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第6章 隋、唐、五代1
第六章隋、唐、五代时期的建筑·隋代(公元581年-618年)·唐代(公元618年-907年)·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6·1隋、唐、五代建筑概况一·历史文化背景·隋唐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发展高峰,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成熟期·从世界建筑史看,西欧尚处在割据状态,拜占庭帝国走向没落,中国的建筑成就,从世界建筑史看,也是领先的。于是流传到日本、朝鲜.1·隋代(公元581年-618年)隋代虽然仅存了37年,但上承北魏,下启盛唐,取得了开拓性的成就:1)城市建设隋文帝建造了规划严整的大兴城,为以后的唐长安奠定了基础,大业元年(605年)又营建东都洛阳.2)开凿了大运河南起杭州,北到涿州郡(今北京)长1794公里。从隋代到清代,始终是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沟通南北经济文化,推动社会繁荣,起了重大作用3)建筑技术方面大业年间(605-618)李春修建了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跨度达37米,线型优美,受力合理.2·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唐代前期百余年统一和相对稳的局面,为社会经济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唐中叶开元、天宝年间达到极盛时期。虽“安史之乱”后开始衰落,但终唐之世,仍不失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高潮。文化上开放导致艺术风格上浪漫、雍容大度,以诗歌艺术为代表主要建筑成就1)城市、宫殿建设在隋代大兴城基础上扩建唐长安,使之成为当时世界最宏大繁荣的城市。影响到渤海国东京城,日本平成京(今奈良市)和后来的平安京(今京都市)唐长安大明宫遗址范围即相当于清明故宫紫禁城总面积3倍多。其他府城、衙署等建筑的宏敞宽广,也为任何封建朝代所不及。2)宗教建筑保存了中国最早的木构大殿南禅寺、佛光寺和大量的佛塔道教建筑的发展3·五代十国(公元907年-960年)从公元907年唐哀帝逊位,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五十四年间,中原相继出现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这五朝之外,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即荆南)和北汉十个割据政权,史称五代十国。五代开国之君,都是前朝的方镇,靠军事割据发展起来的,故这一时期频频的兵戎相见,政权屡有更迭。社会生产力发展缓慢。十国之中,除北汉在北方(约今山西、陕西和河北的一部分)外,其它诸国皆在南方,少受中原干戈的影响,政局相对稳定。这对中国南方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吴越,就曾于公元910年修筑了捍海塘,保障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使吴越走上了富裕之路。闽王北方战争频仍,不少中原士族移徙南方以避祸乱,带去了北方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对南方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二·建筑成就与特征1·从建筑技术看:·木构建筑体系高峰突出表现于解决了大面积、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并已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5000平米,采用了面阔11间进深17间的柱网布置。定型化反映了施工管理水平的进步,加速了施工速度,对建筑设计也有促进作用砖石建筑有进一步发展。主要是造塔促进。佛塔采用砖石者增多,目前我国保留下来的唐塔均为砖石塔。出现了砖城2·从建筑设计和施工看:建筑群处理趋于成熟隋唐时,不仅加强了城市总体规划,宫殿、陵墓等建筑也加强了突出主体建筑的空间组合,强调了纵轴方向的陪衬手法。这种手法正是明清宫殿、陵墓布局的渊源设计与施工水平的提高。一般在墙上画图,按图施工。有专职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都料”3·从建筑艺术风格看:·唐风:粗旷、雄浑、瑰丽、柔和,以气格取胜,气质雍容大度如屋顶舒展平远,给人庄重,大方的印象·艺术加工和结构的统一唐代木构的斗拱、柱、梁等构件,与本身受力状态与形象之间有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而色调简洁明快,门窗朴实无华4·佛教建筑逐渐中国化·佛寺→中国的殿堂式·佛塔→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取四边形平面·石窟→石窟寺三·建筑细部特征1·屋顶·坡度1:5-4·出檐深远·线型(举折法)递减急、有力·装饰朴实,数量适中,主要有鸱尾、悬鱼·生起(或无生起)·收山歇山顶(九脊殿)的一种特殊做法,将歇山顶上部的山墙面向内收缩,减少屋顶的沉重感推山四阿顶(庑殿顶)的一种特殊做法将正脊向两端推出,从而使四条垂脊从45度斜线变为柔和曲线。推山后屋顶正面和山面的坡度与部架距离都不一致2·斗拱·出现成组出挑斗拱·既是结构件,也是装饰件,斗拱硕大3·梁架梁(栿)·四椽栿、六椽栿、八椽栿、平梁·乳栿—檐柱与内檐柱之间的短梁.·明栿—露明可见的梁。常于天花下,或不设天花(称彻上露明造)·草栿—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梁,常于天花上明乳栿草乳栿·月梁枋·普拍枋·替木·叉手·托脚·驼峰4·柱·侧脚5·门、窗·乌头门牌坊·格子门6·柱础7·台基、平座、栏杆§6·2斗栱斗栱是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也称“斗拱”、“枓”。宋《营造法式》中称作铺作,清工部《工程作法》中称作科斗栱的演变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西周—南北朝西周铜器上已有大斗的形象,战国中山国墓出土的铜方案上有斗和45°斜置拱的形象。汉代的石阙、明器、画像石和画像砖上也有大量斗栱的形象.这个水平框架称铺作层3)明代—清代自明代开始,柱头间使用大、小额枋和随梁枋。清式建筑的梁不再像宋式那样穿插在斗拱中,而是压在斗栱最上一跳之上,直接承挑檐桁。不再起维持构架整体性的作用。它的用料和尺度比宋式大为缩小,间距加密。一·起源与演变目前对斗栱的起源有三种说法:1)由井干结构的交叉出头处变化而成;2)由穿出柱外的挑梁变化而成;3)由擎檐柱演化为托挑梁的斜撑,再演化成斗栱2)唐代—元代柱头斗栱所承托的梁多插入斗栱中,和梁架拉结在一起,顺屋身左右横出的栱也和柱头枋交搭在一起。建筑的一圈柱头枋和同它成直角的正、侧两面的梁交织成一个分为若干井字格的水平框架,斗栱成为各交叉处的加强节点。2·斗栱的主要类型·转角铺作(角科)·柱头铺作(柱头科)·补间铺作(平身科)·平座铺作天花铺作3·唐宋斗栱的构造朵——一组斗栱称作一朵栌斗——每朵下部托住整组斗栱的大斗昂——斗栱中出跳的楔状构件类型:批竹昂、琴面昂昂很尊贵,较高等级的建筑才能用昂。华栱——前后出跳的栱华栱可挑出1-5层,每层称一跳,跳数反映了建筑等级的高低·跳数与铺作数之间的关系《营造法式》:出一跳谓之四铺作,出两跳谓之五铺作,出三跳谓之六铺作,……铺作数=跳数+3·横栱——与华拱垂直的拱·泥道栱——最底部左右向的横栱·令栱——除了泥道栱外,最外层的横栱·耍头——与令拱垂直相交的构件·瓜子栱——泥道拱与令栱之间华栱或昂端第一层的横栱·衬枋头——耍头上的平行构件·计心/偷心——“凡铺作逐跳上安拱,谓之计心”,反之为偷心·杪(抄)——华拱出跳数宋《营造法式》中绘制的斗拱§6·3宗教建筑一·佛寺1·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建于唐建中三年(公元782年)中国现存最早木构建筑·平面:面阔3间,进深3间(4椽)·殿内无柱,3根方柱为原物·构造分析·屋顶:——单檐九脊殿(歇山)——收山——脊饰:鸱尾——风格:出檐深,坡度平缓收山——斗栱分析——侧脚
本文标题:第6章 隋、唐、五代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73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