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社会学概论》教学目的作为一门系统讲授社会学知识的课程,“社会学概论”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绪论,主要讲解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及其应用;(2)社会学的微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人的社会化、社会角色、社会互动、社会群体、家庭等;(3)社会学的宏观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组织、社会分层与流动、社会制度、社区、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等;(4)应用社会学,主要包括社会问题、社会控制、社会工作与社会保障等;(5)社会调查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社会指标、社会调查等。但根据我省我院师生的实际情况,我们把主要重点放在1,2,3部分,其余部分以后要开设专门的课程进行讲解,所以在本门课程中不作重点讲。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1)让学生了解社会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2)培养学生运用社会学的观点、社会学的理论和概念来分析和认识社会现象,增强他们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为专业知识的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社会学概论》计划学时本门课的讲解分两个学期进行,共11章,社区、社会问题、社会保障与社会工作、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等几章在本门课程中不作讲解。第一学期每周四学时,完成前8章,共72学时;第二学期每周二学时,完成后5章,共36学时。两个学期共108学时,具体分配如下:第一章绪论6学时,第二章社会8学时,第三章文化12学时,第四章社会化16学时,第五章社会互动12学时,第六章社会群体8学时,第七章社会组织6学时,第八章社会制度8学时,第九章社会控制6学时,第十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10学时,第十一章社会变迁与社会现代化12学时。《社会学概论》教学情况第一章绪论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历史发展脉络,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学科地位以及它与其它社会科学的关系有基本的认识,为更进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重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学,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过程和研究的基本方法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6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学一、社会思想与社会学古今中外的各种社会思想是社会学得以产生的一个重大前提,许多杰出的思想家所提出的关于社会的思想成为社会学重要的思想来源。二、社会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与科学条件社会学是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19世纪上半叶,代替了封建主义的西欧资本主义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剧烈变化,社会的复杂性呼唤社会学的产生。与此同时,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为对社会的研究提供了方法上的启示。三、国内外社会学发展的基本历程西方社会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创立时期(以孔德和斯宾塞为代表)、形成时期(以迪尔克姆、韦伯为代表)、发展时期(以芝加哥学派、结构功能主义为代表)、多元时期(以冲突论、互动论、交换论等多元理论的出现为代表)和当代的新古典时期(以哈贝马斯、吉登斯等著名理论家为代表)。社会学在中国经历了传入、发展、中断和恢复重建等过程,这一过程同时也是社会学逐步中国本土化的过程。四、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国外社会学界关于社会学研究对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侧重以社会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2)侧重以个人及其社会行动为研究对象;(3)其它的对象界定,但没有成为社会学发展的主流。第二节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一、社会学的方法论(1)实证主义:仿效自然科学研究方法,主张用定量的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和分析,得出客观的研究结论,以涂尔干为代表。(2)人文主义:主张用定性的方法对个体行为进行研究,以韦伯为代表。二、社会学研究的基本方法(1)统计调查法;(2)实验法;(3)观察法;(4)文献法三、社会学调查搜集和分析资料的具体技术(1)抽样调查;(2)问卷设计技术;(3)访谈技术;(4)资料分析技术。第三节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一、社会学学科地位的历史演变1、“总和说”:把社会学和各门社会科学的关系看成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2、“综合说”:认为社会学是各门社会科学成果的综合;3、“普遍说”:把社会学看作适用于一切社会现象的普遍性学说;4、“平等说”:社会学和其他学科一样,都研究社会生活的一个方面;5、“共通说”: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共通原理二、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1、社会学与历史唯物论的关系:是具体的社会科学与哲学科学的关系;2、社会学和政治学、经济学等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是综合性社会科学与单科性社会科学的关系;3、社会学与历史学、管理学等综合性学科的关系:都是综合性的社会科学,不过侧重点有所不同。参考书目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出版公司,1999年版。3、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5、杨善华主编:《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6、宋林飞:《当代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7、M·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复习思考题:1、社会学这门学科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科学条件是什么?2、如何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3、如何理解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关系?第二章社会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重点:了解什么社会,并掌握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8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1、社会唯名论:社会是个人的集合,是真实存在的;2、社会唯实论:社会并非实体,真实存在的只有个人;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的基本观点:社会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只能在个人之间、个人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中去寻找。二、社会的特征1、由人群组成;2、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3、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4、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机体。三、社会的功能1、整合的功能;2、交流的功能;3、导向的功能;4、继承和发展的功能。第二节社会的构成要素及其类型一、社会学关于社会要素的传统理论1、孙本文的社会构成要素研究2、社会三要素论:自然环境、人口与文化二、社会的类型第三节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一、宏观社会与微观社会的角度宏观社会指社会的整体结构,是较大范围的社会关系;微观社会指社会的个体结构,即表现日常生活中人际互动的模式。二、个人关系、群体关系和社会制度的角度个人关系指日常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直接联系或互动,是一种较低层次的社会关系;群体关系指在社会的或组织的层次上所发生的社会关系;社会制度是指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关系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活动的规范体系。三、血缘、地缘、业缘的角度血缘关系是指以血统的或生理的联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关系;地缘关系是指人类社会的区位结构关系或空间与地理位置关系;业缘关系是指以人们广泛的社会分工为基础而形成的复杂的社会关系。第四节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长期以来,社会学逐步形成了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它们包括:功能论、冲突论、进化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等等。功能论:社会由不同的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能满足人的某种功能需要。冲突论:社会是充满冲突的,冲突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进步。进化论:社会世界像生物世界那样,是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发展的过程。地理环境决定论:社会的发展是由所处的地理条件所决定的。参考书目1、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2、韩明谟主编:《社会学概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3、贾春增主编:《外国社会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社会?其特征是什么?2、简述社会学关于社会的几种主要理论观点。第三章文化目标和要求:本章旨在使学生了解文化的基本定义,把握文化的特征、结构与功能,了解文化交流的意义以及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认识民族传统文化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重点:了解文化的定义以及文化的分析视角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12学时第一节什么叫文化一、文化的定义普芬多夫:文化是社会人的活动所创造的东西和有赖于人和社会生活而存在的东西的总和。泰勒: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其中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作为社会成员之一分子所获得的任何技巧与习惯。二、文化的特性1、文化具有超生理性和超个人性;2、文化的复合性;3、文化的象征性;4、文化的传递性;5、文化的变迁性和文化堕距。三、文化的功能1、文化是社会或民族分野的标志;2、文化使社会有了系统的行为规范;3、文化使社会团结有了重要的基础;4、文化塑造了社会的人第二节文化的分类一、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一切经过人的加工、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又称精神文化,指制度、规范、观念等。二、主文化与亚文化主文化:是在社会上占主导地位的,为社会上多数人所接受的文化。亚文化:指仅为社会上一部分成员所接受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特有的文化。三、主文化与反文化主文化:指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对现存社会秩序起着维护、支持作用的文化。反文化:对现存秩序的背离和否定,是对现存文化的抵制和对抗。四、评比性文化与非评比性文化评比性文化:在两种文化的比较中,可以评出孰优孰劣的文化。非评比性文化:也称中性文化,是指在文化比较中没有明显的优劣、高下之分的文化。第三节文化的结构一、文化特质文化特质是组成文化的基本要素或最小单位,它即可以表现为物质的形式,也可以是非物质的形式。二、文化丛文化丛是指因功能上相互联系而组合在一起的一组文化特质。它往往与人们的某种特定活动有关,而且往往是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特殊结合,如春节庆祝活动等。三、文化模式所谓文化模式是指一个社会中所有文化内容(包括文化特质与文化丛)组合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和结构,这种形式往往表现了一种社会文化的特殊性。第四节文化的分析一、文化模式的交流文化震惊:指生活在某一种文化中的人,当他初次接触到另一种文化模式时所产生的思想上的混乱与心理上的压力。文化边际:两种文化的交界地带。二、文化模式的评价文化中心主义:也称种族中心主义,指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文化相对主义:它认为各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是不能评价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模式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它们之间没有优劣之分。三、多元文化与统一国家由于历史的原因,当代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方面的多元一体格局在文化上呈现多元的特色。文化交流和文化共享为文化进步和社会整合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现代化并非“汉化”或“西化”。现代化不可避免地要考虑民族传统。在当前的建设中,必须保持和发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点,充分考虑民族特点。中国的现代化是各族文化共同繁荣前提下的社会进步,决不能以牺牲某一民族文化为代价。参考书目1、戴维·波普诺:《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PRENTICEHALL出版公司,1999年版。2、童恩正:《文化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3、夏建中:《文化人类学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4、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复习思考题:1、E.B.泰勒的文化定义是什么?2、什么是主文化、亚文化与反文化?在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3、试析文化中心主义与文化相对主义。第四章社会化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能准确理解社会化的基本涵义,掌握社会学研究社会化的基本角度,了解社会化在人与社会相互关系中的作用以及社会化的主要机构,明确社会化的过程与基本内容,正确认识和处理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社会化问题。重点:社会化的基本概念、过程和内容学时安排:本章计划学时为16学时第一节什么是社会化一、社会化的定义狭义:从生物人到社会人的转变。广义:社会化不仅是生物人到社会人
本文标题:社会学概论教学目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52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