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摘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永恒主题。本文从哲学认识史的角度对人与自然的发展进行了回顾和反思,并阐述了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并结合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和问题,分析了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关键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基本途径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历程回顾人和自然关系的产生同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一样久远,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矛盾统一体,依赖自然界,又超越自然界,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受自然界的影响。在原始社会,人完全处于自然的支配之中,本能地依赖大自然,人们并没有认识到周围的自然现象对人类生活的价值;在古希腊时期,人类经过无数次的生产实践,逐渐认识到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人类可以凭借理性来认识自然规律,把自然界看作人可以认识的实体。然而,从整体上来说,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人们对自然的认识有限,人是自然的奴隶的思想依旧占主导地位。近代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和科学实践加速了对自然的认识和改造的步伐,人是自然的主人的思想成为近代认识的主流。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现在的自然已经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然,而是到处都留下了人的意志印记的自然,即人化了的自然。“人化自然”,这似乎证明,人类已经征服了自然,成为自然界的真正主人[1]。然而,人类沉浸在对自然探索改造取得巨大成就的喜悦的同时遭受到大自然的“报复”。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地震、海啸、温室效应、沙漠化、雾霾等等严重威胁到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一切表明,自然并不是人类温顺的奴隶,我们应把握好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关系,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局面,使自然界能更好的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对立统一关系人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是人类社会处理与自然关系的主要目标和理想。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大自然为依托,必然要通过生产劳动同自然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会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和限制,同时,又对自然产生反作用力。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是相互影响、互为前提的关系,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2]。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斗争包括改造自然界、与不利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人们无论怎样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改造自然界的力量,都无法消灭自然界自身的规律。人改造自然界的过程是服从和顺应自然的规律性与必然性,绝不是反对自然的规律性和必然性[3]。自然界可以为人类所利用,造福于人类,但也可以危害人,破坏人类生存的美好家园。因此我们应认识自然规律,掌握自然规律,按照自然规律去认识、改造自然界。促进自然与社会的稳定和同步进化,推动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面临的问题近几十年来,人们追求表面的、一时的繁荣进步,不遵循自然规律,导致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自然资源正在迅速减少甚至枯竭,人类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污染物质大大地超过了环境容量,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经不堪重负。(一)资源急剧减少的问题资源急剧减少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首先需要解决的难题,我国主要面临着水资源减少、耕地资源减少、森林资源减少以及生物物种资源的减少。以水资源为例,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是全球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极不均衡(数据摘自牛城晚报)。此外,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健康。若遭遇特殊干旱和枯水年,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力系统可能面临崩溃危险。这将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发展。(二)环境污染的问题环境污染可分为空气污染、水体污染和土壤污染,我国面临最大的环境问题就是空气污染,当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堪比史上最严重。今年入冬以来,我国许多地方出现严重雾霾天气,PM2.5大大超标。刚入12月,中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再次遭遇持续性雾霾天气。据中央气象台统计,我国已有25个省(区、市),100多个大中型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过雾霾天气。全国平均雾霾天数为52年来之最,北京、安徽、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13地均创下“历史纪录”(数据摘自新京报)。全国性雾霾天气,再清楚不过地揭露了我国环境污染的严重程度和生态的极端脆弱性。(三)极端天气频发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全球洪水、干旱、高温、台风、雨雪冰冻等极端气候事件加剧,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发生,形成灾害,给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损失。据估计,1991-2000年的十年里,全球每年收到气象水文灾害影响的平均人数为2.11亿,是因战争冲突受到影响人数的7倍。全球气候变化以及相关的极端气候事件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在过去40年里上升了10倍(数据摘自分析行业新闻)。极端天气的频频出现让整个世界都笼罩在紧张的气氛中。导致极端气候产生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除了全球变暖,一些持续周期较短的自然存在的气候现象,如厄尔尼诺、拉尼娜,甚至季节更替都会对天气产生影响。但可以确定的是人为因素,很大程度地影响了气候变化,这正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相互对立与统一的辨证关系。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途径(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科学发展观要求正确处理经济、社会、环境和人口的关系;要求人类不应凌驾于大自然之上,而是要把人与自然界看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觉维护生态平衡,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4]。此外,还必须强化我国人口多、人均资源少、环境形势严峻的国情意识;强化节约资源、循环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环境保护和治理,依法严格保护环境与生态。(二)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人类得以生存的所有物质资源都来源于自然环境,人类要发展就必然要向自然索取自然资源。环境问题的产生就在于人们没有处理好发展同自然资源的关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索取超过了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和速度,以及向环境排放其无法全部净化的污染物质时,环境问题就产生了。在我国西部地区,因为人们盲目的开垦耕地,浪费水资源,使得当地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环境遭受破坏,造成了土地沙漠化的日益恶化。这就要求人们在处理发展与自然资源的问题上要全面分析,统筹兼顾,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因地制宜的发展经济,大力提倡循环经济,争取资源的低消耗,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物质与能量的良性循环[5]。(三)加强环境保护立法提高监管水平我国在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上已经有了一个法制的基础,但是这些措施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环境保护方面面临的形势是相当严峻的,从法律的角度来讲,仍有改进的余地,比如现在法律主要是从单向资源利用、从保护和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规范的,距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规范还是有差距的。此外,还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等一些问题。因此要加强环境保护的立法和监管,包括修改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法和环境保护法等等;要加强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和检查;要讲求实效,将环保成效和地方政府的考核挂钩、结合。对主要污染物的总量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等提出明确的应对措施等等,鼓励引导企业防控污染,引导绿色消费。综上所述,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首先应该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科学发展观念,遵循人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找到制约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因素并对症下药,从根本上改善环境,实现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的双赢,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参考文献[1].郭利敏.论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尝试.淮北煤师院学报[J].2002(23)[2].恩格斯著:《反社林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石小辉.从哲学角度浅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J].科教导刊2001(8)[4].张密生.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华中农业大学学报[J].2007(1)[5].姜素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实现途径[J].求索.2009(3).
本文标题: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346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