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风波一鲁迅小说的特色(一)思想方面:遵命文学——遵循反封建的时代特色,从总的倾向到具体描写都与五四精神一致。★“有时未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可是呐喊,自然要奉将令了”。(二)环境塑造:未经彻底改造的半封建的封闭社会。(三)人物塑造:包括农民和知识分子两类人,前者着力表现其麻木与挣扎,后者有意刻画其软弱孤独。(四)故事情节:不注重情节的离奇与曲折注重其内部深刻的蕴含。(五)表现手法:融中外手法而出新,注重小说新形式创造,缔造“散文体”、“戏剧体”等形式。二《风波》的环境分析(一)关于典型环境1含义:即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生活风貌的人物的生存环境。2典型环境的特征:(1)是作家选取独特的细节、场面、场景加工成的。(2)典型环境通过具体的社会环境体现出来。(二)本文环境分析1.典型环境——“诗情画意”的临河土场(祥和而麻木)2.社会环境——“复辟闹剧”的一时波动(无力而滑稽)●小结:暗示社会环境难以变革;暗示典型环境人之麻木难以撼动(特色2)3.提示性情节——夕阳下。暗示作者对环境的诅咒,也揭示了一种希望。(一)情节的知识1.含义:按照因果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2.事件:由叙述人物行为和后果构成的最小叙述单位,包括“情节性事件”“塑造性事件”。★《项链》的“事件”:收请柬→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二)本文的情节特色1.塑造性事件为主,旨在深刻揭示人物特征.2.情节性事件仅构造出一个最基本的故事框架,为“塑造性事件”服务,如金线串起许多璀璨珍珠(特色4)四《风波》的人物分析(一)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1.典型环境是形成人物性格的基础;逼迫任务行动。2.典型人物一定条件下可以对典型环境发生反作用。●鲁迅小说中几乎没有对典型环境产生真正反作用的人物。(二)典型人物分析1互见型人物★我注意到鲁迅《呐喊》、《彷徨》里不同篇章中塑造的人物之间有些很相似,在此姑且称为“互见型人物”。(1)七斤嫂——表面刚强泼辣,实则内心麻木软弱。(与《离婚》中爱姑相似)(2)七斤——麻木懦弱的“出场人物”,胆小而爱面子。(与阿Q有相似之处)赵七爷——用无形的刀杀人,且颇受敬畏的卫道者。康大叔——用有形的刀杀人,亦总得尊奉的无知者。●特点:受礼遇的刽子手八一嫂——有正义感,却无力跳出樊笼的“不吉者、多事者”单四嫂——有渺茫希望,甘于忍受冷漠的“不吉者、理想者”●特点:领受精神与尊严的空虚与孤独者2创新型人物——九斤老太(1)对环境塑造的作用:典型环境的外化——古老而守旧,难以灭亡。(2)对人物塑造的作用:典型人物的定性——暗示其他人物未来命运与思维(如篇末的六斤)(3)对情节发展的作用:推波助澜功能——九斤老太说话时,总是在情节发展的关键节骨眼,巩固塑造性事件的深刻蕴含。五《风波》手法分析(一)小说手法的借鉴与创新1.中国手法(1)《三国演义》的出场定型法——文中人物都如此,先定型后深挖。(如“曹操中风”)(2)《儒林外史》的客观再现法——不过多主观评判,人物语言行动自我刻画。(严监生)2.外国手法(1)果戈里、契诃夫对小人物病态心理的再现。如《死魂灵》、《醋栗》(2)波兰作家显克微之“寄悲愤绝望于幽默”法。如:九斤老太的重复,赵太爷的离去。3.总结:鲁迅善于借鉴中外手法,糅合成独具特色的“鲁迅风格”。(符合特色5)(二)戏剧手法的使用(特色5)1.浓缩反映现实生活:●场景突出——临河的土场上(不大)●时间简短——夕阳将落时候(不长)●人物不多——六个出场人物(不多)2.矛盾冲突多样:九斤老太与六斤→七斤嫂与老太→七斤嫂与七斤→七斤与赵七爷→七斤夫妇与六斤→七斤嫂与八一嫂→赵七爷与八一嫂。3.台词推进戏剧动作:本文以大量对话贯穿始终,表现矛盾,塑造人物。
本文标题:风波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389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