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推广有奖](《手稿》现由“序言”和[第一手稿]、[第二手稿]、[第三手稿]四个部分组成。马克思为《手稿》规定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弄清私有制、贪欲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以及全部“异化”和货币之间的本质联系。(一)序言《序言》主要论述了写作的主旨、方法和本书的哲学基础。共10个自然段,分四个问题。1.说明写作计划的变动情况和本文的指导思想(第1段)。2.说明研究经济学的方法,是经验的而不是思辨的(第2段)。3.说明写作本文参考的选择和哲学基础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唯物主义(第3段)。4.批判鲍威尔等青年黑格尔分子的唯心主义观点,阐述了剖析黑格尔哲学的必要性(第4段)。其中论述了下述观点:(1)阐明本书的论述重点。按原拟订计划是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论述政治经济学同国家、法、道德、市民生活等的关系。(2)评述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的著作是继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之后包含着真正理论革命的唯一著作,费尔巴哈哲学为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进行批判提供了真正的实证性的基础。同时,费尔巴哈哲学并未能扬弃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这就使对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分析和批判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成为必要。(3)批评鲍威尔及其哲学。马克思认为,鲍威尔不能正视费尔巴哈哲学的贡献以及对黑格尔哲学采取一种非批判的立场。他对费尔巴哈哲学采取了双重态度:一方面盗用费尔巴哈哲学的成果,一方面搬弄黑格尔辩证法诸要素反对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马克思指出,在青年黑格尔派运动中曾起过进步作用的鲍威尔哲学说到底不过是黑格尔哲学唯心主义的神学漫画。(4)阐明对黑格尔辩证法和一般哲学进行批判的必要性。马克思强调,这种批判的必要性要从马克思自己所作的实际批判中来加以解读。[第一手稿]在这一手稿中,马克思重点考察了工资、资本的利润和地租,实际上是从分配关系的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个阶级进行了经济学分析。A.工资在“工资”这部分内容中,马克思论述了下述一些重要的问题:(1)工资的本质。工资是工人在劳动期间的生活费用加上能够养家糊口并使工人种族不致灭绝的费用。(2)资本、地租、劳动三者的分离。这种分离对于工人来说是必然的、本质的和有害的。在社会的衰落状态中,工人的日益贫困加剧;在财富增进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具有错综复杂的形式;在达到繁荣顶点的状态中,工人的贫困持续不变。(3)劳动的目的性。劳动本身,不仅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而且一般只要它的目的仅仅在于增加财富,它就是有害的和造孽的。(4)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对待工人的态度。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把工人只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最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B.资本的利润在这部分内容中,马克思论述了下列一些重要的问题:(1)资本的本质。资本是积累的劳动,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2)资本的利润。(3)资本对劳动的统治和资本家的动机。追逐私人利润是资本所有者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目的。(4)资本的积累和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在私有制的统治下,资本的积累就是资本在少数人手中的积聚。资本的天然使命就是通过竞争来实现积累。C.地租在这部分内容中,马克思论述了下列一些重要的问题:(1)地租的本质和地租量。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地租是通过租地农场主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斗争决定的。(2)土地所有者的利益与雇农的利益的根本对立。(3)地产的积累及其趋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竞争的最终结果是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的差别消失,居民中大体只剩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D.[异化劳动]在这一部分马克思全面论述了异化劳动问题。共76段,分三个问题。1.揭示资产阶级经济学的局限性,提出经济学研究的任务(1—4段)。马克思肯定了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意义,又揭示了它的缺陷。马克思认为,他的研究工作是从以前的经济学特别是以亚当·斯密对有关关问题的论述为基础的。但是,这些经济学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原因在于他们没有剖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它不理解这些规律,就是说,它没有指明这些规律是怎样从私有财产的本质中产生出来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因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能科学揭示资本主义经济运动的规律。在此基础上,马克思给自己提出了揭示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的任务:“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7页。)2.通过“异化劳动”概念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哲学分析。(第5—65段)。关于异化劳动的分析是《手稿》最有特色的思想之一。马克思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劳动是人的本质的思想,以对人性的基础理解为尺度,对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异化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揭示了异化劳动的表现。他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人的劳动则处于异化的状态。劳动异化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1)异化劳动的定义:这一概念被马克思用来指谓这一经济事实:“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倚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同时,异化劳动又可以被看作劳动对象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劳动的实现就是劳动的对象化。在被国民经济学作为前提的那种状态下,劳动的这种实现表现为工人的失去现实性,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象奴役,占有表现为异化、外化。”关于“异化”一词的德文原文的译源:据现有研究材料,德语“异化”一词译自希腊文,意为分离、疏远、陌生化。它是由马丁·路德于1522年在翻译圣经时从希腊文《新约全书》移植到新高地德语中的,用来意指疏远上帝、不信神、无知。此外,异化在德语中的非宗教、世俗的使用中,意为陌生化、剥夺、取走。它在“权利转让”的意义上被运用于古典的自然法。(卢棱用来使用把个人权利转化为国家权利和神权等对立的东西。)该词与作为哲学概念的异化一词有着更为密切的联系。把异化真正提升为一个哲学概念来运用始于黑格尔。黑格尔用它来描述“绝对精神”的外化。然而,黑格尔仍是在该词固有的基本涵义上、在外化和分离的意义上来使用它的。例如他在《精神现象学》中说:“抽象物,无论属于感性存在的或属于单纯的思想事物的,只有先将自己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中返回自身,才体现为它的现实性和真理,才是意识的财产。”只是到了费尔巴哈那里,异化才第一次被赋予这样的引申的哲学含义: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转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这是一个双重对象化的过程:首先是主体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尔后是主体沦为这一对象化的对象。费尔巴哈认为,宗教的隐秘就在于此:“人使他自己的本质对象化,然后,又使自己成为这个对象化了的、转换成为主体、人格的本质的对象。这就是宗教之秘密。”(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6页。)费尔巴哈还认为,黑格尔哲学也具有完全相同的性质:“绝对哲学就是这样将人固有的本质和固有的活动外化了和异化了,这就产生出这个哲学加给我们精神的压迫和束缚。”(费尔巴哈《未来哲学原理》,《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上卷,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52—153页。)上述情况表明,Entfremdung(异化)这一德文术语的形成和演化同希腊文、拉丁文有关,而与英语无关,其哲学内涵的形成也主要是基于德语氛围的。异化——首先,主体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己的活动产生对立面,这个对立面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力量反过来反对和奴役主体自身。异化不是永恒的,是可以被扬弃的。异化与主体的活动不可分,一切与人的活动无关的,不叫异化。其次,异化可理解为对立、差别,“异化地反思的规定。”(《德意志意识形态》P137)即异化是矛盾的一种,即与主体活动有关的矛盾。第三,异化含有不符合人的本质应当扬弃的意思,从伦理上有道德斥责的意思。异化做为一种说明历史整体的基本理论,还未出现过科学理论,但异化概念可以使用,异化做为历史理论的较成型的形态就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的异化史观,最根本的是从抽象的人、人的意识出发来说明历史。马克思《手稿》中异化劳动理论是把经济、哲学、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的中心理论,带有明显的过渡性和两重性。一方面带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萌芽,看到了劳动在人类历史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又有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心史观的痕迹,从抽象的人性出发来说明历史,所以异化劳动理论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1948年以后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代替异化劳动理论。劳动——《手稿》中劳动有两层含义(1)劳动是人的类本质,是人的一种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2)劳动的结果和劳动本身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现实化。类本质:费尔巴哈的类本质——他认为人是一个一个的人,又是一个类的存在物,人体会到人群中每一个都是相互需要的,把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就是互爱和善德。人具有这种类本质或类意识,人不停地把这种类本质加以思考。但实际生活中类本质不存在,异化为上帝,就有了宗教。而动物没有类意识,也就没有类意识异化的宗教。他从意识上来把握人与动物的区别。他强调人与自然是统一的,人与人是统一的,但一旦异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就被破坏了。马克思的类本质——是有意识的活动:劳动。这种劳动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马克思在谈到动物生产和人类生产的区别时曾说:“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处,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支配时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同它的肉体相联系,而人则自由地对待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却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怎样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6—97)这就是说,人的生产与动物的活动是按照不同的尺度进行的。动物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一种本能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繁殖,其方式是消极地适应环境,其结果是通过自然选择来完成的。而人所进行的生产活动是一种自觉能动的选择性创造活动,这种活动不仅要遵循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所设定的尺度,按照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办事;同时,还要遵循由人的需要和人的“本质力量的性质”所设定的尺度,即根据自己的要求、愿望和需要去改造自然物,使之适合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以上两种尺度合起来就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还是人类自我认识的中介和手段。通过劳动和生产,自然界表现为人的作品和人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象就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它使人不仅能够在意识中复现自己,而且能在现实中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对象——与主体相适应的客体。对象化——主体力量的客体化、物化。劳动把人的主观目的变为现实,劳动创造的对象,就叫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通过这个对象化来证明自己的力量。马克思用“对象化”这个词与德国古典哲学有关,黑格尔讲对象化,是自我意识的对象化;费尔巴哈讲人的本质对象化。后期马克思很少用这人词。马克思还指出,劳动、物质生产是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的本质。它们都不过是生产的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马克思看来,正是劳动构成了世界历史的基础,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乎是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异化劳动的表现一是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的异化(第5—18段)。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力量
本文标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导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4151524 .html