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愚公移山》1/4《愚公移山》22课《愚公移山》1.文学常识本文选自《列子•汤问》。《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2.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们6、杂然相许杂然:纷纷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以:凭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连……都……损:削减丘:土堆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扛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叩: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易:交换节:季节17、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心:思想固:顽固彻:通18、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19、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负:背3、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地4、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扛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愚公移山》2/4《愚公移山》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冈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苦:古义:愁,担心今义:五味之一,与“甘”相对5、词类活用1、面山而居面:名作动,面向,面对着2、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作动,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作状,用箕畚装(土石)6、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里(面积)(2)方其远出海门(当……时)(3)方欲行(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穷凶极恶(极端)(3)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4、许:(1)杂然相许(赞同)(2)遂许先帝以驱驰(答应)(3)潭中鱼可百许头(表约数)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3)政通人和(顺利)(4)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5)通计一舟(全,整个)7、理解性填空1、对于愚公移山,人们的态度不一:一方面,支持者众,初定计划时其家人“杂然相许”,深入研究时其妻“献疑”,移山过程中邻人之遗男也“跳往助之”;另一方面,也有反对者,智叟就“笑而止之”。(用原文回答)2、“愚公”坚信移山成功的依据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3、第三段可以看作是文章的驳论部分。“智叟”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在文中列举的论据是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在文中用来驳斥智叟最有力的一句话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批驳的方式是驳论据;其结果是河曲智叟亡以应。8、重点语句翻译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译文:冬夏换季,才往返一次。2、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3、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译文: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这两座山)怎样呢?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译文:用箕畚装上士石运到渤海边上。5、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译文: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6、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寡妇、孤儿都比不上。7、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可是山不会增高加大,还愁什么挖不平呢?9、课文内容理解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中的“笑”表现了智叟不智或自作聪明;“北山愚公长息曰”中的“长《愚公移山》3/4《愚公移山》息”表现了愚公不愚或胸有成竹;“笑”和“长息”属于人物的神态描写。2、“杂然相许”与“其妻献疑”意思是否矛盾?为什么?不矛盾。“杂然相许”表明愚公提议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其妻献疑”是出于对愚公的关心,并不是反对愚公移山。3、从愚公之妻和智叟说话的语气来分析,两人对愚公移山的态度有何不同?这两个人说的话对情节的发展分别起怎样的作用呢?(1)愚公之妻的话是关心的语气,她并不反对移山,只是提出要解决“焉置土石”的问题。(2)智叟的话带有轻视的(或讥讽的、挖苦的、责备的怀疑的)语气,以阻止愚公移山。(3)前者“献疑”引出了讨论运土的问题。(4)后者“笑而止之”引出了愚公的反驳。4、鲜明的人物形象:愚公(他大智若愚,目光长远,不畏困难,坚持不懈),是一个有远大的抱负,对克服困难有坚定的信念,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正确认识的智者形象。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的愚者形象。他轻视愚公,反对移山,目光短浅,无所作为而又好为人师,令人可厌可憎。四、课外拓展:1、对课文寓意的理解:这篇课文名为“愚公移山”,其实并不一定是要提倡挖山,而是意在告诉人们:要取得事业的成功,就必须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2、流行歌曲《愚公移山》中这样唱道:“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无路难呀开路更难,所以后来人为你感叹。”请谈谈你对愚公“开路”精神的理解。点拨:挖山不止的顽强意志,排除非议的坚定信心。3、《愚公移山》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说明了克服困难要下定决心的道理,教育了我们一代又一代人。今天,站在保护大自然的角度,谈谈你对“愚公”挖山的看法。点拨:像愚公这样挖山不行。因为山上的草木植被遭到彻底的破坏后,会导致沙化、生态失衡,会给人类生存带来祸患。(答案必须是否定的,凡在保护环境、大自然的前提下,从其他方面指出危害或指明做法、提建议均可)4、在你所熟悉的古代寓言、神话故事中,还有哪些与《愚公移山》的意义相同?请写出故事的名称,不少于两个。点拨:夸父追日、精卫填海5、读了这则寓言故事后,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启示:像愚公一样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的顽强拼搏,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当代社会,充满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如果想建立一番事业,不可避免要面对许多困难,所以继承并发扬“愚公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6.我们这个时代还需要愚公精神吗?为什么?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千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停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愚公移山》4/4《愚公移山》(江苏常州)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选段,完成17—20题。(共13分)甲(《愚公移山》)乙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①两黄蛇,把.两蛇,右手操青蛇,名曰夸父。后土②生信,信生夸父。夸父欲追日影,与日逐走.,逮之于禺谷③,入日。渴欲得饮,赴引河、渭。河、渭不足,将走北引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尸膏肉所浸④,生邓林,邓林弥广数千里焉。(选自《列子》《山海经》,有改动)注释:①珥:戴着玉质耳饰。②后土:共工氏(炎帝后裔)之子句龙。③禺谷:愚渊,太阳落下去的地方。④尸膏肉所浸:被他尸体膏肉浸润。17.解释下列词语。(4分)(1)固不可彻:(2)无穷溃:(3)把:(4)逐走: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4分)(1)甚矣,汝之不惠。(2)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19.对甲、乙两个选段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2分)A.甲段写小孩“跳往助之”,意在说明愚公移山的行为深得人心,写愚公与智叟的辩论,意在突出愚公移山的意志之坚。B.甲、乙两段中“子又生孙”“信生夸父”“生邓林”三个“生”的意思完全相同。C.就刻画人物手法而言,甲段除了使用语言和神态等手法外,还借助遗孀遗男和智叟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刻画愚公的形象,相对而言乙段刻画夸父所使用的手法较少。D.甲、乙两段都叙述故事,语言简洁,但又不失生动,是古代作品的典范之作。20.读了以上两则故事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的看法。(3分)2009年广西贵港(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甲]愚公移山[乙]蜀之鄙有二僧蜀之鄙①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②,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③一钵④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其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⑤不如蜀鄙之僧哉![注释]①鄙:边境。②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在今浙江定海县东的海上。③瓶:水瓶。④钵;和尚用来盛饭食的器皿。⑤顾:难道,反而。9.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4分)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②汝之不惠惠:③帝感其诚感:④越明年越: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惧其.不已也/其.真无马邪B.而.山不加增/水落而.石出者C.以.告富者/先帝不以.臣卑鄙D.吾欲之.南诲/辍耕之.垄上13.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是什么?两文的结尾形式有什么不同?
本文标题:《愚公移山》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294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