棄捐所思喘息自知:諸法無常,本因緣而生,緣滅法滅,如是認知,不再厭惡而棄心之所思,世間森羅萬象,坐觀成敗,行者自知之。放棄軀命喘息自知:色身依靠喘息而生,識神執此五根,息才可以繼。一口氣不來,識神離軀體,是謂命盡,如何在命終時捨命,行者自知之。不放棄軀命喘息自知:生死事已知,道業已成,空體寂滅已知,若此逃避,是謂自了漢,有違世尊再造之恩德,為繼佛慧命、利益群生,當發菩提心,不放棄軀命,廣作佛事,圓滿菩提,行者自知之。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門和尚─三、數息法成就十六種殊勝境界詳解1.自知喘息(呼吸)長:初學打坐的人因心緣息,心不會再胡思亂想。修行打坐最主要的是要誘發丹田的契機,當契機未形成時,喘息(呼吸)會很短。打坐日久,呼吸由短而慢慢增長,久而久之,丹田會成形,行者自己覺得似有一管,由喉頭直接伸入小腹中,連結入丹田,此境若成,呼吸會愈來愈長,此種境界行者可要自己體會知道。2.自知喘息短:待行者因丹田氣瀰漫小腹周圍,但尚未入他經絡時,前行無路,此時行者呼吸會變短,只因丹田似球一樣,球快灌滿氣時,再進氣就有困難,故呼吸會變為漸短,此種境界行者可要自己體會知道。3.自知喘息動身:因行者小腹丹田拙火升起,內氣轉入奇經之脈,或正經十二脈時,其脈之穴道不通,待要通之際,脈絡中的動能內氣,大過穴道阻塞的靜止能時,氣就會通過此穴道,以致造成身體會震動,行者可要自己知道。另有一種狀況是意動之相,此種狀況是發生在行者內氣強,但靜止不通的穴道不通,會引發身體的微動,若行者以意念助其身動,則會變成意動不止的現象,就像你坐著時有抖動腳的習慣,某腳一發動抖動,就成慣性的意動不止。此時行者宜放鬆自己色身,告誡自己勿助其動,調整或緩慢呼吸,可突破此境。4.自知喘息微:因行者部分經脈已通,內氣前行似無阻礙,呼吸綿綿可進入微細似有若無之境界,此時打坐似已入優質的情境中,行者應自己知道。身體是四大假合而成,地、水、火、風這四大,最主要還是在風大,「風」如果是灌得太大也不好,到底要多大呢?調得非常適當的話,呼吸就會慢,然後氣就順,再來就要悶氣或閉氣,空氣進到丹田,它就會化成真氣,當然在化成真氣之間,火大、風大都不能太大,火大會口乾舌躁,水大會往上蒸發,就會流口水。主要還是在風大,吸進來的氣,在打坐之間要悶氣、閉氣,會有意想不到的氣機,腳也不會痛,除非你是初學的,初學的丹田沒有成形。丹田如果不成形,不能夠長期承受打坐,腳會一直痛,所以我們花八個禮拜的時間,每次花三個小時來講丹田如何培養起來,主要是你以後打坐才能用得上。打坐吸一點氣,然後閉氣,這樣叫做「寶瓶氣」。「寶瓶氣」是吸一口氣以後可以悶很久,像瑜珈師可以閉上好幾個小時,甚至於好幾天,他跟本不借嘴巴或鼻子來呼吸,這種現象要丹田成形才能夠發揮內在的真氣綿長。5.自知喘息快:當呼吸入微時,氣隨循經脈前行,遇未通待通之經穴,尤以心輪為甚,因內聚氣不足,氣壅不前,當引發快喘息以示其現象,惟喘息快非正常,行者自知之。這裡講到如果喘息快的時候,你不要在那裡急速呼吸---哈!哈!哈!做急促的呼吸,那是沒有用的!應該要意守丹田,其實意守丹田是道家或世間禪的修行法門,把我們的心下降,氣守在丹田,好處是氣醞釀在丹田裡,你的仙骨處。我們背部腎臟部位下有一個仙骨,整片骨經絡密佈,這牽涉到腳的脈,及臀部環跳下面,如果這邊的氣不通,就會腳酸、腿麻。如果你意想丹田,風大調得很好,不要很大,只有十分之一的吸氣或五十分之一的吸氣,然後意守丹田悶著氣,丹田的氣機就會愈來愈大,影響到仙骨部位的經絡,腳就不痛。禪宗修法的是在三個丹田處,下丹田、中丹田(膻中穴)及上丹田(眉間),主要還是我們的眉尖輪,腦筋裡面,甚至是明點,這些都是唸咒、唸佛的人,氣都會往上衝,因為他要求開悟,打開黑漆桶,所以氣當然儘量要往上衝,很多人都會覺得頭脹、頭痛,要儘量把黑漆桶打開,這是禪宗的修法。世間禪的修法也好,道家的修法也好,大概都是意守丹田,這樣可以坐很久,腳也不會痛,一點點呼吸,如果你不再呼吸就進入四禪的境界。四禪第一個現象就呼吸要停止,心住一定境,也就是心不隨境轉,看到什麼,對境不起心動念,境與你的自性合一了,就不會起心動念打妄想,心裡很清楚。所以,你要學五通到此都可以成就,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都可以成就。但是誘發五通也沒有用,還是脫離不了三界,所以修佛法第一個要修漏盡通,不要先証五通,先把沒有煩惱的神通力証到,這才是最重要的,你証得五通不見得有解脫的知見,因為沒有真正了解佛法。你在應付第五點喘息快的時候,除了吸一口氣入丹田後閉氣以外,全身要放鬆,不要緊張,丹田真氣就會再補上,補上後就不會喘氣了。一般人在急喘的時候,不知道理都會緊張。你能閉氣四十秒、五十秒,你會覺得整個丹田的氣重新開發出來,在呼吸能夠恢復順暢以後微閉,即可突破穴道,哪個地方不通,就可以再往前突破,隨著呼吸,進入正常速度。快了叫做喘息快了,了解修行過程間有這種現象,一般每次打坐只打一柱香,而一柱香也只有一個小時,因此這種現象很少發生,通常此喘息快的現象大都發生在禪七。同學中范大德就常有此喘息快的現象,每次在新店淨緣講堂的禪一課程中,他都會出現急喘現象,有次還真倒在地上喘,經教他閉氣以誘發丹田不實的氣機才化解。淨緣講堂是上藏下度法師的道場,我們以前每月借用一次做禪修場所。范大德是修密宗的,氣就在中脈裡衝,老是走那條路,有一次就倒下來,我叫他不要喘,把氣閉住,這個境界就過去了,過不去是丹田的力量不足過不去,才有這種現象,這樣處理後呼吸就會慢慢正常。6.自知喘息不快:行者因內氣不足會造成呼吸快,逢喘息快時,宜意守小腹,放慢呼吸或暫閉氣數十秒,放鬆色身,待呼吸能恢復順暢後,微閉息即可突破穴道或心輪,隨著呼吸又進入正常速度,行者自知之。7.自知喘息止:行者數息得定後,全身充滿內氣,再引入絲微外氣,即可轉成無量內氣,短暫間不須再呼吸,故喘息止,行者自知之。第七點自知喘息止,到四禪的境界,如果你修世間禪的話,初禪時鼻子跟舌頭不用,有時對打坐之間的現象要了解一下,看我到那個層次。初禪還在欲界裡,初禪主要鼻、舌識不起功用,二禪時再加上眼、耳、身三識不起功用,眼睛沒什麼功用,耳朵聽不到聲音,身體也沒有感覺了。或意識控制不了身體,打坐時身體出不來,第六意識指揮不了它,別人已經下座了,他卻出不來。二禪境界身體不能控制,你叫他動,他動不了,你叫他下座,他下不來,因為他眼、耳、身三個識不起功用。三禪的話,不起功用的識更多,眼、耳、鼻、舌、身、意共六識中,只有意識能動。初禪、二禪是喜俱禪,修到二禪境界心常常法喜充滿,尤其是唸佛、打坐,覺得非常高興,心很愉快是喜俱禪。到三禪是樂俱禪,喜俱禪是心,樂俱禪是身,所以身體充滿了氣,每個細胞等於一個世界一樣,在這時候只有一個意念,當然這意念還有感覺快樂,這中間也有痛苦,身體痛、腳痛,熬過這個痛,氣通了就快樂,這是世間禪。到了四禪時,還是只剩下一個意識,這個意沒有痛苦、快樂的感覺,捨念清淨,捨一切念,好的、壞的、順的、逆的都沒有,只有一個意念在,四禪境就是一境性。初禪是未到地禪,二禪是喜俱禪,三禪是樂俱禪,四禪是一境性,四禪時息要停止,不呼吸了,才能入一境性中。行者不呼吸時會怎麼樣?就是舌頭會捲一圈,塞住你的喉嚨,喉嚨塞住了怎麼呼吸?塞住了就不呼吸了,這時把息斷了,即入四禪境界。一到四禪是色界天最高的禪定。色界總共有四禪天,初禪有三天,二禪有三天,三禪有三天,四禪有三天,加佛教小乘聖人的五淨居天,再加外道的無想天,四禪天總共有九天。學禪的觀念要搞清楚,有的人色身沒有破,它就不讓念頭起,一直壓它,有的人是打坐氣壓到腦筋裡面,念頭不起,他認為已經証到空了,有的人認為念頭不好,一直要擺脫它、躲避它,所以常常進入那個不想的境界,這些是外道,認識不清楚才會修到這樣,這與四禪最高廣果天壽等齊,無想天的天壽與廣果天的天壽相當,佛教的五淨居天是在四禪後得解脫智慧的境界。聲聞、緣覺就在這裡,聲聞緣覺是聖人,証得我空理,所以他不來受生,解脫了!小乘的須陀含果,天上、人間來回七次,才証到阿羅漢果;斯陀含果修到四禪天入五淨居天,天上、人間再來一次就不來了,證得阿羅漢果;阿那含果叫不還果,不再來人間了,不
本文标题:《安那般那守意经》-佛门正法数息观-张玄祥居士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037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