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工作理论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周四11-13节系实验室2015级周雄兵{15807148690/68759052}教材:何雪松著:《社会工作理论》,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4月参考书目:DavidHowe.Anintroductiontosocialworktheory:makingsenseinpractice.Aldershot,Hants,England:WildwoodHouse;Brookfield,Vt.,USA:DistributedbyGower,1987.MalcolmPayne.Theoriginsofsocialwork:continuityandchange.Basingstoke,Hampshire;NewYork:PalgraveMacmillan,2005.必读书目:纽曼:《发展心理学》,白学军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查尔斯·H·扎斯特罗、卡伦·K·柯斯特-阿什曼:《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6版)课程内容与学时分配表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6第二章心理动力理论6第三章认知/行为理论3第四章系统与生态理论3第五章社会发展理论3第六章赋权理论3第七章社会支持网络理论3第八章女性主义理论3第九章其他理论视角3讨论与复习3一个社会到了“礼崩乐坏”的地步,社会底层的素质固然不高,但是更应该受谴责的,大概还是那些有权有势又有钱的精英“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这被视为孟子的四端说,是他性善论的依据,也是其所有学说的基础所在。他还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没有了“恻隐之心”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会是冷漠的、自私的、甚至残酷的。林语堂先生在《吾国与吾民》一书中分析了“中国人的‘各人自扫门前雪,勿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莫谈国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阴暗心理的形成,盖因缺乏人权之保障也。蝼蚁尚且偷生避死,何况万物之灵的人哉”。中国人是世界上少数没有信仰的可怕国家之一。没有自己的信仰导致了自我泛滥,缺少约束,缺少统一的精神支柱,没有统一规范的道德意识和真理意识,每个人按自己的意志确立行为,每个人都有他自己行为的道理在当前这样的教育环境下,我们先是失去救同类的能力,后来连被同类救的能力也失去,最后偶尔被救也忘记了感恩,感恩也要求要感谢国家,而不是感谢人--这个同类本身第一章社会工作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工作理论一、社会工作理论的界定1、社会工作是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的助人服务活动。社会工作是一门科学(服务对象的客观性、工作方法的科学性、工作过程的逻辑性)、一门艺术(对工作方法和技术的灵活运用、对问题细致地分析与奇妙地应对、任务的更新独特与特殊)、一种制度(有一套明确的理论作指导、有严密而科学的行为规则、有专门的机构和受过专门训练的社会工作者)、一个专业(有一套系统的理论体系、被社会所认可、具有专业权威、职业群体内部有伦理守则、有专业文化)。社会工作融知识、价值和技巧为一体;立足科学知识、回应不同人群的需要并寻求社会的积极改变的制度安排;代表的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责任、关怀和奉献。2、理论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界和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结论。从对事实的推测、演绎、抽象或综合而得出的对某一个或某几个现象的性质、作用、原因或起源的评价、看法、或程式。概念与关系—共变、因果、互动。3、社会工作理论在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工作专业缺乏理论,把社会工作简化为应用社会学。二、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1、社会工作的建构个人通过制度化和合法化的途径,在既定的社会结构中建立社会意义;反过来,社会通过树立社会传统来规范在其结构中活动的人们的行为。社会工作总是由工作者、服务对象、情景三个要素构建起来的。工作者的构建P17服务对象的构建P18情景的构建P222、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P23三、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1、相辅相成2、经验与反思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中的文化差异P8选择一个理论P57综合使用P58第二节社会工作理论的类型一、根据理论关注内容(DavidHowe)1、支持社会工作的理论是指那些对社会工作所涉及的要素进行解释的理论。包括关于人及社会本质的理论,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理论,人类心理与行为的理论,社会结构、社会规则、社会制度的理论等。2、社会工作理论是关于社会工作专业的性质、目的、过程与方法的理论。包括个案工作理论、小组工作理论、社区工作理论等。二、根据理论本体论和方法论(MalcolmPayne)1、实证主义理论是一套判断知识有效性的规则。实证主义者相信只有从我们自己的经验或观察中找到的东西才能称之为知识。对实证主义者来说,价值与知识无关,科学是价值中立的。在方法论方面,实证主义主张探索世界形成知识的方法是唯一的,只有经过人们的感官获得,并经过试验验证的知识才是可信的。在方法上,实证主义强调实验法的普适性,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测量的,而且只有通过定量测得的知识才是可信的。因此,实证主义要求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必须是中立的,也就是说无论谁使用同一个研究方法,所得出的结果都应该是一样的或类似的。实证主义理论的一个缺陷在于它关注了人与社会的共同本质,却忽视了其差异性和独特性。2、后现代理论提供了一种对世界更为复杂的理解。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所谓知识,其实只是人类用象征性的观念、词语对现实进行的表述。在后现代主义者看来,符号、语言从来没有脱离它的主体而独立存在。每个人所使用的符号、语言所表达的意义都与其个人特征、利益、社会地位等个人因素直接相关。在后现代主义那里,知识是权力的反映。后现代主义对社会工作产生了直接的影响,直接引起社会工作者对社会工作一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佩恩提出了后现代主义社会工作者的疑问:知识所陈述的事实是什么(或者说什么是知识)?谁说事实是这样的?是什么样的社会关系让他们用这样的方式陈述事实?后现代主义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颠覆了现代主义理论,成为一个全新的视角。三、根据理论层次(Pilalis)1、宏观理论。马克思主义、结构功能主义2、中观理论。解释理论与模式理论3、实践理论。具体技巧与方法四、根据理论强调的对象(MalcolmPayne)1、反思性-治疗性理论P42、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理论P53、个人主义-改良主义理论P5五、根据理论的功能(罗致光,香港)1、描述性理论——心理分析理论、学习理论等2、指示性理论——各种模式理论第三节社会工作的理论范式:四个传统一、范式的概念和理论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并在《科学革命的结构》(1962)中系统阐述的。由于范式概念是库恩整个科学哲学观的中心,他试图以此来概括和描述多个领域的现实科学,而不仅仅是对科学史和哲学感兴趣,因而从不同方面、不同层次和不同角度对范式概念作了多重的界定和说明。英国学者玛格丽特.玛斯特曼对库恩的范式观作了系统的考察,(1987)他从《科学革命的结构》中列举了库恩使用的21种不同含义的范式,并将其概括为三种类型或三个方面:一是作为一种信念、一种形而上学思辨,它是哲学范式或元范式;二是作为一种科学习惯、一种学术传统、一个具体的科学成就,它是社会学范式;三是作为一种依靠本身成功示范的工具、一个解释疑难的方法、一个用来类比的图象,它是人工范式或构造范式。共同的世界观,公认的基本假设、概念体系、研究方法。二、实证传统19世纪,被孔德以“实证主义”的命题提出。他认为实证科学不仅能够说明自然现象,也完全可以用于研究社会现象。据此,孔德将社会科学划分为五门: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孔德认为:虽然各门自然科学进入实证阶段的时间各不相同,但都已成了实证的科学,惟独社会学一直未能摆脱神学和形而上学的影响,要建立一门凌驾于百科之上的科学的社会学,必须对以往的社会科学进行改造,根本的原则就是实证;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着共同的逻辑和方法论基础,社会科学必须以自然科学的实证精神作为自己的方法论基础,而且社会科学研究在内容上和具体方法上都直接依赖于自然科学。因此,只要借助在自然科学中已经成功运用的方法(观察、实验、比较),社会学就能解释社会发展和社会秩序的规律。(《实证哲学教程》、《实证政治体系》、《主观的综合》等)孔德之后,斯宾塞开始将生物学的规律用于解释社会结构和社会现象,将孔德确立的实证社会学原则具体化了。然而,他们在将科学精神从自然科学引入社会研究领域,使社会学从社会哲学中分化出来的同时,却并未对社会研究方法论作深入地探讨。完成这一任务的是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心理学原理》、《第一原理》、《生物学原理》、《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伦理学原理》)作为孔德的继任者,涂尔干将实证主义发展到一个极高的水平。他认为社会学应该以“社会事实”为研究对象,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人的、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制性。社会学研究方法最基本的原则是将社会现象当作客观事物来看待,也即意味着社会事实可以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对社会现象做出解释时,他反对使用“内省”的方法,认为任何社会现象产生的原因都是另一个社会现象,而不是一种个人心理现象;同时他也反对使用历史的方法和功能分析的方法,认为只能从一个社会的内部,通过社会的环境来解释特定的社会现象。(社会分工论》(1893)、《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895)、《自杀论》(1897)、《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尽管实证主义方法论一直处于统治地位,却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并不是人们认识社会的惟一有效的途径。显然,在以下方面实证主义是有致命缺陷的:1.社会现象与自然现象有本质的区别,社会现象由文化意义和价值系统构成,要了解和把握这些意义,必须加入研究者的演绎,因此不能照搬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类社会;2.人的活动是有内在动机的,人的行为受价值观的影响,因而在科学研究中无法做到绝对的“价值中立”。自孔德倡导实证主义研究以来,人们就没停止过对它的攻击和质疑。作为对立面出现的人文主义传统,是其中的突出代表;建立在其思想之上的人文主义方法论,成为社会学研究的又一视角。在其发展的早期阶段,狄尔泰和韦伯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三、人本传统狄尔泰强烈反对实证主义者用自然科学理论去说明社会现象,认为理解和诠释才是人文科学的真正方法。在狄尔泰的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有三层涵义:人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这种意义是可以表达的;意义的表达通过与背景相关可以得到理解。理解的功能在于与其他的生命及表现形式发生沟通和交流,理解的基础是内心体验。人通过自己的内心体验直接意识到自己在世界中的存在。同时,这种内心体验又成为理解别人内心世界、活动动机和文化符号的基础。然而,狄尔泰在反对实证主义的同时,他所提倡的理解方法中的直觉主义倾向又使自己陷入了主观惟心主义的泥沼里。《精神科学序论》(1883)、《哲学的本质》(1907)韦伯全面系统地继承了自狄尔泰以来的反实证主义传统,成为20世纪初期反实证主义的社会学的集大成者。韦伯认为社会学是一门试图深入理解社会以便对行动过程及行动结果作出因果解释的科学,社会现象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具有不同价值意向的人们相互作用的结果,“理解”是社会学的基本方法,社会研究者只有通过对行动者的移情和体验,才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因此,他反对17世纪以来的自然主义,特别是19世纪孔德和涂尔干以来的实证主义传统。但是韦伯对待实证研究的态度并不象其他人文主义者那么极端,他试图去发现实证主义与人文主义研究两者间综合的可能,以调和两派的对立。韦伯认为,强调人活动的主观性的特征并不能否定对社会历史现象进行客观分析的可能。理解方法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法,但它不是社会解释的全部,对于人类行为中的非理性因素就不能用“解释”的方式去研究,而只能采用实证研究的“因果分析”方法,因此,韦伯提出“理想类型”的概念。理想类型就是当行为者完全按照合理性的标准合理地行动时行为者活动的模型,在一定经验事实和材料的基础上,观察者在自己的头脑中抽象出社会行动的“纯粹”形态,
本文标题:社会工作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89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