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辛弃疾预习问题反馈•部分诗句的翻译;•上片营造了怎样的意境?•用典及其作用;•怎么理解“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本文运用了哪些手法?•《水龙吟》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辛弃疾,做到知人论世。•分析意象,感受意境,品味情感。•掌握本词的艺术手法(?)•背诵《辛弃疾词两首》。•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感受词人的独特形象及其复杂情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以致用,与高考诗歌鉴赏相关题型对接。•体味辛词的爱国情感和豪放个性,体会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辛弃疾(1140—1207),字,号,济南历城人。抗金英雄,南宋著名词人。艺术风格以为主,与苏轼并称为“”,传世词有600多首,皆冠两宋。其词抒发,倾诉的悲愤,乃“”。幼安稼轩豪放苏辛强烈的爱国热情壮志难酬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是一位智勇双全的英雄。生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恨,收复失地。•他深谋远虑,智略超群。26岁时上述孝宗《美芹十论》,陈述任人用兵之道,谋划复国中兴的大计。•他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当时只求苟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他的一生“三仕三已”,42岁时,被弹劾罢职,居于江西上饶带湖十年;52岁起复为福建提刑,三年后被诬陷落职。闲赋八年后,朝廷准备北伐,但并未得到重用,两年后,带着绝望的心情,66岁的老英雄回到铅山故居,68岁含恨而逝。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工于词,为豪放派词人代表,风格沉郁顿挫,悲壮激烈。著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抄存》。《全宋词》存词六百二十余首。《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这时,他自江东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这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写作背景小组合作探究•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整首词,解释关键字句。•上阕写景部分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抒发了什么情感?•上阕哪些动词用得较好?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下阕运用了哪些典故?其作用是什么?•这首词中作者抒发了哪些“登临意”?试作分析。•总结分析本首词中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抒情?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山:“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韩愈《送桂州严大夫》“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皮日休《缥缈峰》•手法:移情、比喻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吴钩:“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破阵子》•拍栏干:“休去依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辛弃疾《摸鱼儿》•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思吴江歌》浮世功名食与眠,季鹰真得水中仙。不须更说知几早,直为鲈鱼也自贤。——苏轼“辛稼轩,词中之龙也,气魄极雄大,意境却极沉郁。”——《白雨斋诗话》①从写景入手,意境开阔,寓情于景,借景抒情。②通过历史典故,层层推进,自然而贴切,深沉而含蓄。艺术特色用典•所谓用典,即引古人、古事来比今人、今事以抒怀,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语词精炼、文情隽永、蕴藉丰富、含蓄深刻、内容充实,使文本表情达意更为有力。上片借景抒情,借登临时即目所见,抒发漂泊南方、渴望报国而无用武之地的幽愤。下片述怀言志,三个典故叠用,表达满怀报国热情却报国无门、年华已逝但壮志未酬的复杂情。这首词作者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作者想要收复失地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达深沉的爱国之情。归纳总结词到苏轼手里进一步扩大了题材和意境,建立起豪放的词风。但豪放词到辛弃疾手里才臻于完善而达到高潮。苏轼的词:具有豪迈奔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襟,形成了豪放、飘逸、旷达的风格。辛弃疾的词:既表现出慷慨激昂的感情,跃跃欲试的雄心,又表现出深沉的苦闷和报国无门的悲愤,形成了雄深、雅健、沉郁的风格。苏辛词比较
本文标题:《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68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