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简答题1.什么叫虚电路?它与传统电话交换网中的物理链路有何不同?答:虚电路是分组传输中两种基本的选择路由的方式之一。在一个会话过程开始时,确定一条源节点到目的节点的逻辑通路,在实际分组传输时才占用物理链路,无分组传输时不占用物理链路,此时物理链路可用于其它用户分组的传输。会话过程中的所有分组都沿此逻辑通道进行。而传统电话交换网PSTN中物理链路始终存在,无论有无数据传输。2.分层的基本概念是什么?什么叫对等层?采用层次化设计的好处是什么?答:分层的基本概念:通信网络的协议可按照分层的概念来设计,分层概念的基础是“模块”的概念对等层:由于信息的交换必须在双方进行,通信的双方必须有相同(或相应)的功能块才能完成给定的功能,因此在每一层双方两个功能相对应的模块就称为对等模块或对等过程采用层次化设计的好处:设计简单,可懂性好,标准化、互换性好,有大量现存的模块可以利用3.简述面向字符的组帧技术中在信息比特流中出现与Flag相同的比特串(如连续出现6个“1”)的处理技术。答:在面向比特的组帧技术中,通常采用一个特殊的比特串,称为Flag,如0160(1j表示连续j个“1”)来表示一帧的正常结束和开始。当信息比特流中出现与Flag相同的比特串(如连续出现6个“1”)时主要采用比特插入技术:(1)发端信息流中,每出现连续的5个“1”就插入一个“0”。这样被插“0”后的信息比特流中就不会有多于5个“1”的比特串。(2)接收端在收到5个“1”以后,如果收到的是“0”就将该“0”删去;如果是“1”就表示一帧结束。采用比特插入技术,除了消除信息帧中出现Flag的作用以外,它还带来其他作用:(1)如要丢弃或中止一帧,则可连续发送7个或7个以上的“1”。(2)当链路连续出现15个“1”则认为链路空闲。因此016是一个结束标志,如果016后面是0表示正常结束,如果016后面是1表示非常中止。4.简述四种ARQ的基本思想。答:(1)停等式ARQ(Stop-and-WaitARQ)的基本思想是在开始下一帧传送以前,必须确保当前帧已被正确接收。(2)发端在没有收到对方应答的情况下,可以连续发送n帧。收端仅接收正确且顺序连续的帧,其应答中的RN表示RN以前的所有帧都已正确接收。这里收端不需要每收到一个正确的帧就发出一个应答,可对接收到的正确顺序的最大帧序号进行应答。(3)在返回n-ARQ中,如果前向传输的某一个帧出错,则在收到对方的否定应答后,该帧及其后续的帧都要重传,而不管这些后续是否传输正确。选择重发式ARQ的思路与返回n-ARQ相同,其窗口仍为n,但仅仅重发有错的帧。(4)ARPANETARQ采用了8个并行等待式ARQ,每一个等待式ARQ对应一个虚似信道。输入分组可以任意分配到空闲的虚拟信道A-H上。如果所有虚信道忙,分组将在DLC层外等待。处于忙状态的虚拟信道上的分组被复接到物理比特管道上传输。采用轮询的方法来循环查询各个虚拟信道,当轮询到某一忙信道时,如果应答还没有收到,则将该虚拟信道的分组再次发送到物理信道上。因此,该复接方式就不需要设置定时器来计算等待应答的时间。如某虚拟信道上收到应答,则置该信道空闲。5.比较说明网络层与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的主要区别。答:层的差错控制与数据链路层差错控制的主要差别在于:①使用的位置不同。数据链路层的差错控制是用于一条物理链路的两端,而网络层的差错控制是用于网络中的任意两节点之间。通常网络中的任意两个节点之间的传输路径会由多条链路串联而成。②编号的方式不同。在网络层是对一个Session中的分组(或者字节,或者消息)进行统一编号。而在链路层上是对不同Session中所有分组(成帧后)进行顺序编号。③传输顺序的差别。在链路层,所有的帧都是按顺序传输的;而在网络层中,相同源和目的节点的分组可能会经过不同的路径,分组的传输可能会出现乱序现象。④时延不同。在链路层,传输时延(包括传播时延、处理时延、帧传输的时延)在小范围内变化;而在网络层,传输时延会在大范围内变化。6.简述固定多址接入协议的优缺点7.简要说明CSMA/CD与CSMA区别。答:总的来说,CSMA/CD接入协议比CSMA多址接入协议的控制规则增加了如下三点:(1)“边发边听”:任一发送节点在发送数据帧期间要保持侦听信道的碰撞情况。一旦检测到碰撞发生,应立即中止发送,而不管目前正在发送的帧是否发完。保证尽快确知碰撞发生和尽早关闭碰撞发生后的无用发送,这有利于提高信道利用率(2)“强化干扰”:发送节点在检测到碰撞并停止发送后,立即改为发送一小段“强化干扰信号”,以增强碰撞检测效果。可以提高网络中所有节点对于碰撞检测的可信度,保证了分布式控制的一致性。(3)“碰撞检测窗口”:任一发送节点若能完整的发完一个数据帧,则停顿一段时间(两倍的最大传播时延)并监听信道情况。若在此期间未发生碰撞,则可认为该数据帧已经发送成功。此时间区间称为“碰撞检测窗口”。有利于提高一个数据帧发送成功的可信度。如果接收节点在此窗口内发送应答帧(ACK或NAK)的话,则可保证应答传输成功。8.路由算法和流控算法的相互作用是什么?在不同业务负荷情况下,对一个好的路由算法有哪些基本要求?答:路由选择算法确定数据从源节点到目的节点传送的路径,而流量控制算法是限制允许到达某些数据链路或网络某个部分的业务量,以防止这些链路或部分过分拥挤。基本要求有如下几点:正确性、计算简单、自适应性、稳定性、公平性、最优性。9.请详细说明如何正确理解最短路由与最佳路由。答:(1)最短路由(ShortestPathRouting)许多实际的路由算法如RIP(RoutingInformationProtocol),OSPF(OpenShortestPathFirst)等都是基于最短路径这一概念。分组交换网络的各种路由算法实质上都是建立在某种形式的最小费用准则的基础上。譬如,我们把准则定为“最短路径”,那就有所谓的“最短路径路由算法”;这里所说的“最短路径”并不单纯意味着一条物理长度最短的通路,它可以是从发送节点到达接收节点的中转次数最少。最短路由的一个关键是如何定义“费用”。如果最关心分组时延,则把“费用”与时延相关联。此时“费用”与两个参数有关:链路的物理长度和链路上的业务强度。前者决定信道的传播时延,后者决定分组的发送等待时延。因此,如果将两个参数的值折算为该链路的费用或“长度”值(时延的大小),则最小费用算法等效为最小时延路由算法。长度通常是一个正数,它可以是物理距离的长短、时延的大小、各个节点队列长度、最小跳数(中转次数)等等。其次,链路的长度随着时间可能是变化的,它取决于链路拥塞的情况。最短路由关心一个节点对之间的一条路径的选择和求解,因而有两个方面的缺陷:①为每对节点之间仅提供一条路由,因而限制了网络的通过量;②适应业务变化的能力受到防止路由振荡的限制。(2)最佳路由(OptimalRouting)最佳路由是从全网的范围寻找所有可能的传输路径,从而使得发送节点到达接收节点的信息流的时延最小、流量最大,而不是局限于一条所谓的最短路径。采用最佳路由(基于平均时延最佳化)可以克服最短路径的上述缺陷,它可以将节点对之间的流量分配在多条路径上,从而可使网络的通过量最大,时延最小10.简述虚电路方式中导致分组丢失或传输出错的主要原因。答:电路方式中,可能会有下列原因导致分组丢失或传输出错:①虚电路号错误导致不正确的帧通过了CRC校验,而把不正确帧误认为是一个正确的帧;②当数据分组中的传输错误未能被CRC检查出来;③节点或链路故障,可能导致部分分组丢失,如果没有分组编号,目的节点就不可以发现丢失的分组。
本文标题:简答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71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