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维基百科中国朝代之隋朝
隋朝顯示↓隋首都长安(大兴城)581年-618年洛阳(東都)[注1]618年-619年陪都洛陽(東都)君主-开国君主-亡国君主共4位杨坚杨侗成立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灭亡619年王世充废杨侗,自立为帝。■褐色為609年隋朝疆域。隋朝(581年—619年)是中国历史之中,上承南北朝、下启唐朝的朝代。581年隋文帝楊堅受禅建立隋朝,619年隋哀帝禅让王世充,隋朝滅亡[1]。楊堅本為北周的胡漢關隴世家,於北周武帝去世後逐漸掌握周廷。北周宣帝死後北周靜帝宇文闡即位,身為外戚的楊堅控制了朝政,並先後平定尉遲迥、司馬消難等反楊叛軍。581年北周静帝禪讓給杨坚,北周亡,楊堅定國號為「隋」[2]。隋文帝587年廢除西梁,588年攻滅南朝陳,結束了中國自魏晉南北朝以來的分裂局面,重新建立出統一的多民族國家。隋廷總結歷朝興亡的原因,注重維護與農民的關係,並調和統治集團內部的關係,使社會矛盾趨於緩和,經濟、文化得以迅速成長和繁華,開創出開皇之治。然而隋文帝晚年剛愎自用,大殺功臣。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煬帝興建許多大型建設,又東征西討,隋朝在煬帝前期發展到極盛。然而隋煬帝過度誇耀國力,嚴重耗費隋朝國力,其中又以三次東征高句麗耗費最劇。最後引發了隋末民變,616年隋煬帝離開東都,前往江都(即今江蘇揚州)。618年宇文化及等人發動兵變,弑逆煬帝。同年隋恭帝禅让李淵,建國唐朝;而王世充擁立的隋哀帝也在619年被其所廢,隋亡。而隋末群雄割據的局面,最後也由唐朝所終結[1]。在政治制度方面,隋朝確立了影響後世深遠的三省六部制,以鞏固中央集權制度;正式制定出完整的科舉制度,以選拔優秀人才,弱化世族壟斷仕官的能力。另外還建立政事堂議事制度、監察制度、考績制度,這些都強化了政府機制,深刻影響到唐朝與後世的政治制度[3]。在軍事上,繼續推行和改革府兵制度;經濟上,一方面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減輕農民生產壓力,另一方面採取「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等清差戶口措施,以增加財政收入。這些政策成就了隋初的開皇之治。為了鞏固隋朝發展,隋文帝與隋煬帝興建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以及馳道,建立大興城和東都,並且興建長城保護歸附外族。這些都提升了位於關中的隋廷對北方地區、關東地區與江南地區的掌控力,使隋朝各地的經濟、文化與人民能順利交流,還誕生出經濟重鎮江都(今揚州)。外交方面,隋朝的盛世也使得當時四周國家如突厥、高昌、倭國(即日本,時為飛鳥時代)、高句麗、新羅與百濟等國都吸收隋朝的的文化與典章制度,外交交流以日本的遣隋使最為著名[3]。目录[隐藏]1歷史o1.1崛起與大一統o1.2開皇之治o1.3盈滿之國o1.4隋末民變2疆域及行政區劃3政治制度o3.1科举制度o3.2法律4外交5軍事制度6人口7经济o7.1农业o7.2手工業o7.3商業8建設o8.1大运河o8.2大兴城9文化o9.1學術思想o9.2文學、史學、音韻學與目錄學o9.3宗教o9.4藝術o9.5音樂o9.6科技與醫學10帝王年表o10.1世系图11相關條目12注釋13出處14參考資料15外部連結历史]崛起與大一統主条目:隋滅陳之戰北周雖然滅北齊後國力興盛,但是北周宣帝奢侈浮華,沉緬酒色,政治腐败[4],還同時擁有五位皇后[注2]。外戚楊堅乘機將北周重臣外遣,朝政逐漸由他掌握。580年北周宣帝病死後,杨坚扶持年幼的宇文闡為北周静帝,以大丞相身份辅政。相州總管尉遲迥、郧州總管司馬消難與益州總管王谦等人不滿楊堅專權,聯合叛變反抗楊堅。但被楊堅所派的韋孝寬、王誼與高熲等人平定。581年北周靜帝禅让帝位于楊堅,楊堅登基為帝,即隋文帝,建國隋,北周亡。隋文帝意圖南滅南朝陳,采纳高熲的策略:干扰南朝陈的农业生产,破坏陈国的军事储积,使陈国损失惨重,而又疲惫不堪。隋文帝於隋與突厥之戰勝利後,587年廢西梁後主蕭琮,西梁亡。隔年發動隋滅陳之戰,隋文帝命楊廣、杨俊與杨素为行军元帅;楊廣為總主將、高熲為參謀、王韶為司馬,兵分八路攻陳。隋滅陳形勢圖。楊素率水軍從巴東順長江東下,與荊州劉仁恩軍聯合佔領延州(今長江西陵峽口、湖北枝江附近江中)等上游陳軍防禦。由公安東援建康之中游陳軍也被楊俊軍阻於漢口一帶,為下游隋軍創造有利條件。下游隋軍主力乘陳朝歡度元會(即春節)之機分路渡江。行軍總管韓擒虎、賀若弼兩軍鉗擊建康,與宇文述軍包圍建康。589年聯軍進入建康城,俘陳後主。不久,各地陳軍或受陳後主號令投降、或抵抗隋軍而被消滅,只有嶺南地區受冼夫人保境据守。隋派使臣安撫嶺南,冼夫人率眾迎接隋使,嶺南諸州悉為隋地。至此,隋朝結束西晉永嘉之亂以來二百八十餘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完成中國的大一統。人才濟濟的隋朝融和關隴世族、關東世族及江南世族,有擅長謀略的高熲、總管政事的蘇威,擅長軍事的韋孝寬、賀若弼與韓擒虎、還有劉昉、鄭譯、李德林、元諧、元冑、宇文忻等重臣,形成一個有力的集團[5]。开皇之治主条目:開皇之治隋文帝楊堅像。隋文帝為了鞏固政權,在政治方面廢除北周的六官,正式確立三省六部制。地方制度去除郡級,形成州縣兩級制。重整地方制度以及平定南朝陳後沒收天下武器,這些都削弱地方勢力,進而鞏固中央政權。為了抑制世族,下令正式廢除魏晉以來的九品中正制,設立科舉制度以公平的選拔人才。遷移關東世族與江南世族到長安,以加強控管[6]。經濟方面,減輕刑罰與徭賦,實行均田制、租庸調制以及人口調查以掌握賦稅來源,統整貨幣與度量衡以整頓貿易環境。均田制和輸籍之法使農民擺脫地主的控制,轉化成國家的編戶,成為隋朝農業成長的原因[7]。隋文帝提倡節儉[8][9],對自己的皇子也不准過分揮霍[10]。這些都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使得隋初財富迅速累積豐裕[11]。由於耕地面積大量增加,農作物產量提高。長安、洛陽官倉裡儲糧多的達千萬石,少的也有數百萬石。同時手工業有新的發展,造船技術達到很高水平,能造起五層樓的宏偉戰艦。洛陽的商業盛極一時,居住著數萬家富商,經濟呈現繁榮的局面[12]。584年,為了提升關中物資運輸,隋文帝命宇文愷興建廣通渠。並以此為序幕,帶動一系列修建運河的工程,最終成就了隋唐大運河。這個龐大的運河系統令南北物資輸送與貿易得以迅速發展,並且轉運江南物資以鞏固隋廷開支。經過這些改革,隋初政治、經濟和社會都繁榮發展,開創開皇之治。戶口也由四百餘萬成長至八百幾十萬。社會累積相當多的財富,可供五六十年使用[13][14]。开皇盛世气象恢宏磅礴,隋文帝又下令修建大兴城(即唐長安),大兴城不仅是中国古代城市建设规划高超水平的标志,也是隋朝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的综合表現,是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15]。大兴城的设计和布局思想,对中國后世都市規劃與日本、朝鲜都市規劃都有深刻的影响。開皇之治到隋文帝後期逐漸衰退。隋文帝對刑法提倡嚴苛重刑[16],對功臣故舊也心懷猜忌,大殺開國功臣與將領。隋文帝趨於剛愎自用,企圖獨裁專治天下,使得他與大臣關係越來越遠,成為隋朝衰退遠因[17]。隋文帝本立長子楊勇為太子,由於楊勇好奢侈,漸漸失寵。而次子楊廣與大臣楊素揭露楊勇的「陰事」,漸獲楊堅信任。600年隋文帝改立楊廣為太子,604年隋文帝去世,楊廣繼位,即隋煬帝。盈滿之國主条目:高句麗與隋的戰爭隋煬帝像。隋煬帝初期國力仍然興盛,隋煬帝經營東都、開運河、修馳道與築長城,帶動關中地區與南北各地區經濟與貿易發展;並對四周國家展開征討威服,擴張隋朝版圖。然而,由於隋煬帝本身急功好利但是暴虐,使得這些作為對社會反而造成破壞[18]。由於長安位處偏西,糧食供應困難。604年隋煬帝派楊素、宇文愷於洛陽興建東都以掌控關東與江南經濟,在洛口、迴洛等地興建大糧倉以備荒年時所使用。由於每月要役使民丁兩百萬人,隋煬帝又注重宮城完善奢華,因此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關中政治地區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的運輸與經濟發展,隋煬帝推動隋唐大運河的建造。大運河帶來許多好處:將中國重要水系連接起來,形成運輸網路;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興起許多商業城市,其中江都(今揚州)更成為隋朝的經濟重心;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有人認為這使得中華文明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文明[19]。然而,由於隋煬帝急促興建大運河,為人民帶來很多負擔。掘河的民伕,經久不息地勞動,受凍挨餓,加上疾病侵襲,死亡人數占全部一半以上[20]。605年隋煬帝開鑿通濟渠的同時,帶後宮、諸王、衛隊等大量人群沿運河巡視南方,沿途之上,花費許多資金,徵調許多人民[21]。607年隋煬帝巡視北方時,徵調北方人民經太行山開鑿馳道達并州,並向附屬的突厥啟民可汗要求突厥民眾協助開鑿馳道[22]。早在隋文帝時期,在朔方、靈武等地修築長城。608年隋煬帝出巡榆林時動員壯丁百餘萬人,於榆林至紫河(今內蒙古、山西西北長城外的渾河)開築長城以保護突厥啓人可汗[23]。在政治制度上,隋煬帝改革官制與租調制度,並開始設進士科,這些都創新典章制度。由於隋煬帝耗費大量人力物資,又四處征討,過度耗費隋朝國力。其中以對高句麗的戰爭最劇,為隋朝帶來衰亡[24]。隋初,突厥汗国十分强大,时常侵扰内地,隋朝被迫修长城,重兵驻守(詳見隋與突厥之戰)。582年5月突厥率四十万大军,杀入长城。583年4月隋军分八路北伐突厥。隋將長孫晟用離間之計,使突厥汗國分裂為東突厥與西突厥兩部,使其互相攻战。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战败降隋,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朝。605年隋將韋雲起率突厥兵大敗契丹,基本解決北方外患。除了北方外,位於隴西青海一帶的吐谷渾汗國,也時常入侵隋朝。596年隋文帝派光化公主與吐谷浑和親以安撫之,608年隋炀帝派军占领吐谷浑。隔年隋煬帝西巡張掖,置河源(今青海兴海东南)、西海(今青海湖西)、鄯善(今新疆若羌)與且末(今且末西南)四郡[25]。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大臣紛紛朝見隋帝,各國商人雲集張掖進行貿易[26]。朝鮮半島南部的百濟與新羅是隋朝的藩屬國,他們希望能藉助隋朝的力量制服高句麗。當時倭國(即日本,時為飛鳥時代)正值改革派的聖德太子執政,他派遣隋使以學習隋朝文化與典章制度。两国之间雖然因帝王称呼问题在外交上發生“禮儀之爭”[27],但並未嚴重影響双方關係。隋朝征討高句麗,是因為高句麗意圖擴張勢力;而隋朝希望建立朝貢體制,高句麗不聽號令,於是雙方兵刃相見。隋朝總共對高句麗發動四次征戰,導致數百萬人喪生,引起國內人民對隋煬帝的強烈不滿。其中在第四次攻高句麗時爆發隋末民變,隋朝將領也相繼叛變,隋朝趨向滅亡。隋末民變主条目:隋末民變隋末群雄割據圖,粉紅色是竇建德勢力,紅色是李密勢力,黃色是杜伏威勢力。隋煬帝多次發動戰爭勞民耗財,最終引起嚴重的統治危機。611年山東、河南大水成災,漂沒四十餘郡,王薄率眾於長白山(山東章丘)發動民變,抵制隋煬帝東征高句麗,唱出著名的《無向遼東浪死歌》[注3]。當時民變範圍大多集中在山東地區,不久被隋軍鎮壓。613年劉元進據吳郡,自稱天子,同年被滅。直到楊素的兒子楊玄感於黎陽(今河南浚縣東北)舉兵叛變,隋朝的達官子弟紛紛參加,帶動全國各地紛紛叛亂[1]。當時群雄割據,數量繁多[注4]。主要勢力大致如下:河南地區有翟讓、李密的瓦崗軍。616年翟讓在李密建議下,攻破要塞金堤關(河南滎陽東北),打下滎陽諸縣。617年瓦崗軍又攻破距東都洛陽的糧食存庫興洛倉。由於李密擅長作戰,翟讓讓位給他。李密自封魏公,建國魏,以洛口為根據地。隨後佔領回洛倉,直逼洛陽城下。然而內部糾紛使得李密殺翟讓等人,最後投降越王侗。河北地區有竇建德的叛軍,616年竇建德領導河北叛軍轉戰河北各地,佔據冀州大部分地區,兩年後自封夏王,建國夏。江淮地區以杜伏威、輔公祏較強。613年兩人在齊郡(今山東)舉兵叛亂,隨後南下到江淮南地區發展。617年佔領高郵,切斷南逃江都(今江蘇揚州)的隋煬帝與北方的聯繫。杜伏威自稱總管,以輔公祏為長史。軍事重鎮并州地區有李淵,617年太原留守李淵發動自晉陽起兵兵變,不久攻克長安擁立代王侑為隋恭帝,遥尊隋煬帝為太上皇。南方最大勢力為蕭銑,617年蕭銑與董景珍、雷世猛等舉兵反隋。隔年稱帝,建國梁,定都江陵。
本文标题:维基百科中国朝代之隋朝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793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