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
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一2009-11-0211:11:33来源:对外汉教论坛第一节中国文化概论1.中国文化的内涵1.1广义的文化——各种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1.2狭义的文化——社会意识形态: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1.3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以汉族文化为主干,融合各少数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并对世界文化有广泛影响。2.中国文化的发展轨迹2.116世纪前,高度发展期:影响并推动世界文化发展,辉煌辐射。2.216—20世纪中,迷茫改革期:受制于资本主义并在其影响下改革。2.320世纪中至今,复兴崛起期:政治强大,传统弘扬,经济发展。2.4未来展望:以传统文化为根基,立足于中国国情,利用民族资源,面向世界,博取众长,综合创新。3.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3.1连续性:源远流长,传承不绝。(古埃及,印度,巴比伦文化都已消亡)。中国文化在历史发展中没有中断过,是一环扣一环地连续发展的。3.2精湛性:博大精深,科技(四大发明),精神(文史哲著作丰富),制度(国家体制、科举制度)都有灿烂成果。3.3包容性:兼容并蓄,以汉文化为主体,吸收各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有极强的同化能力。3.4整体统一性:大一统观念深入人心,文同根,书同源。中国文化在其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华夏文化为中心,同时汇集了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统一体。3.5多样性:丰富多彩,多种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千姿百态。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二2009-11-0211:12:10来源:对外汉教论坛第二节中国的语言文字与文化一.方言与地域文化1.中国五大语系:汉藏—阿尔泰—闪含—南亚—印欧。2.中国方言:共同语言的地域性变体,同一种语言,因地方不同而产生的不同语音、词汇、语法等现象。1)七大方言:北方—吴—湘—粤—闽—赣—客家(其中,北方方言又称“官话”,是普通话的基础方言)3.方言形成原因:1)人口分布广,交际少,地理条件限制;2)集体迁移;3)外来语。4.方言与地域文化:1)方言集中体现地域文化;2)方言反映地方民俗习惯:如河南话的“中”表示“对”,“好”,此因河南自古为中原;广东人不分“冰”“雪”,称“冰箱”为“雪柜”。5.方言形成地方文学艺术:1)京韵大鼓、京剧、京味儿文学;2)东北二人转、赵本山的东北味儿小品;3)苏州评弹;4)山东快书。6.提倡普通话1)1955年,国务院“现代汉语规范化学术会”上提出:提倡普通话。2)普通话概念: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二.汉字文化1.汉字的产生1)传说:因鸟兽足迹得到启发,仓颉造字。2)怀疑:结绳记事。3)起源:陶器符号。(半坡遗址,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考证)2.汉字的演变1)演变的阶段甲骨文→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与草书2)各阶段字体概述甲骨文:商代记事。字体:多象形字,刀刻,笔画直。安阳小屯首现,出土10万余片,有文字6000,可辨认3000。金文商代→西周,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钟鼎文”字体:象形→符号化。出土4000,可辨认2000内容:祭祀、盟约、赏赐、战争最大:司母戊鼎。篆文秦代通行的全国统一文字。字体:均匀齐整→更加符号化,偏旁部首固定,删减异体字。六国大篆→秦国小篆。代表作:李斯《仓颉篇》《博学篇》隶书篆书→简化为隶书。(分秦隶、汉隶),汉字演变的转折点。楷书兴于汉末,盛于魏晋。(从这时起,书法成为一种自觉的艺术)字体:端正匀称。楷书四大家:欧颜柳赵(其中,颜真卿把篆隶笔法用于楷草)行书东汉末年字体:介于楷草之间:近楷不拘,近草不放。草书隶书→快速连笔而成。分章草、今草和狂草书法家代表:张旭、怀素。3)六书汉字表意,形体结构与表音文字不同。[象形]:描绘事物形状的造字法。(日,月,羊)[指事]:在象形字上加提示符。(上,下,刃,甘,亦)[会意]:用几个部件合成一个字。(从,明,休)[形声]:用表义的部件和表音的部件组成新字。(河,攻,基,问)[转注]:可互为注释的字。(考--老)[假借]:借同音字表示有音无字。(求本意皮衣,借为请求的求)三.汉语言文字对思维方式的影响1.汉语言文字的影响:汉字对国人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儒家都有影响,在政治统一方面都有很深的体现。(1)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2)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3)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4)统一规范全国语言;保证政治统一。2.促进传统的思维方式--—写实主义与形象思维1).中国人自古重形象思维,注重对人自身与大自然的观察,然后给以形象的描绘。2).中国人的形象思维与西方不同,注重整体性,模糊性。抓事物主要特征,生动表达。3).不求外形和局部的逼真刻画,不求形似,而求神似。4).汉字的创造和绘画的表现均如此。如木,牛,羊等字,从象形到符号化都使人一见到汉字就想到形象。3.巩固传统的哲学思想--—天人合一1)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的“天人合一”把自然界和人看成一个整体。认为:认识宇宙的中心,认识人的自身即认识自然万物的过程。这种观念反映在汉字中:指人体部位,行为,特点,也可以指物,即这个字既属于人也属于物,如“首”字本指人头,又可以指器物把柄顶端,或带头者,如“擒其首”,“部首”;再如“耳”字本指人耳,又可以指附于事物两旁,便于提携之物,或探听者,如“鼎,其耳三寸”,“充当耳目”。2)字的本意与后起意义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出古人是通过认识自身来人是万物的,人和自然处于完全统一的整体结构中。4延续传统的儒家思想--—三纲五常1)反映家庭观念:如“安”字:女人在屋里则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又如“好”字:女人带着儿子则好(不孝有三,无后为大)。2)反映男尊女卑观念:如“夫”字:顶天立地站着的人为夫,而“妇”(其繁体字)字:手拿扫帚的人为妇。汉字在简化之前,很多繁体字反映儒家思想对国人的影响。5.统一规范全国语言;保证政治统一。1).汉字沟通了语音差异较大的各种方言。书写与语音关系疏远,因此有跨越时空的稳定性。2).方言使语音不同,汉字使说的不懂得可以看得懂。作为全国范围内通用的交际工具,保证了全国的交流,成为政治统一的基础之一。3).从北到南,从南到北,文字相同;从合到分,从分到合,文字不变。4).海峡两岸,文字相同,相通,同宗同源,分裂无理。四.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与文化1.数量:[语言]:56个民族,80种语言。(汉、回、满通用汉语,其它民族兼用)[文字]:57种文字,现用40种,已停用17种。(有的少数民族有语言而没有文字)2.语系:汉藏—阿尔泰—闪含—南亚—印欧3.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和文化1)记录了少数民族发展的历史和社会状况。2)融合和吸收多民族语言文字,加强了中华民族大团结。3)通用汉语普通话,通用汉字的现象,日益普遍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三2009-11-0211:12:56来源:对外汉教论坛第三节中国历史一.中华民族的起源与形成1.中华民族起源于全国范围内,并非一时一地,而是经长期融合交汇而形成。2.四大区域:认为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有四大区系:1)黄河流域文化区:仰韶文化、裴李岗文化、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二里头文化2)长江流域文化区:河姆渡文化、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屈家岭文化3)珠江流域文化区:石峡遗址、百越文化4)北方和东北文化区:红山文化3.我国历史的开端:1965年在云南发现的“元谋人”,距今170万年。二.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1.中国历史缩略(1)人文始祖黄帝,中国原始氏族社会走向统一,并有重大发展→父系社会,生力大发展,出现私有财产→产生战争(2)夏启建立奴隶社会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从此至春秋末,奴隶社会达2000年。(3)战国时期,进入封建社会:生产力大发展(铁器广泛使用);生产关系大变革(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意识形态里产成了诸子百家。(4)秦始皇统一中国:创皇帝制,废分封制,设郡县制,统一全国多种事物,完善国家统治机构(5)汉武帝扩大疆土,形成汉文化(汉字、汉人、汉族)。“文景之治”,加强中央集权。(6)南北朝分裂,形成民族大融合,佛教大发展。(7)唐初百年,政治,经济,外交,文化,军事空前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8)宋代懦弱。面对金元政权,汉族从此失去了一统天下的实力。(9)元朝统一,奠定了多民族趋势,发展了中国版图。(10)清代强调民族融合,将周边纳入中央政府管辖,形成了中国今日版图(台湾、西藏、新疆、蒙古)(11)清中叶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2.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事件1)商鞅变法战国时期,法家人物商鞅在秦国实行的变革,也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内容最全面的改革。公元前359年—350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两次宣布变法,主要内容是:1)在全国建立县级行政单位,县设令和丞。是秦始皇设立体制的开始;2)编制户口:五家为伍,两伍为什,确立了严格的集成管理;3)奖励军功:可按功劳授予20等爵位;4)实行小家庭制,以利于战争动员和税收;5)废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6)统一度量衡;7)制定法律。这些改革措施从根本上摧毁了旧的行政体制,使秦国逐步强大,秦始皇确立封建中央集权制,最后统一中国。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革新图强的改革措施。是中国历史上中原农耕文化第一次以主动姿态学习和吸引北方游牧文化。灵王总结了赵国武备落后,民风积弱,强大的邻国时刻要入侵,立志改革,学习胡夷骑射。灵王说服王公大臣穿起胡服,训练骑兵,改善了军备,拓展了边界,表面上是衣着服饰的改变,实质上是不同文化的吸收和融合,是赵国思想观念的变革。3)秦始皇确立中央集权制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灭掉六国,统一了全中国建立了大一统的封建帝国。1)创立皇帝制度,掌握最高权力,皇帝至高无上,独断一切,皇帝之下,设立“三公九卿”为其服务;2)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实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3)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4)汉武帝设立太学公元前134年,汉武帝亲自策问考生,董仲舒,提出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汉武帝根据董仲舒提出的“兴太学,置明师”的建议在京师设立太学,立五经博士,置弟子50人,是中国最早的学府。5)北魏孝文帝改制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主动融入中原文化的历史事件,是划时代的举措。北魏孝文帝亲政后,实行了一系列改革:1)学习汉文化地区的礼制,建立明堂、太庙;2.推行三长制(邻长,里长,党长),建立地方基层组织机构;3)创立和实行均田制;4)迁都洛阳,以便更有利于学习中原文化,禁止鲜卑姓,通用汉姓。禁止说鲜卑语,改说汉语。禁止胡服,改穿汉服。鼓励胡汉通婚。意义:大大加速了鲜卑汉化的进程,同时也使北魏王朝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兴盛局面。6)王安石变法宋神宗当政时,北宋社会矛盾尖锐,财政危机严重,各地农民起义爆发,王安石主政时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内容:1)设立机关,统筹变法事务;2)在民政方面:实行青苗法(借钱给农民耕种)、免役法(变差役为募役);3)在财政方面:实行方田均税法(土地和税赋重新整理)、农田水利法(农田水利建设)、均输法(改地方供应为国家采购)、市易法(抑制物价);4)在军事方面:置将法(设置军将),保甲法(废募兵改征法),保马法(令百姓为国家养马),军器监法(加强军器的制造与管理);5)改革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结果因新法损害了大地主势力,遭到旧派的反对,不久,王安石被罢黜,变法失败。7).张居正变革明代晚期,张居正实行的政治经济变革。内容:政治改革方面:1)推行考成法,对官员进行考核和监督,以防止腐败和贪污;2)整顿邮传驿站制度,防止官员及其家属占公家的便宜。经济方面:重新丈量全国土地的基础上,实行“一条鞭法”(赋役合并),这是在中国税役制度上的一次重大变革。8)戊戌变法1898年,清末戊戌年间,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为首的资产阶级改革派发动的变法改良运动。变法实行了一百多天后被废止,因此又叫百日维新。内容:1)改革旧的官僚机构,拆减闲散衙门;2)废除八股文,设立新的学校;
本文标题: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之中国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54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