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人文地理学王恩涌 总结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人文地理学的概念: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的学科。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社会制度、不同社会意识)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人文环境、人文现象和文化景观,其内核是注重区域和空间,注重人地关系。3、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社会性:(1)人文地理学不同于自然地理学,它是一门社会性较强的地理学科。(2)社会科学以人及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人文现象的分布是社会现象的空间形式,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经济活动,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受自然环境、技术条件的影响,但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因素。(3)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各地区的人文现象的分布面貌是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如民族形成与发展、人口分布与迁徙、聚落形成与分布等,因此研究时要有动态观点,把现代的人文地理现象作为历史发展的结果和未来发展的起点,研究不同发展时期和不同历史阶段人文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规律,预测其发展方向,为社会发展服务。※区域性:任何地理现象都有一定的分布区域,都具有特定的空间和地域,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构(各种成分之间、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和区域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体现。人文地理与其他人文学科的差异,根本点之一在于人文地理学包含了区域研究的特点,重视了区域特征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如人文地理学区别人口学、民族地理学区别民族学、社会地理学区别社会学,关键在于地理学的区域研究特性,离开了区域差异的研究,人文地理学也就失去凭借。第二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学具有奠基意义的是德国两位大师洪堡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二、近代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德国洪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山大师,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历史的因果关系。拉采尔:地理环境决定论。赫特纳:区域学派的代表。施吕特尔:景观学派的代表。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泰勒:城市区位论(中心地学说);廖什:市场区位论。2.法国白兰士、学生白吕纳:人地相关论(或然论)。3.英国麦金德:大陆腹地说。罗士培:适应论。4.美国森普尔:环境决定论。索尔:文化景观学派。5.俄国巴朗斯基、萨乌什金:区域学派;费根、康斯坦丁:经济学派。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美国谢佛为代表:数学统计培养计量地理,苏联自然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相分离的二元论观点。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人地关系协调论和可持续发展观;(2)新的研究方法:计量方法、数学模型、心理学的分析方法、技术分析法;(3)新的研究内容和方向社会化、应用化趋向:在人地关系研究方面,既注重生态观点,同时社会化和人文化的倾向得到强化,面向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近代张相文、竺可桢,、胡焕庸、张其昀。现代李旭旦、吴传钧、鲍觉民。2、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围绕五大专题——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第四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第一章思考题[1]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2]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有那些?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第二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原理文化:广义上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上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社会现象以物质为基础。具有历史连续性、阶级性和民族特征。生物适应性:人类在其发展中,为适应环境而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在体质方面发生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具有遗传特性。文化适应性:利用工具、制造工具、技术发展、群体组织与分工以有效获取食物和改善其生活条件,以适应环境。文化的结构由三个层次组成: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1、物质文化是满足人类生活和生存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其所表现的文化。2、制度文化亦称社会文化。制度文化是反映个人与他人、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制度文化往往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独立性就很强,非但不能随物质文化而变化,反而制约着物质文化的发展。3、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误解活动中长期育化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趣味、宗教感情、民族性格……这是人类在改造和创造自然和社会过程的思维活动和精神活动,是文化整体的核心部分。第一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1)形式文化区formalcultureregions: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的文化区。出现三个层次:一中心地区,或核心地区,文化现象典型;二外围区,文化的典型性随距离增加逐渐减弱;三边缘区,文化上的过渡地带。(2)功能文化区functionalcultureregions: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该文化区中心位置明确,但不一定居于分布区的几何中心,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中心位置及边界的界线确切,中心的功能性作用,区内的功能联系而与形式文化区有显著差异。(中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位置是明确。功能联系:该区内部因某种功能活动而相互联系。)(3)乡土文化区vernacularcultureregions: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了在感情上有所反应外,还有一种符号做标志。与功能文化区相比,无明确的边界线;与形式文化区相比,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二.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的扩散(1)扩展扩散expansion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特点是空间上的相对联系性,速度的差异性;A、接触扩散contagious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电视)B、等级扩散hierarchicaldiffusion: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中国自治区汉语的使用,美国购物中心)C、刺激扩散stimulus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受某种原因而无法在另一地存在,不得不将原文化现象做某种程度改变,使其得以在当地存在,得到传播。(俄罗斯西伯利亚的土著人由狩猎转向放牧驯鹿)(2)迁移扩散relocationdiffusion: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往往由于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特点是文化上保持原汁原味,速度快,空间上不连续。(中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三.文化生态学——文化与环境的关系研究人类、植物、动物和地理环境的相互作用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的科学。※文化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1)总述:文化是人类活动的产物,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文化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地理环境通过影响人类活动,而对文化施加影响。一方面,人类的能动作用加强,改造利用自然资源;另一方面,人类对环境的影响,生态平衡打破,自然反馈人类活动影响文化。(2)地理环境为文化的形成提供了基础条件。文化的形成都发生在一定地域,该地域的地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该区内的文化形成。如世界古文明的发源地,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中游及渭河谷地均位于地理条件优越的热带、亚热带和暖温带。(3)环境条件与文化发展的影响——加速或延缓作用在一定条件下,自然条件的优越与否影响着文化的发展。如,没有金属的地方,人们不可能越出石器文化的界限;没有一定动植物区系的地方,不可能由狩猎走向游牧。(4)环境条件差异性的影响地理环境赋予不同地区以不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因而生产发展方向不同。如谷类种植区,东亚和中亚以青稞和薯类为主;欧洲以麦类为主。(5)人类活动产生的文化,改变了自然面貌,形成了文化景观。人类有意识有目的地改变环境,创造出先前所完全没有的生活资料,创造出更为先进的文化。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culturalintegration——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成协调。五.文化现象综合体——文化景观※文化景观culturallandscape(人文景观):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文化景观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反映了不同文化集团的差异与特征。美国的索尔。第二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原理一.多元有关人文地理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二.人地关系论。(1)环境决定论environmentaldederminism:自然环境决定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并由此决定人类社会的发展。德国的拉采尔和美国的森普尔。※(2)可能论possibilism和或然论:强调人类对环境有自由选择利用能力的一种理论,与环境决定论对称。法国的白兰士、白吕纳。白兰士:在人地关系中,人是积极的力量,不能用环境控制来解释一切人类事实;一定的自然条件为人类的居住规定了界限,并提供了可能性,但是人们对这些条件的反应和适应,则按照他自己的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有所不同。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生活方式的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生活方式则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群将会选择哪种可能性的基本因素。学生白吕纳对这个理论深入研究,他认为心理因素是人类与自然的媒介和一切行为的指导者,他说:“心理因素是随不同社会和时代而变迁的,人们可以按心理的动力在同一自然环境内不断创造出不同的人生事实来。”在人地关系方面,他说,“自然是固定的,人文是无定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常随时代而变化。白吕纳的观点:(1)人可以能动地改造环境(2)人地相互作用形成的人生地理事实分为三纲六目(3)心理因素是地理事实的源泉。评价:(1)较为完善和正确的人地观:认为人地相关,而人是积极的因素(2)全面强调心理因素的作用。(3)或然论的因果观。(3)适应论adjustmenttheory:生物通过文化的发展而对自然环境和环境变化的长期适应。英国的罗克斯比。※(4)生态论humanecology:借生物学的生态学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美国的巴罗斯。他声称,地理学是有关“人类生态学的科学”,其目的不在于考察环境本身的特征和客观存在的自然现象,而在于研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反应。历史学研究人类在时间上的关系,地理学则侧重于分析人类在空间上的关系,生态论和适应论都是试图借助生物学上有关生态学的一些观点来分析人地关系的特点,彼此之间的论点大体相同。(5)环境感知environmentalperception:由环境影响而产生的印象,为该环境中共同文化集团内所有成员所共有,在移民身上反映比较明显。(6)文化决定论culturaldeterminism:人地关系中人是通过文化在起作用。(7)和谐论harmony:如何处理和谐环境和人类文化生活关系,已成为国际地理学界所面临的主要研究任务。三.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索1、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1)挑战与应战:环境向人类挑战,人类起而应战,经过长期艰苦的劳动,创造
本文标题:人文地理学王恩涌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526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