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水调歌头——苏轼语教2班沙马什古子1216250055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一)、《水调歌头》,它是人教版八年级(下)第六单元中的一首诗。这首脍炙人口的中秋词,为作者醉后抒情,怀念弟弟苏辙之作。全词运用形象的描绘和浪漫主义的想象,紧紧围绕中秋之月展开描写、抒情和议论,从天上与人间、月与人、空间与时间这些相联系的范畴进行思考,把自己对兄弟的感情,升华到探索人生乐观与不幸的哲理高度,表达了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无限热爱。(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出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情、诗理和诗味,体会不同情境下的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1、抒情诵读。这也是本诗教学的重点。2、品味诗句,感受意境。3、了解作者的情感境界。这样才能将诗的解读升华到更高的层次。囿于年龄和经历的差异,这方面的理解会成为难点。学习重点:学会通过想象,感悟古代诗词的意境。学习难点:体会作品表达的人生哲理二、教学方法在教学思路和理念上我遵循以下几点: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我国的当代教育家魏书生、钱梦龙等人的教学论都特别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法。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按照以上思路,在本课教学中我主要运用了以下几种教法:1、自主学习法要求学生自主参与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如课前预习、课上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课后及时复习巩固等。经过自学,应基本读准字音、理解课文内容。2、诵读品味法要求学生在,扫清文字障碍,初通文意后,能通过反复朗读,读出文中的韵味,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可以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神。3、创造性学习法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创新的精神。三、教学过程1、导入古往今来,明月牵动了多少文人雅客的情思,我们信口就可拈来几句。比如…教师的一句话就可激起学生诗情的波浪。教师继续引导:大家记不记得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就由优美的月色引发了对人生的感慨。然后让学生回忆原文。之后自然导入新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仍然是苏轼对月抒怀的诗说明:这样的导入既联系了旧知,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还让课堂一开始就有了浓厚的文学氛围。2、倾听作品,创设情境说明:列宁曾十分强调情感对人的认识和逻辑思维的调节作用,他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由此可见,情感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我力求酝酿出一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感与情绪。文章的flash朗读兼具美丽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朗读,对于学生读准字音进入情境非常有效。3、反复诵读,走入文本“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我先请几名学生朗读,在此过程中组织学生听读、评议,然后集体朗读。在这基础上,让学生配乐朗读。(乐曲«明月几时有»就是专门为这首诗配的乐,因此,意境与诗非常和谐,这首乐曲节奏舒缓而有力,正好适宜这首诗的基调)说明:旨在让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感悟,初步把握诗的语气语感,为进一步理解诗奠定良好的基础。4、与文本对话,赏析诗句现代教育理论主张在课堂上抛出一个主问题来带动学生对全篇进行质疑、分析、探讨一石可以激起千层浪;而不是象从前一样用一个个琐碎的问题来牵着学生鼻子走。因此,我就问学生“你喜欢哪一句或几句,喜欢的理由是什么?”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这1句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因此,我在教学中注重方法的传授。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总结过赏析诗词应从词语、句子含义、修辞、展现画面、思想感情、相关诗句等方面进行。因此,他们可以轻车熟路地进行分析。说明:新课标指出“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上述活动是让学生们合作探讨进行的。通过这个环节,就理解了诗的艺术特征和诗人的感情、胸襟。5、与诗人对话,主题升华教师阐述:整首诗中,诗人既有出世思想,又有恋世情怀。但最终还是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你们能从中受到启示吗?学生能总结出:在我们人生的路途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只要我们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热爱生活、情怀旷达,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一环节环环相扣,一方面揭示了诗的主旨,另一方面又培养学生对文章内涵的拓展延伸。6、解读作者新课程标准主张中学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人文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精神。初中古诗教学,则以培养学生的兴趣与语感为主,使学生对中国古文学作品作家有所了解。所以我要求学生结合他们所了解的苏轼的生平及作品写一段关于苏轼的介绍(体裁可诗可文)。这个小练笔的设置,既合乎读写结合训练的要求,又真正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7、自检自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我让学生自己就这首诗出题,题型也由学生自己总结。多媒体出示:难度由小到大依次是:直接默写上下句;根据提示默写上下句;语境默写。这项如果课上时间不足,可以留作课下作业。语文应注重基础知识与素养能力的双重提高。这几项练习、作业都符合这个要求。、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文学家、词人、诗人,是豪放派词人的主要代表。唐宋八大家之一,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他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创作背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却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当词人面对一轮明月时,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思考★给标出的字注音。丙辰()宫阙()琼楼()绮户()婵娟()不胜寒()★解释下列词语。把:朱阁:不胜寒:绮户:无眠:何似:婵娟:做对了吗?★给标出的字注音。丙辰(bing3chen2)宫阙(que4)琼楼(qiong2)绮户(qi3)婵娟(chan2)不胜寒(sheng1)★解释下列词语。把:持朱阁:朱红的楼阁不胜寒:禁不住绮户:雕花的窗户无眠:难以成眠的人何似:哪里像是婵娟:月宫里的嫦娥,这里指明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现在是什么年代了。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只怕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像在人间!归纳小结•上阕:望月(写景)借景抒情上片望月,作者想超脱于尘俗世界,有乘风归去之想.但天上和人间,幻想和现实,出世和入世,两方面同时吸引着他.相比之下,他还是立足于现实,觉得有兄弟亲朋的人间生活更温暖亲切版书设计•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意象:主题:明月————宫阙————琼楼玉宇这首词表达了词人阔达的胸襟和对亲人的思念•背诵这首词的上阕部分•小作文根据下文的开头,发挥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中秋的夜晚,凉风习习,我坐在阳台上,望着明亮的月亮,思绪万千……”课后作业谢谢!
本文标题:水调歌头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88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