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狭义的教育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教育的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1古代教育,特点:原始的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2现代教育,特点: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制度逐步完善;3:未来教育。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教育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系统。第二章教育与人的发展-----人发展的规律性: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整体性。影响人的发展的基本因素及其作用: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年龄特征;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具有可塑性。2环境是人的发展的外部条件;给定性与主体的选择性;对人的发展的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3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4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对人发展的主导作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第三章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以及教育发展的规模与速度,无一不受到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政治制度与科学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作为社会一个子系统的教育,它对社会的能动作用具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性,它的发展也有其连续性和继承性。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着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制约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权;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教育的经济功能:1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教育的相对独立性的表现: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主要通过所培养的人作用于社会;具有自身的活动特点,规律与原理;具有自身发展的传统与连续性。第四章教育目的-----教育目的的概念:广义,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狭义,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指在国家教育的总目的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必需的课程与教学目标构成的教育目标系统,它们由抽象到具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目标体系机构。四个层次——教育总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的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指教育者目的由那几个部分构成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个内容结构——身心素质,社会价值。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目的受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力关系及以此为基础的政治观点与制度的制约;教育目的的制订要考虑受教育者身心特点,但它不影响教育的性质和方向。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主要观点:个人本位论,卢梭,福禄培尔,裴斯泰洛齐。观点,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的发展的需要指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制订;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地得到发展。社会本位论,德国哲学家那托儿普,法国思想家涂尔干,德国教育家凯兴斯泰纳。观点。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除了满足社会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我国通行的教育目的的规范表述: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点:1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坚持全面的人才观念,要坚持脑力劳动者与体劳动者相结合的观念;2坚持全面发展;3培养独立个性。普通中小学的性质:普通中小学教育的性质是基础教育,它的任务是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组成部分----体育、智育、德育、美育和综合实践;五个组成部分,既有特点、规律和功能,是相对独立缺一不可的;同时,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在实践中组成统一的教育过程。第五章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实施教育的机构体系及其组织运行的规则,包括两个基本反面,1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2教育机构与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行的规则。教育制度的特点:客观性;规范性;历史性;制度性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及类型: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类型:双轨学制;单轨制度;分支型学制。我国学制的演变:1和当代中学学制延长的发展趋势相反,毫无根据把初高中都缩短到两年;和当代中等教育结构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相反,取消中专和技校盲目发展普通高中;和当代高等教育多层次和多类型的发展趋势相反,高等教育缩短为三年我国现行学制的形态: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第六章课程-----课程:狭义指一门学科,广义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课程方案:也称教学计划是指教育机构或学校为了实现教育目的而指定的有关课程设置的文件。课程标准:指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形式编制的关于教学科目内容,教育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目标:思想要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目标:转变课程功能,优化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转变学习方式,改革考试评价,深化课程管理体系改革。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的知识生产方式和自主学习方式;增强课程内容的生活化,综合性;我国中小学的课程设置:设置九年义务教育课程。小学教育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教育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第七章教学(上)---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学生在教师有计划的组织与引导下能动的学校,简言之教学乃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能动学习知识以获得个性发展的活动。教学的任务: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技巧;发展体力,智力,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情歌与态度。教学过程的性质: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必须以交往为背景和手段;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追寻与实现价值目标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结语。教学过程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纺织物是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西。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关系:智力的发展与知识的掌握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生动活泼地理解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智力;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能力发展的片面性。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张身心的必要条件;尊重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第八章教学(中)----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究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善于提问激疑,引导教学步步深入;注重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启发学生获取知识;发扬教学民主。循序渐进原则: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将系统连贯性与灵活多样性结合起来。发展性原则:指教学的内容、方法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但又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他们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便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考虑学生认识发展的时代特点。因材施教原则的含义及基本要求: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与个性特点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区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长善救失、获得最佳发展。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研究法的含义及基本要求:讲授法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的地向学生传递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智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要求: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启发性、趣味性。;讲究讲授的策略与方式;讲究语言艺术。谈话法是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问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和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要求: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要善问;要善于启发诱导;要做好归纳小结。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要求: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研究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要求:正确选定研究课题;提供必要的条件;让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究;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第九章教学(下)----教学组织形式(班级上课制、道尔顿制、特朗普制):班级上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只是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时间表,安排上课,学习所设置的课程。道尔顿制是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是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有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由凝难时才请教老师。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后的教导工作教学评价概念及种类: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做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组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做的评价。种类:根据评价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根据评价所运用的方法和标准不同,分为相对性评价和绝对性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指导性原则;计划性原则第十章德育---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经济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的特点:德育旨在培养学生的道德信念和人生观,形成学生的道德行为习惯,主要属于伦理领域。德育要解决的矛盾主要不是求真,不是学生对事物的知于不知,以回答世界是什么问题;而是求善、知善、行善,回答世界一个是什么的问题。德育的任务:培养爱国、守法、明德
本文标题:教育学-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19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