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登革热是东南亚流传的一种病,属输入性病例,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花脚蚊)叮咬人传播的传染病,由于目前尚无可以应用的登革热疫苗,预防控制登革热的唯一有效措施是控制蚊媒,切断传播途径,今年雨量较往年多,蚊子孳生密度增高较往年来得早,且伊蚊孳生密度比往年高等影响,江门今年出现本地登革热病例的风险较大!现在广东中山发现病例,从而引起重视。所以疾病防控中心开始宣传呼吁人们生活中注意蚊虫的妨害,做好个人保护,用过的东西及时处理掉,夏天离不开蚊虫,男人离不开伊腾猛鬼,只要平时多加小心就好。登革热最常见于每年的9、10月份,不论男女老少,稍微不注意被虫蚊叮咬,容易引起发热、头痛、全身酸痛等症状,甚至会导致出血。对于婴儿、小朋友,受感染严重者还会导致死亡。登革热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的叮咬传播,人与人之间传染性并不大,甚至很小很轻微,但面对着登革热,目前医学上没有一种疫苗可以预防,我们只有从身边、从源头开始进行杜绝。1.晚上睡觉时需要点上蚊香或者挂好蚊帐,避免夜间熟睡时候,被外面飞进来的蚊虫叮咬,从物理层面上防止蚊虫。2.如果被蚊虫叮咬之后,发觉有些头晕、发热症状,应该马上到医院或者社区专门诊所进行就诊,不可拖延,避免炎症的加重而导致并发症。3.平时应该注意饮食习惯,保证每日三餐的营养均衡,工作学习之余,更应该多参加一些户外体育运动项目,锻炼身体,提高身体免疫力,从本质上预防登革热的发生。4.室内室外必须清理积水,勤倒垃圾,搞好周围生活环境,保持卫生干净,从源头上杜绝蚊虫的滋生,减少蚊虫的数量。5.从大的方面上来讲,一个社区一个公共场所,需要全民动员,特别是负责单位部门,应该及时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普及预防登革热常识,同时进行灭蚊防蚊工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预防控制。白纹伊蚊是我国重要的媒介昆虫,在国外被称为亚洲虎蚊,是有白斑和银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蚊虫,属于“清水容器型”蚊子,俗称花斑蚊。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而且其幼虫具有“嗜静”的特性。水环境安静、阴凉,不易受打扰,最适合这种伊蚊产卵以及孑孓存活。对人有很强的攻击力,一方面严重骚扰人群的正常生活,同时,还可以传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它主要孳生在人工容器,如各类缸、罐、坛、盆、瓶、轮胎等的雨后积水中埃及伊蚊是引发‘‘登革热’’的祸首。2006年9月,海口港检验检疫办事处人员在对一艘入境的越南籍船舶实施卫生监督时,发现船尾甲板上的一只旧铁桶内有积水,里头有大量幼蚊、虫卵及幼虫。工作人员及时对这些幼蚊进行蚊种技术鉴定,证实了这些虫子是传播“登革热”的主要生物媒介——埃及伊蚊。登革热通过带有登革热病毒的雌性伊蚊叮咬而传染给人类。主要传播媒介为埃及伊蚊、白纹伊蚊。其中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在我省分布广泛,主要在清水容器中孳生,大多数在屋外或野外阴暗处流连,但亦会在户内活动。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在日落前两小时(约为下午五、六时),及早上八、九时。室外及室内皆可叮咬人。(1)发热:通常起病急骤,畏寒或寒战,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fever),发热时常伴较剧烈头痛,眼眶痛,肌肉,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2)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3)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典型病例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皮下出血,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是什么?登革热病毒必须藉由病媒蚊叮咬才能从人传给人,病患从开始发烧的前一天直到退烧,此期间都具有病毒传染力,此为登革热病患之病毒血症期(viremia)。病媒蚊叮咬登革热病患8~15天后,则具有终生传染病毒的能力。登革热的传播媒介主要是埃及斑蚊和白线斑蚊,在台湾均存在,但是分布领域有异。埃及斑蚊分布在北回归线以南,其活动主要在家户室内,部份在室外,所以在人口高密度都市,埃及斑蚊具有重要的传染地位;而白线斑蚊分布遍及全岛,但大多数均生活在野外。典型(普通型)登革热(1)发热:通常起病迅速,患者有畏寒或寒战症状,高热,24~36h内体温升高达39~40℃,多数患者表现为稽留热或弛张热。大部分患者经治疗5~7天后,体温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少数患者于发热3~5天后体温降至正常,1天后再度上升,称为双峰热或马鞍热(saddlefever)。发热时常伴较剧烈眼眶痛,肌肉、头痛、骨及关节疼痛,极度乏力,可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便秘等胃肠道症状。患者于发热期的呼吸、脉搏加快。早期体征有颜面、颈、胸皮肤潮红,眼结合膜充血及浅表淋巴结肿大。恢复期常因显著衰弱而需数周后才能完全恢复正常。儿童病例起病可较缓慢,毒血症状较轻,恢复亦常较快。(2)皮疹:常于病程的第3~6天出现,多为斑丘疹,可呈麻疹样皮疹,也有猩红热样皮疹、红斑疹及出血性皮疹(瘀点)等。在同一患者身上可同时出现两种或多种皮疹。皮疹多先见于躯干,然后逐渐向四肢、头面部蔓延,最后分布于全身皮肤。皮疹多有痒感,大部分不脱屑,持续3~5天后逐渐消退。(3)其他:约1/4病例有轻度肝大,个别病例可有黄疸,但脾大少见。2、轻型登革热症状和体征较典型登革热轻,表现为发热较低,全身疼痛较轻,皮疹稀少或不出疹,无出血倾向,但浅表淋巴结亦常肿大,病程常短于5天。流行期间轻型病例较多,由于其临床表现类似流行性感冒与急性上呼吸道炎,症状较轻,故较易被忽视而漏诊。3、重型登革热早期临床表现类似典型登革热,但发热3~5天后病情突然加重。表现为脑膜脑炎,出现剧烈头痛、呕吐、谵妄、狂躁、昏迷、抽搐、大量出汗、血压骤降、颈强直、瞳孔缩小等。此型病情凶险,进展迅速,可于24h内死于中枢性呼吸衰竭。(4)出血:出血多发生于病程的第5~8天。25%~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如牙龈出血、皮下出血、鼻出血等。皮肤、黏膜下出血等,出血范围的大小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关系。皮肤或黏膜下出血范围的直径不超过2mm者称为出血点,直径为3~5mm者称为紫癜,直径为5mm以上者称为瘀斑。当出血灶的皮肤明显隆起时称为血肿,可见于严重出血的病例。束臂试验亦称毛细血管脆性试验可用于疑似本病病例检查。检查方法是在前臂屈侧面肘弯下4cm处画一直径为5cm的圆圈,仔细观察圆圈皮肤有无出血点,如果发现出血点则用墨水笔标出。然后用血压计的袖带束于该侧上臂,先测定血压,再使其保持于收缩压与舒张压之间维持8min后解除压力。待皮肤颜色恢复正常(约2min)后,计算圆圈内皮肤出血点的数目,减去原有出血点的数目。若两者之差大于10则为阳性。登革热患者的束臂试验常呈阳性。由于束臂试验有可能使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患者的试验前臂出现瘀斑的可能性。因此,本试验不宜过多施行。登革热流行特征:1.地方性凡有伊蚊孳生的自然条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区,均可发生地方性流行,在城市中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可逐渐向周围的城镇及农村传播,在同一地区,城镇的发病率高于农村。2.季节性发病季节与伊蚊密度、雨量相关。在气温高而潮湿的热带地区,蚊媒常年繁殖,全年均可发病。我国广东、广西为5~10月,海南省3~10月。3.突然性流行多突然发生,不少国家在本病消慝十余年之后突然发生流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我国40年代在东南沿海曾有散发流行,至1978年在广东佛山突然流行。4.传播迅速,发病率高病死率低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蔓延。如1978年5月广东省佛山市石湾镇首先发生登革热,迅速波及几个市、县。1980年3月海南省开始流行,很快席卷全岛,波及广东内陆几十个省、市。病死率0.016%~0.13%.本病可通过现代化交通工具远距离传播,故多发生在交通沿线及对外开放的城镇。登革热病毒是小型黄病毒,属于黄热病毒属,能引起登革热急性传染病,通常由在白天叮咬人的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登革热病毒能够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包括有生命危险的失血性休克综合征和较少见的伴有肝衰与脑病的急性肝炎。感染登革热病毒轻则突然发热、剧烈肌肉疼痛、骨关节痛,重则广泛出血、迅速休克。广州登革热疫情2014年广州登革热疫情,指的是2014年6月份,广州爆发的感染登革热病例的疫情,此次登革热疫情犹在广州受灾特别重。随后疫情在各地发展。截至2014年10月21日零时,2014年广东全省共有20个地级市累计报告登革热病例38753例,其中重症病例20例,死亡病例6例。在例病例中99.1%都是轻症病。登革热疾病的发生是有一定的致病条件的,通常被蚊虫叮咬的人群才有可能得该疾病的。在治疗该疾病的时候,对出汗多和腹泻者,先作口服补液,同时注意水和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时应采用静脉补液,纠正脱水和低血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但应时刻警惕诱发脑水肿和颅内高压症、以及脑疝的可能性。那么登革热会传染吗怎么传染?在这里我们来分析一下。1.登革热的这种疾病是会传染的。一般来说患者患有了该疾病以后,如果不隔离治疗的话,是会传染给其他的人的,该疾病的传播途径是通过蚊虫来传播该病毒的,从而来传播该疾病的。2.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在生病之前被伊蚊叮咬以后,感染上登革热疾病以后,再被其他的蚊虫叮咬的话,那么这些叮咬过患者的蚊虫就可以再去叮咬其他的人们,从而会引起该疾病的流行的慨括:登革热(denguefever)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全身肌肉、骨髓及关节痛,极度疲乏,部分患可有皮疹、出血倾向和淋巴结肿大。本病于1779年在埃及开罗、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及美国费城发现,并据症状命名为关节热和骨折热。1869年由英国伦敦皇家内科学会命名为登革热。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在东南亚一直呈地方性流行。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流行,并分离出第Ⅳ型登革热病毒。此后,于1979、1980、1985年小流行中分离出Ⅰ、Ⅱ、Ⅲ型病毒。病因:易感人群:在新疫区普遍易感。1980年在广东流行中,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86岁,但以青壮年发病率最高。在地方性流行区,20岁以上的居民,100%在血清中能检出抗登革病毒的中和抗体,因而发病者多为儿童。同学们,登革热登革热是东南亚流传的一种病,属输入性病例,主要通过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花脚蚊)叮咬人传播的传染病,由于目前尚无可以应用的登革热疫苗,预防控制登革热的唯一有效措施是控制蚊媒,切断传播途径,今年雨量较往年多,蚊子孳生密度增高较往年来得早,且伊蚊孳生密度比往年高等影响,江门今年出现本地登革热病例的风险较大!现在广东中山发现病例,从而引起重视。所以疾病防控中心开始宣传呼吁人们生活中注意蚊虫的妨害,做好个人保护,用过的东西及时处理掉,夏天离不开蚊虫,男人离不开伊腾猛鬼,只要平时多加小心就好。
本文标题:预防登革热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439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