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语文六年级下册_练习4
练习四六年级下册鉴往知来•1.镜子。•2.照。•3.可以使人警惕或引为教训的事情。•4.观察,审察。•5.用在书信开头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解释】:审查以往,便可推知未来。鉴:观察;审视来:未来鉴往知来近义词:高瞻远瞩、数往知来反义词:目光短浅、鼠目寸光•jiànwǎngzhīlái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点水蜻蜓款款飞。•清风徐来,柳枝拂水。•儿时,我生活在城市的一隅,住在一个小小的院落里。•我鲜有同龄的伙伴,只好独自玩耍。1忠实,诚恳。2缓缓,慢慢。3和乐的样子。1.拭,掸去。2.轻轻擦过。3.甩动,抖动。4.违背,不顺。①书缓慢②(名)姓1.角落。2.〔~中〕将近中午的时候。3.靠边的地方鲜xiān1.新的,不陈的,不干枯的。2.滋味美好。3.有光彩的。4.味美的食物。5.特指鱼虾等水产食物。6.〔~卑〕中国古代北方民族。7.姓。鲜xiǎn1.少。诵读与感悟古今贤文(真理篇)我会读•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多看事实,少听虚言。•满招损,谦受益。知过必改,闻过则喜。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从善如流,疾恶如仇。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释义:•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出处《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近水识鱼性,近山识鸟音”,•住得靠近水,才知道鱼的生活性质;住得靠近山,才知道鸟的生活性质。•说明要了解一个人或一种东西,一定要接近这个人或这种东西近距离观察.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柴人。•想要知道山里的事情,就应该问打柴的人。•表示要熟知一件事一定要向精于此道的人请教。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这个成语是指要同时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只相信单方面的话,必然会犯片面性的错误。多方面听取意见才能辩明是非得失;只听一方面的意见,就信以为真,往往要作出错误的判断。满招损,谦受益。•自满招来祸患,谦虚使人进步。•满,骄傲、自满;招,招来;损,损害;谦,谦虚;受,受到;益,好处、益处。《书·大禹谟》:“惟德动天,无远勿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故此以“满招损,谦受益”来说明骄傲自满招致损害,谦逊虚心得到益处。知过必改,闻过则喜。•要知错就改。•出自陆九渊与傅全美。大意是听到别人说自己有错应当高兴,知道自己的过失应当不隐讳,而改正自己的过错应当毫不害怕。•孔子的弟子子路是个谦虚的人,孟子曾夸奖他说:“子路,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南宋的思想家陆九渊用这一典故,扩充了关于知过必改的含义,提出了三层意思。首先,不怕人指出错误;其次,知道错了不自欺欺人,自己仔细分析错误的由来,最后,坚决地改正错误。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枢shū门上的转轴•蠹dù蛀蚀•出处《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意思是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腐烂。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从善如流,疾恶如仇。•对好的行为要随从,对不好的事情要坚决反对,善打抱不平。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想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语见《孔子家语》。•意思是,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行为有帮助。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款”有六个义项:①法令、规定、条文里下分的项目;②经费,钱财;③器物上刻的字;④诚恳;⑤敲打、叩;⑥缓、慢。•“拨款”中的“款”应选();•“款待”中的“款”应选();•“条款”中的“款”应选();•“款步”中的“款”应选();•“款识”中的“款”应选()。24163“蔽“有两个义项:①遮,挡;②概括。•“旌旗蔽日”中的“蔽”应选();•“一言以蔽之”中的“蔽”应选()12•1、填写古诗名句或名人名言•(1)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只有经受住了艰苦实践,才能获得成功,这真是:“,。”•(2)从不同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感悟和体会,真是“•,。”•2、“满招损、谦受益。”的意思是,•毛主席说的“”与此相似。•3、先填空,再用这句贤文写两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自满招来祸患,谦虚使人进步。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忠言逆耳利于行未来的房子未来的交通工具未来你的职业未来的服饰未来的书包未来的桥梁未来的学校未来的……插上想像的翅膀吧,相信你也有很多的奇思妙想:或许有一天,我们生活中会出现薄如纸片的大屏幕高清晰电视,有会说话的电饭锅,有纽扣大小的手机,有会变颜色能调温的鞋子……吃、穿、住、行、用•说的人:内容完整(设计原因具备功能使用情况)、表达清晰、言之有序、态度大方、声音响亮。•听的人:安静地听,认真地想。活动任务单:•我们小组喜欢_____这个设计,因为:_______________。•这个设计使我们了解到:_______________。•我们的建议___________。
本文标题:语文六年级下册_练习4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08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