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学》大小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1页共24页第二章:地壳地壳:是地球硬表面以下到莫霍面之间由各类岩石构成的壳层,在大陆上平均厚度35km,在大洋下平均厚5km。地壳厚度差异很大。地壳由沉积壳、花岗质壳层与玄武质壳层组成。地壳是指地球表面的刚性外壳,属于岩石圈的上部。地壳的组成可以从元素、矿物、岩石三方面来说明。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含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矿物:地壳中的各种化学元素,在各种地质作用下不断进行化合,形成各种矿物。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位。矿物是人类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之一,是构成地壳岩石的物质基础。单质少,化合物多,呈晶质固体,理化性质随环境而改变。矿物的特征:形态、光学性质与力学性质。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矿物的光学性质:透明度、光泽、颜色及条痕。条痕:锐器割划矿物后其粉末的颜色。矿物的力学性质:硬度、解理、断口、弹性等。解理:指矿物受外力作用沿一定结晶方向分裂为解理面的能力。断口:矿物受打击后形成的断裂面。岩石:是在各种地质作用下按一定方式结合而成的矿物集合体,是构成地壳及地幔的主要物质。岩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又是地质作用的对象,所以岩石是研究各种地质构造和地貌的物质基础。根据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产状:矿床或岩层等在空间的产出形态。整合侵入体:岩浆岩侵入体沿周围岩石的层理或片理侵入的岩体。岩浆岩:是由岩浆凝结形成的岩石,约占地壳总体积的65%。岩浆是在地壳深处或上地幔天然形成的、富含挥发组分的高温粘稠的硅酸盐熔浆流体,是形成各种岩浆岩和岩浆矿床的母体。岩浆的发生、运移、聚集、变化及冷凝成岩的全部过程,称为岩浆作用。岩浆作用主要有两种方式:①岩浆侵入活动→侵入岩。②火山活动或喷出活动→喷出岩(火山岩)沉积岩:是由成层堆积于陆地或海洋中的碎屑、胶体和有机物质等疏松沉积物固结而成的岩石。沉积岩具有层理,富含次生矿物、有机质,并有生物化石。暴露在地壳表部的岩石,在地球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各种外力作用的剥蚀破坏,然后再把破坏产物在原地或经搬运沉积下来,再经过复杂的成岩作用等四个而形成岩石,称沉积岩。三种沉积岩主要类型:碎屑岩类:母岩风化碎屑经搬运再堆积后经胶结而成的岩石。包括砾岩与角砾岩、砂岩、粉砂岩粘土岩类:具泥状结构,由粘土矿物及其它细粒物质组成,硬度低生物化学岩类:多化学和生物化学形成物质组成并主要见于海相或湖相沉积物,硅质岩、石灰岩、白云岩成岩过程:先成岩石的破坏(风化作用与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和固结成岩作用等四个阶段。层理:是指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粒度、颜色等性质沿垂直于层面方向变化而形成层状构造。即表现出来的成层性。层理可分为:水平层理、波状层理、交错层理等。岩石中进行的,因而本质上有别于岩浆作用。由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就是变质岩。变质作用:固态原岩因温度、压力及化学活动性流体的作用而导致矿物成分、化学结构与构造的变化统称为变质作用。温度、压力和化学活动性是控制变质作用的三个主要因素。名词解释第2页共24页五种变质类型:1.动力变质作用:构造运动引起的定向压力是原岩破碎、变形及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主要发生在断裂带2.接触热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围岩受热后矿物发生重结晶、脱水、脱碳、形成变晶结构与新矿物。3.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于侵入体与围岩接触带,其实质是高温下岩浆分泌的挥发性物质与热液通过与围岩的交代作用使后者化学成分发生变化,形成新矿物。4.区域变质作用:区域性构造运动导致的深广范围的变质作用,广泛见于古老结晶基底及褶皱带。5.混合岩化作用或超变质作用:一方面高温使岩石发生部分熔融形成酸性溶体,另一方面自深部分泌出富钾、钠、硅的热液。熔体与热液与变质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各种混合岩,如混合花岗岩。构造运动:主要是地球内动力引起的地壳机械运动,但经常涉及更深的构造圈。可使地壳乃至岩石圈变形、变位,形成各种地质构造,又称岩石圈的运动,可以促进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不仅决定了巨大地表轮廓和水圈的分布,还影响着生物圈的分布,并改变大气环流,以至影响着整个地球表层环境。构造运动具有普遍性、方向性、非匀速性、幅度与规模差异性等一般特点。构造运动其基本方式:可分为水平运动(造山运动:地壳或岩石圈块体沿大地水准面切线方向运动)和垂直运动(块体的升降运动)。岩相:反映沉积环境的岩性、结构、构造、化石及其组合特征叫做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是沉积相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分为:海相、陆相和过渡相,以下又可各自细分。沉积建造:彼此有共生关系的地层或岩相的组合,或岩性大致相同的沉积物组合就是沉积建造。三种岩层间的关系:整合:相邻新老地层产状一致且相互平行,时代连续,无沉积间断,表明两地层在构造运动中持续下降或上升而未中断沉积情况下形成的。假整合:又称平行不整合,指两相地层产状平行但时代不连续。不整合:角度不整合,指上下两地层产状即不一致,时代也不连续,其间有地层缺失地质构造:岩层或岩体经构造运动而发生的变形与变位成为地质构造水平构造:水平岩层虽经垂直运动而未发生褶皱,仍保持水平或近似水平产状者,称为水平构造倾斜构造:岩层经构造运动后层面与水平面形成夹角时,即为倾斜构造。褶皱(褶皱构造):岩层在侧向压应力作用下发生弯曲的现象成为褶皱。褶皱能直接反映构造运动的性质和特征。主要是由于构造运动形成的,可能是由升降运动使岩层向上拱起和向下坳曲,但大多数是在水平运动下受到挤压而形成的,而且缩短了岩层的水平距离。基本形态只有背斜和向斜两种。断裂(断裂构造):岩石,特别是脆性较大和靠近地表的岩石,因所受应力超过自身强度而发生破裂,使岩层连续性遭到破坏的现象称为断裂。虽破裂但破裂面两侧岩块未发生明显滑动、位移的断裂构造叫做节理。岩块沿着断裂面有明显位移的则称断层。火山喷发:即岩浆喷出地表,是地球内部物质和能量快速猛烈的释放形式。火山喷出物很复杂,有气体、液体和固体。火山喷发形式有两类:①裂隙式喷发;②中心式(或管状)喷发。火山喷发则形成火山,无一例外分布在大小板块边界上。地震:是构造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大地的快速震动。当地球聚集的应力超过岩层或岩体所能承受的限度时,地壳发生断裂、错动,急剧的释放积聚的能量,并以弹性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引起地表的震动。地震只发生于地球表面至700km深度以内的脆性圈层中。世界地震区呈带状分布并与板块边界非常一致,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因素。名词解释第3页共24页板块: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岩石圈并非是整体一块,而是被许多构造活动带如大洋中脊、海沟、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深大断裂等分割成不连续的独立单元(块体),这些块体就是所说的板块。板块浮在软流层上,其内部稳定,边缘是比较活跃的活动带,有强烈的构造运动。板块的边界有三种类型:①扩张型边界(或增生型、拉张型、离散型边界):是新地壳增生的地方,也是海底扩张的中心地带,主要以大洋中脊为代表,如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之间的边界。其主要特征是,岩石圈张裂,岩浆涌出,形成新的洋壳,并伴随高热流值和浅源地震。②俯冲型边界(或汇聚型、挤压型边界):见于两个板块相向移动、挤压、汇聚、俯冲、消减的地方。又分为海沟岛弧型(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和地缝合线型(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之间的边界)③转换断层型边界(或次生型、剪切型、平错型边界):在这种边界上,没有板块的新生和消亡,是由于前两类边界的活动导致板块间的其他部分作剪切向水平错动而形成,仅见于大洋地壳中。大洋中脊:由于海底扩张形成的,位于大洋中间、纵贯世界大洋的巨大海底山脉。是大洋板块新生的地方,是板块发散型边界。地缝合线:两陆地板块的碰撞结合地带就是地缝合线。两个大陆板块汇聚时,在原弧沟系中发生碰撞,于是产生大规模的水平挤压,褶皱成巨大的山系。现在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地带,就是古特提斯海消失形成的一条地缝合线。地质年代:在内外力作用下,地壳的组成、构造及外部形态不免经常发生变化,一系列变化构成的连续时间,可以清晰的反映地壳演化的历史,通常以地质年代表示这种演化的时间和顺序,地质年代又有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之分。相对年代法(古生物地层法):依据地层下老上新的沉积顺序,地层剖面中的整合与不整合关系,标准古生物化石与生物群体进行对比,确定某个地层或事件的相对年代的方法。此法虽能分清地质时间的先后,却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绝对年代法:通过矿物或岩石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测定,依据放射性元素蜕变规律计算其绝对年龄,即距今天的年数。名词解释第4页共24页第三章:大气和气候大气:连续包围地球的气态物质称为大气干洁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臭氧层:主要分布在10-40千米高度处,极大值在20-25千米附近,称为臭氧层气压: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上(横截面积1cm2)铅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大气气溶胶:大气中悬浮均匀分布的相当数量的固体微粒和液体微粒,如海盐粉粒、灰尘(特别是硅酸盐)、烟尘和有机物等多种物质,所构成的稳定混合物,统称为气溶胶粒子。半径10-2——10-8cm主要来源有自然源和人工源两种。对流层:是大气的最底层。平均高度11km。①以空气垂直运动旺盛为典型特点,空气对流运动显著。②云、雾、雨、雪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出现在此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③气温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平均每升高100m下降0.65℃。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55km左右的大气层,气流稳定,称为平流层。温度随高度不变或微升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85km高度的气层为中间层,亦称高空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80kmD层暖层:中间层顶至800km高度的气层称为暖层或电离层。100-120kmE层和200-400kmF层散逸层:800km以上的大气层为散逸层。太阳辐射强度:表示太阳辐射能强弱的物理量,即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太阳常数:在日地平均距离(D=1.496×108km)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单位面积上每分钟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事实上,由于太阳光谱辐照度随波长的变化曲线而有年际变化,太阳常数并非保持恒定。反射率: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转化为热能,一部分被反射,发射部分占辐射量的百分比,称为反射率。大气辐射:大气获得热能后依据本身温度向外辐射,称为大气辐射辐射平衡或辐射差额: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额气温年较差:气温年变化幅度,是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气温之差。水平温度梯度:在等温线图上垂直于等温线方向上,单位距离内温度的变化值,称为水平温度梯度,方向从高值指向低值。气温垂直递减率(气温直减率):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情况,用单位高度气温变化值表示,即℃/100m,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简称气温直减率辐射逆温:近地面常因夜间地面辐射降温而形成逆温层,称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较暖的空气流到较冷地面或水面上时,也会形成逆温,称平流逆温温室效应(花房效应):大气成分,尤其是某些微量和痕量气体,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的,但对于地面的长波辐射却能强烈吸收并转化为热能,再通过大气逆辐射将热量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因长波辐射而导致温度降低,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即大气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及近地面大气温度维持在一定的范围内,以适合地球生物和人类的生存,这些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既包括自然大气中固有的CO2、水汽、O3、CH4、N2O等成分,也包括人类活动释放的污染物质,主要有氟氯烃化合物(CFCs)及CO2、CH4等。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叫水汽压,用百帕表示。在气象观测中,由干湿球温度差经换算而求得。湿度:大气从海洋、湖泊、河流以及潮湿土壤的蒸发或植物的蒸腾作用中获得水分,水分进入大气后,通过分子扩散和气流的传递而散布于大气中,使之具有不同的潮湿程度。大气的湿度状况是决定云、雾、降水等天气现象的重要因素。由于测
本文标题:伍光和版《自然地理学》大小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480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