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桐柏县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桐柏县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作者:县委政府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11-3-1718:44:59桐柏县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生态立县战略,进一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优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特制定本实施方案。一、发展思路生态农业体系建设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产业发展、生态建设、生态保护为主要内容,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着力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生态农业发展基础;着力优化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加大“三农”投入,积极探索实践以不牺牲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努力形成产业生态、环境优美、产品安全的现代生态农业体系。二、发展目标生态农业体系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12年、2015年全县农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6.6亿元、17.8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4500元、6000元以上;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全县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面积达80%以上,80%以上的农、林、畜、水产品达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基本建成区域特色明显、生态环境优美、农产品优质高效、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三、工作重点(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1、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加快建成一批茶叶、林果、中药材、花生、畜禽等特色明显、生态良好、产业支撑的农产品基地。到2015年全县高标准无公害茶园达到10万亩,其中核心区的每个乡镇至少发展2-3个集中连片1000亩以上的茶园,辐射带动区的每个乡镇至少发展1-2个集中连片500亩以上的茶园;全县有机、绿色茶园达80%以上,年产名优绿(红)茶2000吨。大力发展传统中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亩。推进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菜田总面积达到4万亩,复种面积10万亩以上,总产达15万吨。推进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抓好肉牛、肉羊、水禽、生猪四大优势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全县无公害畜产品总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建成具有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场)150个。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进一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鼓励发展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和油料作物,花生稳定在30万亩,小麦稳定在30万亩,优质稻稳定在24万亩。积极推进优势水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扩大名、优、特、新水产品养殖规模,水产品总量达到1万吨。加快发展规模化、标准化林果业,板栗发展到25万亩,优质木瓜基地达到6万亩。下功夫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生产,着力培育建设一批专业村、特色乡镇和生态农业示范区。2、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以粮油、林果、中药材、畜禽等为主的农产品深加工项目建设,通过政策扶持、资源整合等方式,着力推动河南三源、淮源方欣等一批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争取上级食品工业升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和农业产业基金,对农业龙头企业晋升为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科技示范基地的分别给予相应奖励,并实行挂牌帮扶。依托产业集聚区和专业园区,引导农业加工企业集聚发展,鼓励企业通过收购、租赁和承包进行规模扩张。到2012年、2015年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3家、5家以上、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8家、10家以上;到2015年培育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以上。3、努力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入推进示范社建设行动,对服务能力强、民主管理好的给予补助。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多措施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规模化。到2012年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社分别达15家、8家以上、1家以上;到2015年市级、省级、国家级示范社分别达到20家、10家、2家以上。加强农村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抓好粮油批发市场和林果、茶叶、中药材、花生等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专业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大力发展经济人代理、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等现代流通方式,积极培育农村经纪人、运输专业户和各类流通中介组织。4、实施农产品品牌带动战略。制定农业品牌发展规划,重点选择桐柏玉叶(桐柏红)、桐桔梗、桐柏木瓜等一批发展潜力明显、生产规模较好的特色农产品进行培育,通过品牌带动加快我县农业品牌化建设。到2012年创国家级品牌1个、省级4个;到2015年创中国驰名商标1个、国家级优质农产品称号2个、河南省著名商标4个、河南省名牌(优质)农产品称号4个。加快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引导和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示范大户申报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及产品称号,组织申报注册商标及商标普及、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质量体系认证、环境体系认证活动。到2012年全县无公害认证达到8个、有机认证3个;2015年全县无公害认证15个、有机认证5个。(二)加强生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生态农业发展基础1、强化生态林建设。巩固和扩大林业生态县建设成果,坚持封山育林政策,努力打造绿色淮源、生态桐柏。2011-2015年强力抓好林业六大工程(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城市林业生态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林业产业工程、森林抚育改造工程,总规模83.6万亩),着力建设一批花木产业高效科技示范园和一批经济林、速生用材林高效示范基地。严格落实责任制,实行“以奖代补”,强化检查督查,年均造林5万亩,全县有林地面积累计达到158万亩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55%以上(其中山区达到70%以上,丘陵区达到45%以上,一般平原区达到25%以上)。大力发展生态游、城郊游,提高林业综合效益,促进森林产业持续发展。2、强化水利工程建设。严格执行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实行退耕还林还草政策,减少水土流失面积。开工建设石步河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并力争在2015年前建成使用;开展水库除险加固以及塘堰坝清淤整修,积极开展河道治理,加快机电灌站和田间沟渠配套。推广节水灌溉设施和技术,提高生产生活用水保障能力和农业抗灾能力。到2012年、2015年,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分别达到221、516平方公里,治理河道60.2、136千米。3、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以中低产田改造、标准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为重点,加强田间沟、渠、路建设,切实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旱改水”,扩大水稻种植面积和稻麦水旱轮作面积,减小冬闲田面积。扎实开展标准化示范县创建活动,加强品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推广,每年制订农业标准3—5项。到2012年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1个、省级3个。到2015年基本实现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标准化,争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2个、省级5个;全县建成标准化农田20万亩,标准化生产示范区40万亩。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着力发展大中型、多功能农业机械,普及主要粮油作物播种、收获等环节机械化,重点推进花生、水稻、玉米等特色农业、秋作物生产机械化。加强农机示范基地、农机专业合作社建设。(三)优化农村环境,建设生态宜居新农村1、加强生态文明村镇建设。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揽,在着力抓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同时,更要把“村容整洁”作为群众看得见、得实惠的一项重要工作来组织推进,重点实施“洁净家园工程”、“洁净水源工程”、“庭院绿化美化工程”。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到2015年新建水压式户用沼气1.8万个,全县沼气池达到3万个;推进“一池三改”(改厕、改厨、改圈),推广“畜(禽)—沼—菜(茶、果)”等生态循环模式,有效处理农村人畜粪便、垃圾污染、秸秆乱堆乱放等问题,促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和生态养殖。改进秸秆直接还田办法,不断扩大秸杆还田面积,积极探索秸杆气化、氨化等资源化利用新途径,使全县秸秆利用率达到80%以上。探索建立村庄生活垃圾管理机制,配备户用或联户用垃圾箱,实施专人管理,逐步形成“户会聚、组保洁、村收集、乡运输、无害化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新机制,完成11个建制镇的11个乡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卫生填埋地建设任务。抓好水资源保护,治理农村生活污水,到2015年新建水厂24处,解决农村安全饮水14.8万人。广泛动员千家万户开展房前屋后、村庄周边、路边沟渠植树造林,建设绿色村庄,努力构建“村在林中、院在园中、路在绿中、人在景中”的优美人居环境。加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通过改造镇中村、消除空心村、合并自然村等形式,积极引导农民向城镇和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在现有基础上,到2012年,全县新农村建设县级试点村达到127个,市级试点村、示范村分别达到74个、44个;到2015年,县级试点村达到207个,全县所有行政村完成试点工作,市级试点村、示范村分别达到104个、64个。2、提高农业科技水平。继续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计划,并根据我县产业优势、市场用工需求等,加强以农业种养、农产品经营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为重点的生态农业专业技能培训。探索和加强农村“六大员”(村级农民技术员、村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协管员、村级计划生育管理员、村级资源环保村容协管员、村级医疗卫生员、村级文化协管员)的选拔管理,培养发展更多的农村乡土拔尖人才。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大力开展生态农业新农资、新技术的引进、示范及推广工作,推行农田清洁生产技术规程,推广水产、畜禽生态养殖技术和标准化养殖技术。加大农业科技宣传普及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3、加强生态建设管理。加大对农业投入品和“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的监督管理力度,推行国家行业标准,杜绝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和进入生产环节。对违禁生产、销售的违禁产品,造成农产品、土壤、水体有毒有害超标的依法严肃查处。实行严格的水资源保护制度,加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坚持依法治林,严肃查处乱砍滥伐、毁林开垦、非法征用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犯罪行为。加大封禁力度,充分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强对各类开发建设项目的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四、主要措施(一)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扶持和规划引导。组建生态农业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工作的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协调指导。制订并落实全县生态农业体系建设总体规划、乡镇生态农业体系建设规划,谋划近期工作重点和长远发展思路。各乡镇和县直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制定、细化具体行业规划和年度发展任务,坚持“一年一大步、三年大跨步”要求,早日完成建设目标。生态农业规划要与生态保护、生态旅游、生态家园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立足高起点、超前性、系统性,突出桐柏特色。(二)实施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立足桐柏实际,面向市场,全面做好项目的市场调研、论证工作,策划、筛选、包装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符合市场需求、符合桐柏实际,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项目。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力度,搞好已批复项目的实施工作。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搞好可行性研究,储备一批有竞争力、可操作性强的项目,建立和充实项目库,确保重点项目建设的有序接替。增强品牌意识,积极培育和创建名优品牌,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和地理标志,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努力提高现有品牌知名度,扩大影响力,进一步打响桐柏玉叶(桐柏红)、桐桔梗、桐柏瓜籽等品牌。重视和加强优势农产品和精深加工品品牌的研究、论证、申报工作,尽快创出一批新的品牌,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和管理创新,统筹推进农村改革,转变发展方式,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建立健全科学合理、行为规范、机制完善、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便民利民服务体系,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转变政府职能,促进服务与农村群众需求有效衔接。(三)切实加大投入。多渠道吸纳资金用于生态农业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县委、政府关于促进茶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蔬菜等优惠政策,统筹涉农建设资金向生态农业建设项目倾斜。鼓励引导不同经济成份的投资主体和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股份制等不同形式参与生态农业建设。积极
本文标题:桐柏县生态农业体系建设实施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53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